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
人物簡介
易鵬,湖南人,知名城鎮化問題研究專家。原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現為盤古智庫理事長,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多個地方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
易鵬這個名字被外界熟悉的時候,正是中國政府大力推動新型城鎮化之際。外界急切盼望了解新型城鎮化新在哪里,此時易鵬以評論員名義,頻頻在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華爾街日報》及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國際知名媒體發表專欄文章,以專家身份介紹、講述其對城鎮化問題的見解。
易鵬曾在國家發改委擔任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去年10月,民間智庫——盤古智庫成立,易鵬擔任理事長,研究重點就是城鎮化。易鵬為此走訪各地,進行了大量調研。說到重點做新型城鎮化研究的原因,易鵬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城鎮化在中國是大勢所趨,城鎮化率有兩個衡量標準,一個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我國是53.7%。還有一個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我國只有36%,不僅低于發達國家80%的水平,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而且,中國的城鎮化還存在很多問題和風險。
四大風險造成“鬼城”
環球人物雜志:你認為中國目前城鎮化的風險主要在哪里?
易鵬:我認為主要存在四大風險。一是地方政府盲目投資,可能出現巨額的地方負債。地方政府長期以來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城鎮化異化成他們的融資平臺。二是城鎮化被片面理解成征地建樓建廠,農田被糟蹋,農業可能會陷入凋零。三是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夠。農民進城首先要有產業支撐,否則貧民窟將大量出現。四是存在刻意追求提高城鎮化率的風險。有些地方政府玩弄數字游戲,只貪圖城鎮規模的擴張,不顧民眾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最近我發文痛批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鬼城、空城”,這些“鬼城、空城”就是這四大風險的集中體現。
環球人物雜志:提起“鬼城”問題,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易鵬:“鬼城”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政府在土地財政的驅使下,賣地“種”房。現在賣地增加1%,房價就上漲2.4%,來錢又快又多。結果房子“種”起來了,需求跟不上。另外一種是政府也引進了產業,但不是根據市場規律,而是根據長官意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單一產業。隨后因為產業衰退,導致人口大量遷移,形成類似美國“汽車城”底特律式的“鬼城”,底特律因為汽車業衰敗而走到破產邊緣,類似現象在中國也會出現。簡單地說,“鬼城”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導的盲目行為導致的,是追求政績的短期行為。這些“鬼城”往往沒有產業支撐,在城鎮擴張方面也沒有邊界的限制。而目前地方政府的考核體制也存在問題,在很多地方唯GDP論、唯工程建設論的導向機制仍然在起主導作用。
環球人物雜志:你曾說過,改變“鬼城”模式就要改變土地財政。
易鵬:我提出三個建議,一個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權改革,即上收部分事權,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二是稅收體制改革,現在營業稅歸地方,增值稅多數歸中央,營業稅不合理要改,但改后要補充地方政府;三是要允許地方發債。為了防止土地財政改革變成只有補沒有減,還必須用法規約束,財稅分配不得隨意調整,土地財政收入必須采取精細化的專項管理。
地方政府的三種態度
環球人物雜志:據你了解,目前地方政府對城鎮化持什么態度?
易鵬:地方政府對城鎮化的態度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迷茫型”,因為新型城鎮化對城市建設規劃和管理有更高的要求,這讓一些地方政府感覺不知從何處入手。他們有的是等待中央政策出臺再考慮出手,有的是找不到辦法和路徑,還是想走依靠投資的老路。第二種是“敢于先行先試型”,這類政府負責人一般思想比較先進,富有魄力,在土地流轉、居住證改革、擴大基層的自主權等方面敢于探索,但這類政府總體數量很少,還不是主流。第三種是占主流的“揣著明白裝糊涂型”,他們思想是明白的,但他們既不想在公共服務上多投入,又不想失去土地財政,所以就刻意把“投資大躍進”“房地產化”“人造新城”等老模式裝到“新型城鎮化”這個筐里,這種類型的地方政府遍布全國各地,是新型城鎮化的最大挑戰。
環球人物雜志: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困難在哪里?
易鵬:城鎮化對既有發展模式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大建大拆征土地修新城,這個模式背后有很多利益,賣土地來錢快,獲利大。現在中央也想改變這種路徑依賴,但是卻涉及到綜合的制度改革,如戶籍、行政、融資等等,如何落實非常困難。現在利益愈發固化,改革也更難了。還有行政能力的問題,地方政府想改卻改不好,不知如何入手。新型城鎮化建設也需要大批資金的投入,從哪里搞到這些錢,也是一個大問題。此外,中國大部分城市可擴張的空間不大,而城鎮化中產業和人口一定時期向大城市集中,也是一種趨勢。
環球人物雜志:你認為如何才能突破路徑依賴?
易鵬:要靠綜合改革往前推,需要當局的魄力和決心。同時,還要注意市場培育,用市場規律來發展產業。對中國而言,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資源,只有中央政府真改革起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才會被大幅調動起來。而市場倒逼改革也很重要,比如霧霾治理,就是市場倒逼政策改變的例子。
六類小城鎮有前途
環球人物雜志:你提出了新型城鎮化要產業先行,有沒有成功的例子?
易鵬:新型城鎮化才提出來不久,尚沒有這種典型,但以往的城鎮化過程中有這種例子。比如深圳,就是一個產業先行的成功例子。以前它只是個漁村,它的發展首先就是產業政策帶動起來的。但是深圳也存在問題,比如城中村的問題,常住人口和外來人口比例失衡問題,這些都需要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來加以解決。
新型城鎮化要改進“深圳模式”,要實現城鎮常住人口的福利公平,不能因為沒有戶口就低人一等。至于如何產業先行,首先要簡政放權,給予市場足夠的自由空間,其次要重點發展服務業,服務業能解決更多的就業,有更大的衍生產業能力,是未來城鎮化的支撐力。
環球人物雜志:城鎮化過程中的地方債風險怎么辦?
易鵬:地方債要“開前門,堵后門”。之前可能存在地方政府將土地抵押給銀行來借債的情況,現在要改變了,第一是清理地方債,第二是限制土地抵押,第三是用地方政府的其他資產來發行長期的債券。目前已經“吹風”了,不久會有這方面的新政策。
環球人物雜志:如何解決城鎮化給農民帶來的風險?
易鵬:首先要改變戶籍制度,允許農民進城落戶,現在一些小城鎮已經放開了,卻有產業支撐不足的問題。而“北上廣”又不放開,一放開涉及到城市福利分配難題。我建議兩條腿走路,一是改善小城鎮的就業環境,二是發展城市群,像武漢城市圈,西安、成都等城市圈,形成產業的聚合,吸收外來人口。
環球人物雜志:目前,新型城鎮化的當務之急是什么?
易鵬:首先要出臺規劃,我估計今年上半年就會出臺國家城鎮化的規劃,第二個要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的精神,這涉及到綜合改革問題,這個不落實,新型城鎮化很難推進。應該以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產業政策為支撐,以制度改革為保障。
環球人物雜志:城鎮化需要成立一個綜合部門嗎?
易鵬:現在牽頭的是發改委,但是環保部、住建部等都在參與,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后,最高決策這塊會統一。
環球人物雜志:你認為哪些小城鎮有發展機會?
易鵬:一是人口規模較大的鎮,可通過鎮改市做強;二是有旅游文化資源等專業特色的城鎮,比如鳳凰、宏村等;三是口岸城市,比如霍爾果斯、滿洲里等;四是交通樞紐的節點城鎮;五是城市群里的小城鎮,可承接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六是承擔國土安全的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