翟清菊 陳龍 蔣建勛
摘要:校園文化是高校賴以生存的堅實根基,如何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品牌文化成為各大高校長期關注的課題,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后起的高職院校之一,積極推進校園品牌文化建設,本文將以其二級學院——城市建設學院的品牌“魯班文化”為例來闡述具有專業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動的創建過程,反思品牌建設中的困境與不足,探索“魯班文化”作為一種校園品牌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與愿景。
關鍵詞:校園品牌文化 魯班文化 魯班精神
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中,凝聚人文精神與歷史積淀的校園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更要著眼于校園文化的長遠發展。打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能為廣大師生自我成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提供最廣闊的平臺,有利于鼓勵當代大學生在提升技能的同時,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增強綜合素質。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從學院專業學科特色與實際出發,重點構建以“魯班精神”為主導的校園文化品牌,“魯班文化節”在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傳承魯班精神,探尋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的源動力
為了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廣大師生的成長成才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與人文環境,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品牌立項建設,打造了一批能體現學校歷史文化積淀、凝聚學校人文精神、具有示范性和可持續性的校園文化品牌,城市建設學院“魯班文化”正是其中之一。城市建設學院從城建類專業與學科實際出發,契合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積極探尋師生主動學習的活動載體,于2011年開始創建以全院師生“學習魯班精神,培育魯班傳人”為主線的“魯班文化節”,為師生創建了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平臺。
魯班,生活于春秋戰國之交,出身于世代工匠之家,一生發明了鋸子、鉆子、曲尺等多項建筑工具,是創新發明的能手。我國的土木建筑行業都尊稱魯班為祖師爺,眾多建筑行業的最高獎項都以“魯班”命名,諸如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等。作為魯班文化的精髓而被后人廣為學習、傳承的是“魯班精神”,魯班精神的本質是科學精神,其核心內容包括尊重科學的態度、敢于創新的勇氣、自我反省的魄力和樂于奉獻的胸懷,這種精神對于城建類專業的師生乃至全體師生都有著極大的激勵與推動作用,所以學習魯班精神,并將魯班精神貫徹落實到實際的學習、工作、生活當中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學院創建魯班文化節的動力所在。
此外,城建學院在原杭州市城市建設學校的基礎上,經過學校、學院師生的共同努力,學院逐漸壯大,專業水平不斷提升,為魯班文化節的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專業基礎。由此,2011年4月,學院推出了以“魯班”命名的魯班文化節,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建筑行業文化,推進師生學習魯班精神,并在實際學習、工作、生活當中踐行這一精神。
2 明確建設目標,創建魯班文化節品牌活動
2011年,首屆魯班文化節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依托,在非專業活動的輔助下,以專業技能競賽、魯班講壇為平臺,形成專業、文體、黨團為一體的文化系統。2012年,學院進一步進行整合、深化,逐步形成了以文體活動為輔,以專業學術活動為主體,以專業社團、專業講壇、專業技能競賽為載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在品牌文化的創建過程中,學院牢牢把握住影響品牌建設成效的重點,提升建設的內涵與水平。
魯班文化節意在鼓勵廣大師生積極投身于專業學習,參加專業實踐,開展各項專業活動,了解行業文化,學習魯班精神,并將魯班精神的實質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在打造專業品牌的同時,拓展品牌文化的內涵。學院緊緊圍繞這一建設目標開展魯班文化節系列活動。
具體來說,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第一,體現魯班精神,將魯班精神貫穿于師生的教與學活動中,成為師生成長成才的源動力;第二,體現創新的時代精神,不斷根據學院實際情況,調整文化節各項活動,開展多樣化的活動;第三,體現專業特色,與學科建設相結合,依托學院專業特色與優勢,實現專業發展與育人相結合;第四,體現校園內外相結合的特色,學院始終堅持“把專家請進來,讓師生走出去”的戰略,通過多種渠道增強師生與校外專家、企業的聯系,拓展專業視野;第五,體現傳承與發展,注重品牌本身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積淀,并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手段賦予傳統活動新的內涵。
在這一目標的引導下,經過2011、2012年兩屆文化節的舉辦,已經建成包括專業社團、“魯班講壇”、“建筑影院”、技能大賽等在內的特色品牌活動,初步形成了全院師生共同參加品牌活動、參與品牌建設的新局面。
3 扎實開展各項活動,充分發揮品牌文化的育人效應
3.1 專業社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能力
學生被動學習抑或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一直以來都是教學領域的大忌,因此,為了避免被動學習,學院師生攜手探索“主動探求式”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專業社團的重要作用。依托各專業教師團隊的實力,召集有專業興趣的學生,創建專業社團,每個專業團隊負責成立一個專業社團,配備一名專業指導老師,組建一個和諧團隊,開展一項技能競賽。目前,學院已建立測量協會、結構設計協會、監理協會、造價協會、CAD協會等多個專業社團,并陸續開展測量競賽、結構設計競賽、項目管理競賽等技能大賽。
3.2 魯班講壇,感受校內外專家風范,扎實建筑行業底蘊
以“魯班講壇”為例,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與城建類行業知名人士,通過這些專家講述魯班精神、建筑行業的發展歷程、建筑行業的現狀,讓全院師生感受學者風范,領悟魯班精神,深刻了解建筑歷史與文化。此外,開拓學院教師與專家學者的交流,引進科學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促進教師隊伍的成長。目前,學院已邀請校內外專家110人次來我院主持專業講壇,其中校內教師32人次,校外專家34人,企業主管人員44人,學院六大專業學生參加講座達9965人次。
3.3 專業技能競賽,幫助學生成功成才,促進師生溝通,實現師生共進
在學校大力舉辦技能大賽的校園氛圍中,城建學院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技能大賽。2010年、2011年,學院共組織舉辦校內技能大賽15項,參加校外技能大賽并獲獎的4項,不斷鼓勵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逐步走出校門,在省市乃至全國更加廣闊的平臺上鍛煉、檢驗、提升自己。2011年10月,我院師生參加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廣聯達算量技能大賽,榮獲大賽二等獎和三等獎;2012年5月,參加浙江省第十一屆“華恒杯”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榮獲三等獎;2012年5月,參加浙江省高職高專院校技能大賽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選拔賽,榮獲二等獎、三等獎;2012年6月,學院代表浙江省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測繪測量技能大賽,榮獲大賽團體二等獎。
4 “魯班文化”作為校園品牌文化的反思與愿景
4.1 明確發展思路,承載品牌文化
牢固把握建設目標、開展特色品牌活動是創建品牌文化的前提和基礎,而品牌文化的長足發展則更加需要一個明確的建設思路,只有理順了未來的建設思路,明確了發展方向,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校園品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城建學院創建魯班文化節主要思路如下:
第一,提升魯班文化的品牌價值,讓學院師生對品牌有強烈的歸屬感。文化節的各項活動與師生的素質拓展、技能提升緊密結合,在專業發展的同時,讓師生在組織與開展活動中受益,進而培養起師生的歸屬感。
第二,堅持品牌的創新與傳承,提升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堅持魯班精神,傳承魯班文化,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將魯班精神常態化抑或是將這種精神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從早鍛煉開始,培養師生吃苦耐勞的精神;讓師生走出校門,走向工地,工學結合,提升實踐能力。
第三,創建獨具專業特色的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加強品牌宣傳,注重品牌管理與維護,實現品牌的可持續發展。
4.2 明確困境與不足,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愿景
經過2011、2012年兩屆魯班文化節的活動開展,魯班文化的傳承與落實初具成效,但從長遠來看,還存在以下困境與不足:其一,目前,文化節系列活動豐富多樣,但是其中以建筑文化為載體的文化活動開發明顯不足,需要進一步發掘;其二,學生關于建筑文化與建筑歷史的學習不夠,專業沉淀薄弱,如何將“魯班精神”、建筑文化貫穿到具體活動中去來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是我們將要解決的難題;其三,文化節活動與企業對接不夠廣泛,有待進一步拓寬;其四,“魯班精神”作為一種校園文化,常態化程度不夠,如何更加深入地將魯班文化、魯班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讓師生在校園生活中潛移默化,這將是一個長久的課題。
明確發展的困境與不足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我們需要下足功夫,扎實做好每一項工作。針對上述不足之處,我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學院全員共建魯班文化,以豐富多彩的文化節活動帶動學風、教風建設,各專業開發精品課程,建立技能培養團隊,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實現全員共建,師生共進。
第二,開發以建筑文化為載體的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形勢與政策》、《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魯班講壇等教育陣地的作用,素養、技能雙管齊下,實現思政教育、人文素養、專業技能共同提升。
第三,做精品牌,促進學生職業發展。做精“魯班講壇”和專業技能競賽,推進品牌創新;整合校內外資源,拓寬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渠道,為就業做好準備。
第四,繼續貫徹落實“把專家請進來,讓學生走出去”的方針,在“請進來”與“走出去”過程中擴大校企合作,推進畢業生就業。
第五,從培養“人”的角度出發,不僅僅局限于應用型、高技能學生的培養,也就是說,要在專業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日常管理、助學幫困、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實踐,讓魯班吃苦耐勞、科學創新、樂于奉獻的精神常態化,讓魯班文化滲透校園內外,貫穿師生成長的一生。
總體來看,目前,我們的品牌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需要立足于專業特色,扎實魯班文化品牌創建的生長點;著力于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梳理品牌文化的發展方向;致力于專業技能、科研學術,打造品牌文化發展的創新點和至高點。
參考文獻:
[1]石芬芳.高職院校品牌文化及其要素構成[J].職業技術教育,2012(7).
[2]吳小慧.淺議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3).
[3]嚴一平.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與路徑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2011(2).
[4]張寶君.對校園文化載體建設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3(1).
[5]鄭蒼鈞.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理論觀察,2011(5).
[6]周春曉.“高校品牌校園文化活動的創建與思考[A].2010浙江省高校優秀輔導員工作案例及論文集,第二屆浙江省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論壇.
作者簡介:
翟清菊(1985-),女,安徽巢湖人,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輔導員,助教。
陳龍(1982-),男,浙江長興人,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科科長,助教。
蔣建勛(1983-),男,浙江建德人,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科科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