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是人生整個教育的起點。人的教育是一項浩大的系統教育工程。它包括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離開了哪一個都不行。但在這項工程中,家庭教育是最最重要的,它是所有教育的基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要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學校,三是兒童所在的集體,四是兒童本人,五是書籍,六是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它凸現了家庭在塑造兒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說,家庭是孩子永不停課的學校,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員──父母,就是孩子第一任且是終生的老師。作為這個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必須認識到:家庭教育是根基。沒有家庭教育,就沒有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和幸福。
優先性:家庭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教育
教育的優先權應該掌握在父母手中。當孩子出生后,接觸到的第一個環境是家。在家里,第一眼看到的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重要他人和人生引路人,所以,父母及伴隨著父母而來的教育自然是孩子最先接觸到的資源。不管父母有意還是無意,都在進行教育;不管自己當還是不當,都被列為首位人生導師。
因此,家庭教育是位列第一的教育,父母是位列第一的教育首席官。這個順序不能顛倒,這個父母的位置不可動搖。如果沒有這樣的認識,如果認為學校教育才是第一位的,那么父母就有可能期盼孩子早早入學,或送寄宿學校,好把他“托付”給學校老師管教,或送進早教班、全托班,放棄自己應有的教育責任;如果認為只要有人帶孩子就可以,那么父母就有可能把他們交給老人帶或寄養他處,以工作忙、拼事業為借口,心安理得地當起“留守兒童”的父母。
奠基性:家庭教育是帶啟蒙特點的教育
問題孩子出自問題家長。大凡長大后有問題的孩子,都可以追溯到孩子人生早期所受過的教育。家庭塑造人,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習慣好壞、個性品質都源于早期的培養。幼年的孩子善于模仿,家庭中與孩子朝夕相處的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父母隨時隨地在向孩子做現場直播。不論你播放什么,他都不加分辨地吸收,可謂“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孩子很容易成為父母的翻版和影子。
如果說初來人世的孩子是一張白紙,那么父母就是畫師。畫師的技藝決定了繪畫的效果,父母的教育水平決定著孩子成長的質量。我們為孩子提供正向的教育、正能量,孩子就正向成長;我們為孩子提供負向的教育、負能量,孩子則負向成長。當我們為孩子奠定了積極健康、蓬勃向上的生命基調,孩子就獲得了對抗生活中陰影和誘惑的“免疫力”,孩子會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假如缺失了這段孩子生命之初的教育旅程,孩子的成長就“先天”不足;假如由于我們的蹩腳水平畫壞了這幅作品,要修改起來就要吃力得很多很多。不要指望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能通過學校教育來彌補和強化,更不能把沒有任何“免疫力”的孩子推向社會。學校主要還是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場所,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孩子;家庭才是陪伴孩子的最佳成長花園,父母才是孩子最有力、最持久的導航師。
滲透性:家庭教育是起持續作用的教育
家庭作為實施家庭教育的場所是穩固的,不象學校和社會環境會經常變換;父母是孩子唯一的至親,不象老師和社會上的人會經常變換。可以說,從孩子誕生之日起,父母只有上崗沒有卸任,家庭教育只有持續期沒有截止期。這就決定了家庭的穩定性和家庭教育的長期性。
孩子在家庭中,不僅受言傳身教的影響,還受家庭氛圍、家庭關系和環境的影響。和諧的夫妻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屏障,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條件,和睦的家庭氛圍為孩子輸入正能量。孩子經過長期的來自生活各方面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孩子的人格、道德觀念、習慣、行為準則等的形成都起到了強有力的滲透作用。
教育持續性和滲透性的力量是強大的,父母一開始就要用先進的觀念和正確的教育方式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為孩子的成長護航。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不斷提供正能量,啟動他的成長動力。
如果孩子是樹葉,父母就是樹根。如果我們不去反思,不去學習,甚至經常用錯誤的教育方式來對待孩子,那么總有一天,會看到葉黃花枯,而那一天,就是長期影響和滲透的結果。
在當代社會,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人的素質的競爭,是人才培養的競爭。而人才培養的首要陣地是家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家庭教育的競爭,是父母育人能力的競爭。“萬丈高樓平地起,百年樹人家庭始?!敝匾暡W習家庭教育,力爭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才是對孩子最負責的教育和最真實的愛!
(練麗丹 心理咨詢師,知名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