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謀求大多數人的幸福始終是社會主義社會優先考慮的問題。當物質財富無法滿足人的幸福感時,幸福感就只能靠文化來提升。多元文化沖突下,人更容易喪失理性的判斷和對幸福的感受能力。本文從社會公共服務和現代公民心理兩個角度出發,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應該從良好的文化教育、優質的文化服務和豐富的文化消費品三個方面為現代公民提供獲得幸福感的堅實基礎;認為應該從強化社會主義社會核心價值體系觀念、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辨證理性地看待幸福三個方面提升現代公民感受幸福的能力。
[關鍵詞]公民;主觀;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D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5 — 0011 — 02
公民素質的現代化程度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現代化程度的直接反映,反過來,公民素質的現代化也能繼續推動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沿著健康理性的軌道向前發展。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除了具有理性思維的能力、獨立判斷的能力和一定的社會責任心之外,還應該具有以平和的心態審視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這其中也包括感受幸福的能力。公民感受幸福的能力越強,社會就越和諧,民族凝聚就越強,整個社會就越能迸發出震天憾地的精神力量。現代公民的整體幸福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成敗與否的量化標準之一。
一、介紹
目標理論認為,一個人的幸福感來源于他的需要得以滿足和目標得以實現,而這個目標必須與內在的需要和外在的文化背景相適應,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幸福感。也就是說,幸福感不是單一平面的,它既包括物質層面內容,也包括精神層面內容,而且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用數學公式總結了什么是幸福:“幸福=效用÷欲望”。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幸福是與效用成正比,與欲望成反比的。物質財富帶給人的便利和享受能使人們感到幸福,但是物質資源的稀缺性總會使得某些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所以幸福會因為人的欲望的膨脹而趨向于零。物質財富的積累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指數,但是當物質財富無法滿足人的幸福感時,幸福感就只能靠文化來提升。因此,幸福感的體驗和感受雖然離不開經濟實力的支撐,但是人更加不能舍棄的卻是文化生活的豐富和文化權益的保障。人對幸福的感知離不開深植于人觀念中的文化價值觀。人對幸福感所做出的判斷和評價都必然無法超越文化價值觀的限制。只有當個體遵照著文化的固有模式去行為時,才會產生幸福感。Markus和Kitayama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始終堅持取決于自我建構的幸福感的真正本質因文化而異。(邱林,鄭雪,嚴標賓)
二、現代公民的主觀幸福感內涵
現代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只有文化生活豐富了,文化權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人才有可能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的前提下擁有幸福的感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人民的幸福創造了基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人民生活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謀求大多數人的幸福始終是社會主義社會優先考慮的問題。從社會的角度出發,為現代公民提供獲得幸福感的源泉是社會的責任。一個負責的社會應該保證其公民能夠獲得良好的文化教育、優質的文化服務和豐富的文化消費品。
教育能夠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需要的勞動力,能夠培養合格的公民,能夠使人擺脫野蠻無知的狀態。在現代文明社會里,接受文化教育不但是提高知識修養的途徑,更是現代人的基本權益。只有接受了相應的文化教育,才能在提高個人文化修養的過程中獲得幸福感,才有可能在圖書和報刊、電視和互聯網等多種多樣的文化媒介中獲得幸福的體驗。當今社會是崇尚教育的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直接關系到改革開放實施的成果。每一個現代社會公民都有責任加強自身的文化教育水平,應該更加自覺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從而在主觀上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第三產業日益繁榮,文化服務也被提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國家和地方政府、各高等、中等和初級學校、各大中小社區都努力為公民的文化服務提供了越來越健全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享有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的基本文化權益已成為公共服務機關的共識。公民只有真正獲得了文化服務的權利,才能獲得現代社會生活的幸福感。
文化作為一種消費品,與其它的消費品一樣具有商品的性質,但是文化消費主要體現在內涵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的精神家園。提高現代居民文化消費比率,也就提高了現代居民的幸福感。只有不斷地加大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力度,擴大文化產業規模,培養文化產業人才,豐富文化產品類別,才能滿足公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消費追求,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公民的主觀幸福感。
三、在多元文化沖突中樹立現代幸福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為歷史發展趨勢。先進文化和落后文化、保守文化和開放文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等交織在一起,從而在社會各個領域同時樹立了多種價值觀,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與追求,并可以成為不同的價值主體,從而使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傾向。價值觀多元化的實質在于容納不同的價值標準和追求。
同一種文化中的個體在感覺幸福的方式上不存在太大的差異,那么個體為了提高幸福感,就會努力地使自己的行為與社會規范保持一致,最終同一文化下不同個體的主觀幸福感的水平就會比較接近。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人的生存目標、生活動機和生活價值觀也不同,因此人對幸福感的理解不同,追求和獲得幸福感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使得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多元文化沖突下,人更容易喪失理性的判斷,容易喪失對幸福的感受能力。現代公民需要一個有力的政府來引導自身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要幫助現代公民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政府需要明確自己的責任。
中國集體主義文化體系中的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應該首先來源于集體需要的滿足和目標的實現。核心價值體系就是一面旗幟,鮮明地亮出這面旗幟,就是要昭示人們,不論社會思想觀念如何多樣多變,不論人們價值取向發生怎樣變化,人對幸福感所做出的判斷和評價都必然無法超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限制。只有當個體遵照著文化的固有模式去行為時,才會產生幸福感。現代公民若缺乏對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核心價值體系的的認同感,其幸福感只能是空中樓閣。
應該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八個為榮、八個為恥”為現代公民端正榮辱觀,增強幸福感指明了方向。幸福是“生存和發展之完滿的心理體驗,是滿足了對人生有重大意義的需要和欲望的心理體驗,也就是重大的快樂”。(孫英2004:57) “八個為榮、八個為恥”正是這種體驗的表現,也是現代公民幸福的條件和保證。人作為高級動物,之所以能夠成為萬物之靈,除了具備勞動能力外,關鍵就是有一種榮辱感。“八個為榮、八個為恥”恰好為現代人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和做出道德選擇提供了基本規范,為營造和諧社會環境提供了道德基石。文化多元化、價值觀多樣化更容易導致道德失衡、榮辱顛倒。沒有良好的社會風尚,就談不上完滿的個人心里體驗,人也就沒有幸福可言。只有在良性健康的社會氛圍中生活,人的靈魂才有棲息之地,讓人既能感受到豐富的物質生活帶來的優越,又能體會到和諧風氣帶來的愉悅,整個社會公眾的幸福感也才會有質的提高。
應該培養公民辯證理性地看待幸福的能力,使得公眾整體上能夠把個人幸福、他人幸福與國家幸福相統一,今天的幸福與子孫后代的幸福相統一,將幸福的目標與實現幸福的手段統一。人是能夠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謀求幸福的動物。由于每一種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每一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尋求幸福的路徑自然不盡相同。當今社會,中西文化的交流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頻繁。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再是封閉獨立的系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于自己對于他人都有了較為豐富的理解。中國文化大體上為集體主義文化,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幸福觀的核心。個人的幸福離不開集體的幸福。沒有集體的幸福就談不上個人的幸福。現代公民要加強對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理解和認識。多種文化價值觀的存在有助于降低消極情感帶給人的體驗。消極情感的產生在所難免,但是個體要學會從消極的事物中發現積極的成分,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的積極情感體驗,提升主觀幸福感受。現代公民能夠通過自身的情緒調節,體驗到生活的美好,實現較大的主觀幸福感和較高的生活滿意度,這是一種感受幸福能力的體現。
四、結語
現時代的文化應該致力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演化為每個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應該致力于引導人們將自己所面臨的消極體驗轉變成一種積極的正性情感體驗,應該致力于引導人們提高文化的鑒賞力,提高感受幸福的能力。在這樣一個信息轉換交流極其頻繁的現代社會,應該尊重每個現代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是一定要引導其作出符合社會主義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選擇。每個現代公民有權利享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但是也有義務參與到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潮流中來;每個現代公民都應該提升保障自身文化權益的意識,但是也不能放棄自己為文化的發展繁榮添磚加瓦的機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擁有幸福感。物質財富帶給人的幸福感如同數軸上的拋物線,終究是要落下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在推動經濟發展不斷攀升新高的同時,必須致力于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文化,只有人民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全民族文明素質才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才能增強,人民的幸福感才會成為永恒。一個幸福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文化的社會,幸福的生活最終要在文化的社會里才能實現。
〔參 考 文 獻〕
〔1〕陳姝娟, 周愛保. 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3 ,(03).
〔2〕鄒瓊, 佐斌. 人格、文化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及整合模型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 2004,(06).
〔3〕邱林,鄭雪,嚴標賓.文化常模和目標調節模型:兩種幸福感文化觀〔J〕. 心理科學進展,2002,(03).
〔4〕邱林,鄭雪. 中國健康心理學〔Z〕 .2006.
〔5〕孫英.幸福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胡錦濤.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四有公民〔J〕 .求是,2006,(09).〔責任編輯:金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