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本文結合某老人院工程實例對交錯曲線飄板的模板支撐及腳手架施工進行探討。
關鍵詞:交錯曲線;飄板;模板支撐;腳手架
1 工程特點及分析
目前,隨著建筑技術的提高,各種造型的建筑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公用及民用建筑上。廣州某老人院工程主樓有交錯相間的波浪形飄板(后張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最寬處離外墻為2.5m),從5層起,每4層重復一次,形狀美觀。
但該種設計對于施工要求高,在平面上,由于飄板成交錯設置(如圖1),對于支模和腳手架的施工就有特殊的要求。
2 模板支撐體系設計思路
模板支撐體系采用扣件式鋼管腳手架搭設,基本設計原則是:上下能貫通的則立桿到頂,板截斷位置在板施工完成后在板上搭設,縱橫拉桿按垂直距離每1.5m(步距)一道設置。在平面上以5層為例,立桿及縱橫拉桿圖如圖2:
具體的梁板支撐體系的間距各項參數以計算確定,以5層外飄梁板為例,主要間距及材料選用如表1:
在外側周圈應設由下至上的豎向連續剪力撐;飄線陽臺支撐體系應與內側已澆筑鋼筋混凝土柱抱箍扣接,每層每柱設一道。根據以上原則和計算,模板支撐體系就是在外側飄板下設置滿堂支撐架,直至頂層,見圖3。
3 腳手架設計思路
腳手架在各層飄板的外輪廓線外搭設,根據相關安全規定,腳手架和模板支撐體系不得拉結,相互獨立設置。
主樓南、北側腳手架立桿可搭設在地下室頂板上;東、西兩側腳手架立桿需在地下室外側基坑空余位置搭設,考慮回填土即使壓實,在腳手架持續荷載下也可能造成下沉,所以在這些位置(一般為塔樓轉角位),擬用型鋼(擬采用工字鋼)橫搭在地下室頂板和基坑頂上,在其上搭設腳手架立桿。
由于飄板寬度大,且不能作為臨時受力結構,采用懸挑式腳手架會使得懸挑長度過長(必須越過飄板),所以擬在飄板外側搭設全高的落地式雙排腳手架,并在內部框架梁上預埋吊環、結合鋼絲繩進行分段卸荷。架體采用雙排單立桿,立桿的縱距為1.5m,立桿的橫距為0.8m,內立桿離外墻2.6m(離飄板最近0.1m),步距為1.9m,連墻件每層兩跨設置一個,拉在內框架梁上(非飄板外側的預應力梁)。卸荷從5F開始(連廊上位置開始起塔的腳手架從9F開始),每隔4層進行一次卸荷,吊環分別埋設在5F(+16.30m)、9F(+29.10m)、13F(+41.90m)、17F(+54.70m)、21F(+67.50m)的外框架梁上(非飄板外側的預應力梁),見圖4。
連墻桿呈水平設置,由于腳手架離外框架較遠,連墻桿較長,為保證其平面穩定性,連墻桿采用不大于二步(一般為每層)兩跨錨固,采用一組(兩根相距600~900mm)鋼管設置,中間用短鋼管連接成桁架形式(見圖5右)。在7、11、15、19層,樓板位于卸荷拉吊下吊點位置,其與回頂鋼管用短鋼管連接桁架形式(見圖5左)。
4 綜合施工說明
主樓結構(特別是飄板預應力梁板)的施工與腳手架的搭設緊密相關,其相互間施工安排如圖6所示(該工程二、三層飄板較大,擬最后施工):
預應力樓板每四層交錯出現,模板支撐系統在澆筑混凝土結構后并不拆除,作為上層預應力樓板支撐系統的安全回頂;在結構預應力張拉施工完成后,拆除頂托,架設腳手板,改為內腳手架進行外墻飾面施工。
在整個施工過程中,要始終注意模板支撐體系、腳手架與主體結構的配合作業,方能保證工程高效及安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