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云鵬
[摘 要]近年來,網絡媒介的飛速發展及其給社會帶來的沖擊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新的媒介形式的發展為變革人類的傳播活動,為推動傳統媒介的革新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對傳統媒介來說,網絡媒介環境雖是巨大挑戰,更是重要的發展機遇。
對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歷來是檢驗大眾傳媒能力和反應速度的重要方式之一。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事件不僅是新中國歷史上的大事記,更是中國新聞傳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性的新聞事件。探討新媒介對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環境的改變,必然躲不開這一事件。
[關鍵詞]新媒介;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汶川地震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5 — 0095 — 02
一、汶川地震事件簡介
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強烈地震。汶川大地震也稱之為四川大地震,地震震級強度達到8級,震中位于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附近、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處。1 我國除新疆、吉林、黑龍江等地外,其他地區均有震感,其中,甘肅、陜西、四川三個省份的震情最為嚴重。據報道,汶川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波及范圍最大、破壞性最強的一次地震,同時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為表達對地震遇難同胞的悼念,中央政府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每年的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2
突發事件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后,報紙、廣播、電視、以及各種新興媒體,國際社會、國內社會,幾乎每一個“社會細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這次災難。
二、新媒介環境下,政府對突發新聞事件報道態度的轉變
汶川大地震這一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后,各路媒體幾乎傾巢出動,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的報道,不論是報道的全面性、及時性、準確性,還是新穎度,都在突發事件的報道歷史當中有了重大的突破。各界媒體的多角度報道對于國際國內社會了解災情信息,得知救災進度,動員抗震救災,制定救災策略等方面都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當然,這一景象的出現,我國政府是重要的推動者。在汶川地震期間,我國政府對于重大新聞事件報道態度的轉變對媒體的新聞報道功不可沒。
汶川地震發生后,我國政府改變了以往對待重大自然災害事件的處理方式,在第一時間就決定了開放處理的原則,不僅允許國內各界媒體進行新聞報道,同時也給外國記者自由采訪的權利,像這樣開放負責的態度在中國是從未有過的。例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以及2008年的打砸搶事件,我國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控制言論的措施,這不僅造成人心恐慌、謠言四起的局面,更讓國外媒體抓到了由頭,破壞了我國政府的形象,尤其在08年的打砸搶事件中,我國的國際形象收到了很大的損害。而在此次的汶川地震報道中,我國政府一改往常的策略,給予國際媒體很大的報道空間。美聯社、俄新社、路透社、《紐約時報》、西班牙《世界報》、《澳大利亞人報》、葡萄牙《快報》、《日本經濟新聞》等等國際知名媒體,都對汶川地震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報道。我國政府此舉有力地回擊了此前國際社會上對我國的負面聲音。新加坡《聯合早報》說,“謠言止于真相,電視臺播‘原汁原味新聞”。
其實,自2003年“非典”事件發生之后,我國政府就已經開始著手做出改變了。
2003年4月20日,中央部門決定對“非典”疫情實行信息公開,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及時向社會民眾公布災情信息,并允許媒體進行新聞報道。這一舉動為信息公開透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5年8月8日,《關于因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人員總數及相關資料解密的通知》正式發布,通知中規定,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人數應該及時向公眾發布。這一通知使得政府及時發布信息有了文件依據。
2007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發布并實施,其中明文規定,行政機關不僅有及時準確公開政府信息的義務,更應該通過使用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方式使其公開發布的信息便于公眾知曉。
因此,當汶川大地震事件發生后,才會有政府信息全面公開,媒體及時透明報道的局面出現,這樣的局面也極大地尊重了廣大受眾的知情權。
三、汶川地震時期國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環境的新變化
歷經過2003年的“非典”事件,繼而又發生了2008年的“藏獨”事件,到汶川地震時期,我國受眾對信息傳播的要求已經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新的傳播媒介的出現和發展更加劇了這一變化。伴隨著傳播新環境的出現及深化,新媒介環境也就應運而生。
新的傳播媒介是相對于傳統媒介來描述的,科學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創新,其內在的含義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接連不斷地出現在社會上的所有新的傳播形式都屬于這一范圍之內。四川地震時期,我國社會上存在的新的傳播媒介主要包括手機、網絡論壇、QQ聊天工具、博客、飛信等,當時的媒介環境就是由這些新興的媒介創造出來的一個新的傳播環境。這個獨具特色的新的媒介環境,按照當前社會大眾信息需求的轉變,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傳播特點:
1.信息傳播迅速
發生突發事件時,利用新媒體手段進行信息發布的速度十分驚人。新媒介環境下,傳者眾多并且很分散、渠道豐富、信息傳播成本低。
汶川地震發生于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僅僅在56 秒之后,天涯論壇上就有人貼出了詢問是否地震的帖子。7分鐘之后,百度“地震”貼吧中就出現了“四川地區發生地震”的帖子。此后在半個小時左右,各大門戶網站也紛紛發布了有關地震的消息。
2.信息傳播全面
突發事件由于其突發性和不可預見性,包含了龐大的信息量,而傳統媒介的把關制度嚴格,又有著固定的出版時間或播出時間,版面數量也有限,因此,在信息量以及信息的全面性上往往不及新媒體。新媒介環境下,大眾傳播擁有巨大的互聯網空間,借助各式各樣信息傳播渠道,信息源變得十分廣泛,因此,發布的信息就更為全面,不僅包括傳統媒體的消息,還有很多被把關制度擋在門外的信息,更不乏一些原創文章。
3.信息傳播全民化
當前社會,信息傳播不再受到時間、空間、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因為新的媒介手段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巨大而又方便的平臺,技術門檻也大大降低,信息完全可以通過動畫、聲音、影像、圖片、文字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在社會中傳播。新媒介環境的產生,以及新的傳播手段的快速普及,讓信息傳播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社會大眾不再是單一的接收者,而是可以通過論壇、博客、播客、QQ、貼吧等多種渠道隨時隨地進行信息傳播與交流,他們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信息的傳播者。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博客幾億多個,論壇也有上百萬個,網民每天新發布的博文超過400萬篇,微博用戶數已達 2. 5 億左右。可以想見,每日、每時、每分、每秒,通過互聯網和移動網絡進行的信息傳播量會是怎樣的一個天文數字。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平民記者、草根記者越來越多,新媒介的全球性、海量性、開放性、和無限容量使得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候傳播任何地點的消息,也使得發布出來的信息能瞬間傳達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不得不說,信息傳播的全民化程度越來越深。
〔參 考 文 獻〕
〔1〕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8%E5%B9%B4%E5%9B%9B%E5%B7%9D%E5%A4%A7%E5%9C%B0%E9%9C%87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86152.htmfromId=1587662&redirected=seachword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5〕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6〕肖又菁.論“后非典時期”CCTV 在突發公共事件初期報道中的顯著進步及其原因——以汶川地震為例〔J〕.三峽論壇,2012,(06).
〔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