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某辦公樓地溝水管爆裂,導致地基進水,部分地基沉陷,填充墻體出現裂縫。依據現有資料、現行標準、規范,利用裂縫測寬儀、回彈儀等儀器,對建筑物的地基基礎、上部承重結構、圍護結構的現狀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結果按現行規范進行結構復核驗算,依據檢測和復核驗算結果,對建筑物安全性進行鑒定評級,對存在安全隱患的結構構件,提出處理建議。
關鍵詞:辦公樓地基沉陷;可靠性鑒定;處理建議
1 概 述
該辦公樓主體為三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采用柱下獨立基礎,持力層為粗砂層,建筑面積約為1800m2。該樓于2010年4月開工建設,2011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2011年11月上旬,該樓西南角地溝水管爆裂,導致地基進水,當時將水浸泡部分填土清除,用砂礫石進行換填處理,2013年2月發現該樓部分地基沉陷,填充墻體出現裂縫。
2 鑒定內容
2.1 地基基礎
2.1.1 沉降觀測
該建筑物原留設的沉降觀測點已損壞,并且無原始沉降觀測資料。本次觀測采用DSZ2型水準儀,以一層窗臺頂為參考水準面進行相對不均勻沉降觀測,觀測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該樓局部傾斜超出《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規定的允許值,不滿足規范要求。
2.1.2 整體傾斜觀測
本次觀測采用DT-02CL型經緯儀,對該樓進行整體傾斜觀測,觀測結果見表2。
由表2可見,該樓整體傾斜超出《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允許范圍,不滿足規范要求。
2.1.3 土樣分析與顆粒分析
在21×E、18×E處開挖基礎,并分別在21×E、18×E處各取土樣一件,進行土樣分析和顆粒分析。分析結果顯示,18×E處Mg2+含量為16mg/kg土,K++Na+含量為237mg/kg土,pH值為8.27,21×E處Mg2+含量為43mg/kg土,K++Na+含量為436mg/kg土,pH值為8.56,該地基土屬亞硫酸中鹽漬土,具有一定的溶陷性和吸濕性。分析結果顯示,21×E、18×E處地基土均為礫砂。
依據工程詳堪報告,該建筑物地基土屬亞硫酸中鹽漬土,具有一定溶陷性和吸濕性,本次土樣分析結果與報告中易溶鹽實驗報告進行對比,分析認為地下水管爆裂,地基進水,導致鹽份流失,地基不均勻沉降。
2.1.4 地基基礎鑒定評級
該樓設計采用柱下獨立基礎,以粗砂層為持力層,本次顆粒分析表明,21×E、18×E處地基土為礫砂。依據觀測結果,該樓相鄰柱基的沉降差、整體傾斜均不滿足規范要求,防震縫變形,外墻瓷磚拉裂,且開挖基礎檢測發現,18×E處基礎出現貫通性裂縫,裂縫寬約14mm,填充墻體出現明顯的沉降裂縫,個別裂縫寬度達到10mm以上,土樣分析結果表明,該樓因地下水管爆裂,地基進水,導致鹽份流失,地基不均勻沉降,依據《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50292-1999,該建筑物地基基礎安全性可評為Du級。
2.2 上部承重結構
2.2.1 裂縫檢測
該樓框架梁、框架柱、現澆板主要結構構件未發現明顯裂縫;填充墻體、填充墻與柱連接處出現斜向、豎向、水平裂縫,裂縫寬度在1.0~12.0mm之間;屋面造型墻出現裂縫,裂縫寬度在1.0~9.0mm之間。
2.2.2 現齡期混凝土強度檢測
本次檢測時,依據《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JGJ/T23-2011的要求,結合現場實際情況(該樓正在使用中),在一層至三層每層各抽取部分框架柱、現澆梁進行混凝土強度檢測,檢測結果表明,本次抽檢的框架柱、現澆梁現齡期混凝土強度推定值均滿足設計要求。
2.2.3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截面尺寸檢測
經現場抽樣檢測,該樓框架柱、框架梁截面尺寸均滿足設計要求;現澆板厚度滿足設計要求。
2.2.4 鋼筋保護層厚度、配筋檢測
經現場抽樣檢測,該樓框架柱、框架梁及現澆板的鋼筋保護層厚度均滿足設計要求;經現場抽樣檢測,該樓框架柱、梁、現澆板所配鋼筋的規格、數量、間距基本符合設計圖紙和規范要求。
2.2.5 主體結構復核驗算
本次采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發的《多層及高層建筑結構空間有限元分析與設計軟件》PKPM軟件中的鑒定加固模塊進行主體結構復核計算。依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2008年版),該樓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抗震設防烈度為七度(第二組地震加速度0.10g),特征周期為0.40s。該樓為框架結構,框架抗震等級為三級。計算結果簡述如下:
(1)該部分第一扭轉周期與第一平動周期的比值均為0.84<0.90,滿足規范要求;
(2)該部分X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1095,Y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875,均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第5.5.1條中規定的限值1/550的要求。
(3)該部分本層與上一層的抗剪承載力之比均大于0.80,滿足規范要求。
(4)該部分框架柱最大軸壓比為0.57,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2008年版)規定的0.90的限值。
(5)該部分框架柱、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均滿足抗震承載力要求。
根據以上檢測和復核驗算結果,該樓上部承重結構的主要構件安全性可評為Cu級。
2.2.6 結構的整體性
(1)該樓結構模式和結構布置形式合理,傳力路線明確,基本符合規范要求;
(2)該樓整體傾斜,個別柱與墻連接處出現裂縫;
(3)該樓的框架柱、框架梁及現澆板的配筋構造均基本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
根據以上檢測結果,該樓上部承重結構的整體性可評為BU級。
2.2.7 混凝土結構構件的位移或變形
該樓部分頂點位移最大值達到155mm,大于H/450(26mm)(H為結構頂點高度),依據《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50292-1999的相關規定,上部結構的側向位移評定為CU級。
2.2.8 上部承重結構的安全性鑒定評級
根據該樓構件的安全性等級、結構的整體性等級、結構的側向位移,該樓上部承重結構的安全性等級評定如下:
2.3 圍護系統的承重部分
經現場檢測,該樓圍護系統的承重結構個別構件頂點位移超出規范要求,填充墻體出現裂縫,依據《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50292-1999)的相關規定,該樓圍護系統的承重部分安全性評定為Cu級。
2.4 鑒定單元的安全性鑒定評級
根據該樓地基基礎、上部承重結構、圍護系統的承重部分安全性評定等級,鑒定單元安全性等級評定如下:
根據《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50292-1999),該辦公樓主體結構安全性可評為Dsu級。
3 鑒定結論
(1)綜合分析認為,該樓地基基礎靜載下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該樓部分填充墻多處出現沉降裂縫,已顯著影響其使用功能;混凝土結構構件頂點位移超出規范允許值;地基沉陷導致外墻瓷磚局部拉裂、脫落。
(2)根據《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50292-1999),該辦公樓主體結構安全性可評為Dsu級,即安全性嚴重不符合《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對Asu級的要求,嚴重影響整體承載,必須立即采取措。
4 建 議
(1)對該樓地基基礎、上部結構依據現行國家規范進行加固處理。
(2)對填充墻體裂縫、外墻開裂脫落瓷磚進行修補處理。
參考文獻
[1]GB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S].
[2]GB50023-2009,建筑抗震鑒定標準[S].
[3]GB/T50344-2004,建筑結構檢測技術標準[S].
[4]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作者簡介:焦振輝(1978-),本科,工程師,畢業于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現主要從事建筑物檢測鑒定及抗震加固施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