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化辦學是按照新的機制和模式舉辦的本??茖哟蔚霓k學新模式。本文以閩江學院愛恩國際學院為例就如何開展入學教育活動,創新入學教育制度,進行了簡要的探究。
關鍵詞:國際化辦學 入學教育 創新探究
1 概述
入學教育是大學生進入高校的基礎,學校通過對新生進行科學指導,開展科學的入學教育可以有效地幫助大學生順利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變,為其大學生活開啟良好開端,使其很快適應大學生活,為學生的發展和成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閩江學院愛恩國際學院是一所由閩江學院和國外大學合作創辦的國際化高等院校,為當地的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文以閩江學院愛恩國際學院為例,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國際化院校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新特征,為創新入學教育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國際化辦學院校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
2.1 學生文化基礎總體較弱,自覺性缺乏 國際化辦學院校學生內部的異質性強,部分學生偏科現象嚴重;他們與普通本科高校的學生相比,沒有明顯的智力差別,但他們普遍缺乏科學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學習熱情,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制力較差。有的同學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效率和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2.2 帶有濃重的網絡信息時代烙印 國際化辦學院校學生可以說是在這個信息時代最為前沿的先行者,他們接受了較多紛繁復雜的信息,其思想普遍早熟,思想觀念開放,價值觀趨向多元化。他們習慣通過互聯網獲取種種信息,通過搜索引擎及時找出問題答案。對于國際化辦學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樂于使用新型的信息交流方式如微信、微博、貼吧、QQ等進行溝通交流,并及時發表評論表達其自我感受。他們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手機和網絡上。這就使得國際化辦學院校學生成長中的媒體環境更為紛雜,也對傳統的入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學生社會交往較為復雜,實踐能力較強 國際化辦學院校學生一般家庭條件優越,受其教育的影響,他們普遍具有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想法較多、敢想敢做等特點,對社會各方面都有著較深的認識。同時,由于他們從小便接受多種特長教育,如美術、音樂、武術等,因此其文藝功底和溝通能力較強,可以在學校舉辦的一些文體競賽活動中充分發揮和展示自己的特長。國際化辦學院校較為重視學生的個人素質,積極按照國際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而國際化辦學學院的學生頭腦靈活,實踐能力較強,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積極參與校外實踐活動。
2.4 學生心理問題突出 在中學階段,教師普遍重視對學生理論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那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先進學生”,而忽視了對“問題學生”的引導和幫助。而國際化辦學院校的學生主要是中學階段學習成績中等缺乏關注的群體,他們具有很強的個性,但自制力和耐挫力較差,進入大學后無法獨自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難題,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 針對國際化辦學院校學生特點的創新教育模式
3.1 大學目標教育 “目標教育”就是科學地引導學生理性地認知自我,找準定位,從而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國際化辦學院校學生的目標比較不明確,以閩江學院愛恩國際學院為例,本科有“2+2”即兩年國內高校學習加兩年國外高校學習的模式,也有“4+0”模式即四年都在國內學習國外課程,針對當前實際,學校應進一步明確學生的入學教育培養目標,引導他們逐步了解國際化辦學院校的特色,并通過相關專業測試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氣質、職業能力等,為其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2 適應能力教育 為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國際化辦學院校的大學生活,順利完成其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國際化辦學院校的學生在接受國外教學資源的同時,還要理性對待西方文化,通過創新性的愛國主義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團學教育、勤工知識講座、入學適應性教育等。讓學生明白自身的定位問題,科學對待中西方文化以及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處理與國際接軌的專業知識學習與自身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正確理性地思考校園戀愛、考試違紀舞弊、在校兼職等大學生較為敏感的問題。
3.3 心理健康教育 國際化辦學院校的學生家庭條件優越,因此其獨立性和承受能力較差,在人際交往和獨立生活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與不足。因此,國際化辦學院校要進一步加強對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及時調整心理狀態,通過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糾正其心理偏差,使他們盡快融入國際化院校這個大家庭中。
3.4 專業與國際化辦學教育 國際化辦學院校可以通過新生英語專業教育、英語測試與通識課程教育,使他們充分了解其專業和課程特點,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介紹辦學歷史和特色,展示其專業教學方式、考核制度、學習目標和要求,進行留學規劃訓練,提醒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制定學習計劃,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宇晨.90后大學生入學教育創新模式探析[J].黑龍江史志,2011(09).
[2]李潔.新時期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知識經濟,2012(22).
[3]程軼宏,汪小飛,陳國平,莊丹婭,高文.地方性應用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思考[J].價值工程,2011(02).
[4]李月娥,安建,孔繁繁,周玉強.把新生入學教育納入“一院一品”特色活動的工作構想[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2).
[5]劉建文.大學生入學教育實效性調查與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3(05).
作者簡介:鐘建(1987-),男,福建浦城人,閩江學院愛恩國際學院思政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