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40多年,業余從事文學創作也40多年了。 常聽學生和文學愛好者問,你的寫作道路從哪里起步?我回答:從故鄉的黃泥小徑起步。
我出生在閩浙交界一個山村——福建浦城縣富嶺鎮圳邊村,該村因建在一條水圳的兩邊而得名。家家枕著水響,是故鄉特有的迷人韻致。此外,還有一個頗為特殊之處:浦城系古城,建城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歷代文人輩出,僅在宋朝就出了八位宰相,傳說中夢筆生花后又江郎才盡的江淹,還曾經在浦城當過三年縣令。而近鄰的浙江龍泉縣,則是馳名的出龍泉寶劍的地方,早在春秋時期,歐陽子就在那里冶劍。我的家鄉就像一根扁擔,一頭是文氣很濃的浦城,一頭是武林享有盛譽的龍泉。一文一武,得趣天然。更為讓人嘆奇的是,村莊對面,就是奇人劉伯溫曾經隱居過的匡山。或許,正是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厚的文化積淀,使我的故鄉成為很有魅力的地方。給我印象最深和影響最大之處是,村里的鄉親幾乎個個都有說不完的故事,他們的音容笑貌尤其是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經歷和命運沉浮,就成為激發我寫作興趣的神奇的原動力。
我的中學時代是在浦城一中度過的,學校里有巍峨莊嚴的孔廟。我的作文經常寫的是故鄉的真人真事,得到了教語文課的林修文老師的高度重視和贊許,他不僅一次次地把我的作文當作范文在全班閱讀,而且還親自刻鋼板,把我的作文印成一本,分發給高年級的同學參考。林老師的苦心指導和鼎力扶持,極大地激發了我的寫作熱情,因此,高考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文科,被錄取到廈門大學中文系就讀。
大學畢業以后,正值“文革”,我被分配到江西一座監獄辦的學校里當教師,教的是管教干部和守衛部隊干部的孩子。盡管當時知識分子的地位很低,但我對文學的愛好依然不減,除了教書,就是讀書和寫作。寫什么呢?多數的內容還是以我熟悉的故鄉為題材。那種氛圍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頗有奇趣:窗外,四面是高墻電網,全副武裝的戰士正在警惕地巡邏,不時劃過漆黑夜空的探照燈,恰似倚天長劍,更增添了森嚴而凜冽的氣氛,而我的思緒的天空里,卻是春意盎然,陽光和煦。故鄉質樸無華的黃泥小徑,像永遠扯不斷的紅絲帶,把我的心和熟悉的鄉親緊緊連在一起,他們帶著鄉音,一一走進我的心田,頓時,落寞的境遇也變得親切和溫暖起來。
一篇篇作品就這樣從筆底流出,猶如故鄉那條流水潺潺的水圳。1978年,我被調到江西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當時,正值“四人幫”打倒之后,百廢待興,被壓抑多年的人們對文學的熱情噴發出來了,各種文學刊物也受到人們熱烈的歡迎。我寫的這些以故鄉為題材的作品,陸續在《散文》、《人民日報》、《羊城晚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后來,又以散文為基礎,進而從事長篇報告文學、電視紀錄片乃至小說的創作。故鄉的黃泥小徑也不斷延伸到一個個全新的領域,激勵著我,更成就了我。
其中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奧秘吧?
不少人認為,寫作乃至創作關鍵的是材料,當然,如果從選材的角度看,獨特而豐富的故鄉的生活,尤其是鄉親們的經歷和命運,是上等的材料,但實際上并非完全如此。故鄉生活最為珍貴之處,是比材料更為重要的經過感情消融之后獨特的感覺、體驗、發現。稍有一點寫作實踐經驗的人都會明白,真正促使甚至激勵你去寫一篇作品的內因,是情感深處濃濃淡淡的情愫或欲望,只有當故鄉的黃泥小徑化為飄飛的音符,聲聲叩擊你心靈的時候,你的神思才會飛動起來,那些久蘊胸中的故鄉的人、事、景、物,尤其是那些散發著鄉親們體溫甚至呼吸的故事,才會悄然涌到你的筆端,化為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寫作和文學創作的神秘和樂趣就在于此。
中國是散文大國,五四以來的散文小品,更是名家如云。對我影響最深的卻是魯迅先生那本薄薄的小冊子《朝花夕拾》,收到該書中的10篇作品,陪伴和熏陶了我數十年。此書不僅是魯迅先生散文創作精品集萃之作,而且極為形象地詮釋和揭示了創作中不可忽視的真理:一旦思念和情感化為怡蕩的春風,就可以喚醒沉淀在生命之旅中最為珍奇的種子,而迅速長成小草、鮮花甚至大樹。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永遠是你的生命之源、情感和思想之根。因此,選擇從故鄉的黃泥小徑起步,顯然是寫作或創作的捷徑。
值得注意的是,起步并不是寫作和創作的全部,起步之后還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還要經歷漫長的艱苦跋涉,勇敢地攀登一個個風光無限的山峰,對一個作家來說,小小的故鄉,當然留不住他的腳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處處無家處處家,是有志者應有的胸襟和情懷,善于把故鄉的黃泥小徑和外面浩瀚無窮的世界溝通起來、連接起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且不可回避的新課題。
怎么溝通和連接呢?
雖然世界變了,由稔熟變為陌生,但進入寫作或創作的基本路徑并沒有改變,在讓人眼花繚亂甚至不免有點驚慌失措的新世界里,你還是要緊緊抓住經過情感消融之后的感覺、體驗、發現這六個字。細細揣摩,它們并不是平行的,而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并漸入佳境的過程。在初步熟悉新的世界并弄清它的來龍去脈之后,你必須深入到這一新世界的內核之中,最為關鍵的是深入到新的人物心中,熟悉他們、理解他們并進而熱愛他們,只有達到心靈、情感、思想可以和他們息息相通,并在某些觸媒的作用下,激起你心中強烈的寫作或創作的欲望,你才可以進入寫作實踐程序之中。顯然,這比從故鄉的黃泥小徑上起步困難而復雜多了。
正因為如此,百倍地珍惜你的故鄉,珍惜與你共同走過生命旅程的生活積累,以此作為你寫作或創作的起點,就成為初學寫作或創作者很重要的事情。
作者簡介
沈世豪,知名作家,教授,中國作協會員。1968年畢業于廈門大學中文系,曾任廈門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現為廈門城市學院教授,系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著有《散文創作藝術》、《寫作的藝術》、《電視紀錄片的撰稿藝術》、《中國有個毛澤東》、《陳景潤》、《山村蒙太奇》等19部專著和長篇作品,在全國各級報刊正式發表的論文、作品達1000余篇,在中央電視臺及省、市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近30部。全國第四屆“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全國第五屆青年讀物一等獎等全國獎項的獲得者。散文《泰山一片月》曾被選入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七年級語文讀本(上冊),多篇作品被選入省編中小學語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