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玲玲
[摘 要]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客觀要求,它可以促進政治系統的良性運行,增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感,并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非凡的意義。在網絡時代,網絡問政成為一種新穎、特別的政治參與手段,成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新景象。推動網絡問政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將為擴大有序的政治參與帶來積極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網絡問政;政治參與;公民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5 — 0027 — 02
政治參與是公民的政治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政治參與擴大是政治現代化的標志。”〔1〕在有關政治理論的研究中,政治參與一直是個核心概念。在我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及整個利益結構發生重大調整變動的過程中,由于新舊體制并存,新舊矛盾同在,極容易產生政治不穩定現象。社會轉型時期的政治穩定與公民的政治參與密切相關。就我國當前的實際而言,其離理想的狀態有著相當大的差距。有序的政治參與可以促進政治系統的良性運行,增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感。網絡問政是網絡社會特有的政治參與手段,其未來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與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它如何能積極地推動有序化的政治參與?怎樣才能發揮出最大化的疏通利益表達、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這些問題的探索與解答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問政中政治參與的特點
網絡社會的發展,使網絡問政成為一種新穎的政治參與手段。在網絡平臺上,我們可以看到公眾參政議政,進行輿論監督;也可以看到各級政府通過網絡發布信息、征詢民意,同公眾形成互動。同傳統的政治參與方式相比,網絡問政過程中的政治參與表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虛擬性
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參與方式主要有:參與選舉投票、參加聽證會、參與管理和監督等等。這需要公民現身一定的政治場合,以直接面對的方式完成政治參與。在虛擬的網絡政治空間中,公民是以虛擬空間的網民身份注冊并從事網絡政治參與的,在網絡上以“隱形人”的身份出現。以“隱形人”身份進行政治參與可大大降低現實政治參與中的不安全感,屏蔽掉了面對面、實名參與所可能帶來的顧忌和保留,因此,人們在網絡問政的運行過程中表現出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和積極性。
第二,平等性
網絡問政打破了傳統官僚制封閉體系中依靠層級自上而下傳達信息的模式,淡化了行政系統的隱秘性、神秘性色彩,為所有公民自由表達提供了一個公開、自由的平臺。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上公開地表達訴求,自由地獲取信息,而無須理會各自的級別與社會地位。
第三,間接性
網絡技術的進步是網絡問政發展的基礎。事實上,技術一直影響和改變著政治:過去的報紙、電視和今天的互聯網都在改變著政治生態。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溝通的重要渠道。目前,網絡信息技術日趨完善與成熟,為網絡問政的發展提供了交流平臺和技術支持。另外,由于網絡自身的特性,如快捷性、便捷性等特點,使得人們更愿意通過網絡,發表言論,表達意愿,反映訴求。
二、網絡問政中政治參與的實現狀態
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互聯網在中國民眾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成為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渠道。網絡問政對公民的政治參與產生了越來越強大的影響:
第一,網絡問政拓寬了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網絡問政作為一種下與上的對話渠道,極大增強了政治信息的傳導和反饋系統,日益影響了政治決策和高層思考;通過制度化的網絡問政,會讓民眾如實反映社情與民意,也讓政治精英充分了解民意,疏通了政治利益表達的渠道,彌補了在現實政治社會生活中公民遇到的表達不暢和表達困難。
第二,網絡問政調動廣大公民政治參與的意識和熱情。公民政治參與的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現實的政治系統是否提供了充分、有效、平等的參與形式和途徑。政治系統的民主化程度越高,為公民提供的參與形式和途徑就越多。網絡問政讓公民通過網絡實現政治參與跨越了年齡、工作、性別、地區等諸多障礙,極大地調動了公眾進行利益表達、影響政策、關注政治社會發展的熱情和信心。
第三,網絡問政提升了公民政治參與的影響,能夠改善政府的質量和信譽。網絡為更廣泛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條件;與政府官員的直接對話,提高了民意在政府運作中的份量;政府上網極大地保證了公民對政策的知情權和對政府的監督,加強了政府本身的服務意識,拉近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距離;政府官員與普通民眾之間、人大代表與選民之間可以進行實時的互動,網民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通過所見所聞和親身體驗,從而形成牢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觀點。〔2〕
三、網絡問政對有序化政治參與的推動意義
網絡問政是個雙向的互動過程,既要求網民理性地問,也要求政府官員真實、真誠地答。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是網絡問政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一,網絡問政的完善能夠為有序化政治參與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政治穩定由政治組織和程序制度化而獲得,“政治上發達的社會與政治不發達的社會,其區別就在于它是否具有能夠賦予公共利益以實質內容的政治制度。”〔3〕過去,我國政府對公民的關注度不高,政府的替代參與往往是從政治精英自身感受到的受眾狀態去考慮公民的需求,結果公民不領情、不買賬。這使政府為民謀利的主觀愿望未能很充分實現,并滋生出公民對政府政策的抵觸情緒。“由于國家政治制度化程度很低,對政府提出的要求很難或不可能通過合法渠道予以表達,也很難在政治體系內部得到減緩與聚合。因此,政治參與的急劇增長會引起政治不安定。” 〔4〕所以,提高政治制度化層次是實現與維護政治穩定的根本保障。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化設計與維護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實現政治參與的程序化,即通過一定的規則、程序和制度設計為公民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合法途徑,以保證公民政治參與渠道的暢通,保證各階層利益協調整合的暢通,讓公民切實感受到政治參與的有效性。
第二,網絡問政的完善能夠推動培育影響有序化政治參與發展的公民意識。
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是公民在認同現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為促進國家與社會關系良性互動、為提高政府治理公共政治事務的能力與績效而進行的具有自主性、理性、適度性與有序性的參與行為。〔5〕對公共政治事務的關心,對現有政治制度的認同,有獨立的思考判斷,并能做出理性的選擇與行為是政治參與對現代公民意識的基本要求。公民意識要素包括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公民的法制意識和公民的政治寬容意識。公民意識通過對公民政治參與行為的規范,力求避免非理性的政治參與行為,進而保障政治參與的有序進行。同時,公民意識的確立還有助于從公民責任到公共精神層面增強公民政治參與的責任感和積極性。
但是,對于我國來說,國民心理層面的政治價值意識與行為習慣所展示的政治文化特征主要是:家長本位、權力崇拜、自律訴求、潛規則以及均平取向。傳統社會政治精英所宣傳和強調的是服從權威。可以說,絕大多數的政治參與都是被動的和被迫的。而公民意識的培育,離不開特定的孕育意識的生成機制。這其中,網絡化時代問政機制的完善諸如領導干部在線交流的常態化、網民論壇的規范化、網上行政審批的擴大化等都將非常有助于培養社會成員的自主意識與獨立人格,引導和強化公民對國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反思與認同。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其權利意識、主體意識、法治觀念等,進而塑造公民積極的守法精神。
四、促進有序網絡政治參與的對策
(一)繼續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方式。
公民政治參與渠道的拓展同樣需要政府權力的重塑,即政府的改革、創新。我國當前政府創新的目標是塑造一個有限、法治、開放的服務型政府。政府的公共決策和行為要以“公共性”為基礎,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為出發點,將職能定位于“政府與公民、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價值取向。
(二)推進制度化建設,為網絡問政的良性發展提供健康、成熟的機制
一些地方政府網站上的“網民在線交流”、“官員開設博客”、“省(市、縣)長電子信箱”欄目形同虛設;網絡問政淪為政治作秀的手段。另外,網絡問政中還存在著重網上宣傳,輕網下落實的現象。這些問題的發生與存在直接破壞了網絡問政的健康發展,對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是一種打擊,很容易出現一些非理性的政治參與行為,從而使網絡問政最終演變為民主政治的對立物。因此,必須對網絡問政的形式與內容、權利與責任等各個方面及時作出規定,使網絡問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一,要對網絡輿情進行監測分析,保證信息公開暢通。網絡輿情作為社會輿情的主要反映,表現和傳播了人們的各種情緒。 網絡輿情是“民意庫”,是民情、民聲、民意的重要來源;網絡輿情是“晴雨表”,是現實問題在網絡上的集中反映;網絡輿情是“減壓閥”,是民眾表達和發泄的管道之一;網絡輿情也可能是“導火索”,如果無視或應對不得當, 網絡輿情可能會朝著不良輿論的趨勢發展。〔6〕
第二,要規范回應流程。 回應流程要解決回應的制度化問題, 制度化就是要建立回應的長效機制。規范工作流程,明確受理、轉辦、督辦、反饋等工作流程的具體工作內容;提出時限要求,對涉及職責范圍的咨詢、投訴、意見和建議,由各級各部門專人在規定時限內辦畢并反饋,對確需延長辦理的,應在網上做出說明,對確需通過詳細調查后才能辦結的社情民意,要及時在網上通報辦理進度。〔7〕
(三)加快網絡立法,規范網絡秩序,為網絡問政的穩定運行提供良好的環境
良好的網絡秩序是網絡問政健康發展的基礎。我國已制定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網絡安全、預防網絡犯罪的法律法規。但是,由于互聯網發展迅速,現有的法律法規不能滿足網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網絡問政迫切需要規范調整而又相對缺乏法律介入,使得技術強權取代了法律行使調整的職責。所以,要改變網絡問政的無序狀態,提高網絡問政的實際效能,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及時制定出一些新的法律法規,不斷建立健全互聯網管理機制的法律規范,從而依法打擊非常態的網絡問政行為。
五、結語
有序化的政治參與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有序的政治參與可以使公民形成更為健康積極的政治態度和政治情感。以網絡問政面目出現的政治參與以其獨特的個性對社會形成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制度化、規范化的網絡問政發展趨勢不僅可以實現政治參與的有序性、有效性,而且還有利于形成穩定和諧的政治關系和穩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參 考 文 獻〕
〔1〕〔美〕塞繆爾·亨廷頓,瓊·納爾遜.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汪曉壽,吳志華,項繼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2〕薄東恩,黃雪英.網絡問政的政治學思考[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2,(12).
〔3〕〔美〕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楊玉生,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28.
〔4〕〔美〕 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楊玉生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55.
〔5〕魏星河.我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內涵、特點及價值[J].政治學研究,2007,(02).
〔6〕李松林.政府回應性框架下的網絡問政及治理思路[J].長白學刊2013,(02).
〔7〕溫淑春.網絡輿情對政府管理的影響及其應對機制探討〔J〕.理論與現代化,2009,(05).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