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俊
[摘 要]麥金太爾開啟了西方德性倫理的復興之路,他主張回歸亞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論,由此出發而形成了他的內容深刻的德性觀。麥金太爾德性觀主要包含了“實踐”、“個人生活整體性”、“傳統”三方面思想,他倡導通過實踐追求內在的利益,實現生活的完整性,過上“善”的生活。這一理論對于大學生的德育有著深刻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麥金太爾;德性觀;大學生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5 — 0040 — 02
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1929—),是當代西方最著名的倫理學家之一。他在倫理學方面的著作頗豐,代表作有《德性之后》(又譯作《追尋美德》)、《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三種對立的道德探究觀》,被稱作他的德性觀的三部曲。他直面社會的道德困境,批判啟蒙運動以來的以“情感主義”為特征的道德哲學,倡導回歸到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觀,試圖以一種新的途徑拯救西方社會于深刻的道德危機中。他所直面的社會現實恰恰是當今我國所呈現出的狀態。因此,麥金太爾的德性觀對我國的道德建設事業有著莫大的借鑒意義。
一、 麥金太爾德性觀的主要內容
麥金太爾在《德性之后》中指出:現代西方社會道德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啟蒙運動以來拒斥了以亞里士多德為中心的德性傳統。〔1〕因此,他主張回到亞里士多德,改變現代社會道德的主觀性與情感性。那么,何謂“德性”呢?德性是一種能使個人負起他或她的社會角色的品質(荷馬);德性是一種使個人能夠接近實現人的特有目的品質(亞里士多德);德性是一種在獲得塵世的和天堂的成功方面功用性的品質(富蘭克林)。〔2〕234從這些互不相容的德性概念中,麥金太爾確信能夠理出一個統一的、核心的德性概念,這個核心概念具有復雜的、歷史的、多層次的特征,麥金太爾將之分為三個部分來闡述,也就構成了他的德性觀的三個主要內容:
(一) 德性與實踐
實踐,是麥金太爾德性觀的理論前提,他賦予“實踐”的意思是:通過任何一種連貫的、復雜的、有著社會穩定性的人類協作活動方式,在力圖達到那些卓越的標準的過程中,這種活動方式的內在利益就可獲得,其結果是,與這種活動追求不可分離的,為實現卓越的人的力量,以及人的目的和利益觀念都系統地擴展了。〔2〕237在這段表述里,麥金太爾將實踐的意義規定在了“內在利益”的獲得上,所謂“內在利益”是實踐本身所具有的利益,與之相對的是“外在利益”:指對某種個人的財產和占有物的獲得,這是與實踐本身無關,而與個人密切相關的利益,麥金太爾主張的是對內在利益的追求,通過實踐本身去追求。
那么,實踐與德性有何關系呢?一方面,德性通過實踐表現自身,獲得基本的內涵,也就是說,德性通過實踐實現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德性在實踐的過程中具有確保實踐實現價值的重要作用,“德性是一種獲得性人類品質,這種德性的擁有和踐行,使我們能夠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缺乏這種德性,就無從獲得這些利益。”〔2〕241也正是在這樣的闡釋中,麥金太爾明確了德性與實踐的關系,也為德性觀的規定完成了第一個階段的背景論述。
(二) 德性與個人生活的整體
麥金太爾的德性觀是以行為者為中心的,這個行為者必須是具有完整性的統一體,而不是相互分離的片段。德性品質就表現在統一體的整體生活中,因此,整體性的個人生活就成為了理解德性的第二個階段。
個人生活的整體性表現為人生的追求與探尋的統一性,即通過探尋終極目的和終極善來實現生活的價值。而個人生活的整體性又來自于“人格的同一性”,“人格的同一性”則源于行為者行為的“敘事的歷史”和對歷史的“可理解性”。行為者的行為意圖決定了他的行為,而意圖只有放在一定的背景下才能被理解,一種是個人歷史的背景,另一種則是個人意圖存在于其中的處境的歷史的背景,合稱為“敘事的歷史”。人生如同一個歷史的敘事,只有讓他理解了我們的敘事,“人格的同一性”才能體現出來,從而才能有整體性的生活。
由此,麥金太爾在書中說到:“德性必定被理解為這樣的品質:將不僅維持實踐,使我們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而且也將使我們能夠克服我們所遭遇的傷害、危險、誘惑和渙散,從而在對相關類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撐我們,并且還將把不斷增長的自我認識和對善的認識充實我們。”〔2〕277
(三)德性與傳統
前兩個階段的闡述都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的,麥金太爾還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即自我不得不在社會共同體中和通過它的成員資格發現它的道德身份,〔2〕279這就意味著要從歷史的角度,將個人的道德和實踐放在傳統中,考察代代相傳的道德傳承,在這個意義上,個人與共同體的不可分割的關系就表現了出來,道德的普遍性與客觀性也建立了起來。德性只有放在傳統中考察才能彰顯其完整性,反過來,傳統也離不開德性的作用,正是德性的踐行維持和強化著傳統,同樣的,德性的缺乏削弱和摧毀了傳統。
在第三個階段的闡釋中,麥金太爾揭示了德性的第三層意義:美德的作用和意義不僅在于維系個人能夠在其中找到他的善作為他的整個生活的善的那種個體生活形式,而且在于維系同時為實踐與個體生活提供其必要的歷史語境的那些傳統。〔3〕
二、 麥金太爾德性觀對大學生德育的啟發
(一) 麥金太爾歷史研究方法的啟發
麥金太爾在進行德性研究時采用了歷史主義的方法,提出了德性的歷史性,主張緊密結合當時的社會條件,建立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德性體系。他的這種方法論的精神對大學生的德育有兩方面的指導:
一方面,德育理論的研究要聯系現實社會,揭示社會問題。高校中的德育理論工作者是大學生德育隊伍中的力量之一,他們站在理論的前沿,以專業的眼光進行理論研究,然而往往會有一些理論研究者研究“假問題”,不能深入道德的現實本身。由此,只有聯系實際、反映大學生德育“真問題”的理論研究才能體現價值,這就是麥金太爾的研究方法給予的啟發。
另一方面,大學生德育的內容、方法要符合時代特征。德性的歷史性要求大學生的德育要與時俱進,我們不能以80年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來要求現在的大學生,面對的社會現實不同,道德方面的要求也要有不同。另外,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說教方法很難起到直擊心靈的效果,這就需要大學生德育方法做出創新性的改變,例如引入新媒體的技術,建立多項互動的德育模式。
(二) 麥金太爾德性觀的啟發
1.實踐與德性觀點的啟發
麥金太爾指出:德性在實踐中才能實現,這就告訴我們:大學生美德的養成也要在實踐中進行。首先,大學生的德育要從實踐要求出發,并回歸實踐。高校中的德育課程的內容選擇要以實踐的需求為標準,避免紙上談兵的無用說教,避免讓學生產生德育對于自己沒有用處的觀念。此外,還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的不同需求來編排不同層次的德育內容,例如,大一的新生在實踐中可能更多的關注與新環境的融合,那么德育課程就要有意地安排如何與人相處的內容;大四的畢業生在實踐中可能更多地關注擇業就業的問題,那么德育就要增添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的內容。當然,德育要從實踐出發,也要回到實踐,這是要求德育對大學生的實踐活動有所指導,幫助大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從而在實踐中體現越來越高的道德境界。
再則,麥金太爾的實踐觀中強調對“內在利益”的追求,這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現代社會的影響下,大學生往往會被外在利益所吸引,若缺乏有益的引導會導致價值觀的扭曲,成為單向度的人。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大學生對內在利益的追求,避免外在利益的物化,實現全面的發展。德育工作可以從很多發展致力于此,其中對學生幸福觀、價值觀的引導就是必要的途徑,尤其是對幸福觀的教育,這在當前的關注度還有待提高。在德育課程、德育活動中引入幸福觀的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追求終極善的生活,有利于他們的行為選擇擺脫低級的外在利益驅使,向真善美努力。
2.個人整體生活與德性的啟發
麥金太爾認為現代社會中個人被片段化,每個人以自己的“特殊性”來衡量是否道德,客觀的道德標準已不復存在,這必將導致社會道德的混亂,尤其是公共道德的喪失。因此,我們在道德建設中應當強調對人的完整性的塑造,樹立完整的人的概念。
高校的德育要從培養完整的人出發,把學生當做完整的人,尊重學生個性的同時引導他們對公共道德的遵守,架起學生與社會聯系的橋梁。學生與社會的聯系體現在他們的生活中,因此,道德教育要倡導生活化,在德育課堂上體現生活的色彩,從學生生活中尋找教學資源;德育活動則要以服務學生生活為宗旨,形式化的活動要堅決避免,活動還應營造共同體生活的場景,提供學生模擬社會生活的機會。
此外,麥金太爾還提出了生活的不可預言性和目的性,“不可預言性和目的論作為我們生活的要素合并存在。”〔2〕272當代大學生的壓力很大,心理問題日益顯著,這就亟需德育工作的引導。通過形式豐富的德育工作讓大學生認識生活的不可預言性和目的性,幫助他們明確生活的方向,樹立理想,同時也要進行適當的挫折感教育,讓大學生面對不可預言的生活難題時擺正心態,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
3.傳統與德性的啟發
麥金太爾德性觀中對傳統的關注,主張將德行放在傳統歷史中考察的觀點也給予了大學生德育啟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們要尊重自己民族的傳統。年輕的大學生對外來文化的接觸機會很多,而且還不成熟的心智使得他們更易受到影響,出現崇洋媚外的心理,因此,高校德育中應引入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增添其民族自豪感。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在大學生與外來文化中豎起一道屏障,相反,我們應確保外來文化傳播的自由性,通過提高大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自主選擇能力來防止外來文化不良因素的影響。
二是大學生德育要積極借鑒我國傳統中的精華。中華傳統中有著深厚的道德教育的底蘊,可借鑒的資源非常豐富。在德育內容上,傳統道德完整的內容體系和精煉的表述既有利于德性的傳播,也有利于深入人心,例如儒家“仁義禮智信”的要求。在德育方法上,傳統德育中的方法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大的價值,例如儒家“比德”的方法。在德育環境營造上,傳統道德教育非常注重環境的作用,荀子就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的表述。大學生德育環境的建設就可以從中汲取精華,并作出與時俱進的創新。
麥金太爾的德性觀在西方摸索道德出路的歷史中綻放出了富有活力的光芒,雖然它未能根除道德危機,但是其理論的先進性不僅給予當時的社會莫大的意義,而且對于我國當前的道德建設,對于大學生的德育工作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借鑒價值,大學生美好德性的培養和道德素質的提高在麥金太爾思想的指導下一定會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參 考 文 獻〕
〔1〕 劉莉. 麥金太爾的德性論及其道德啟示〔J〕. 廣西社會科學,2002,(06):39—41.
〔2〕 麥金太爾. 德性之后〔M〕.龔群,戴揚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7〕 秦越存. 麥金太爾美德概念的建構及其啟示〔J〕. 道德與文明,2007,(02):49—52.
〔責任編輯:史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