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清政府在平壤、黃海兩次關鍵性的戰役中遭到了沉重打擊,軍事上已經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在將清軍驅逐出朝鮮和控制了黃海的制海權之后,日軍又分兩路大舉入侵遼東半島;日本國內輿論也大造聲勢,宣言要讓“軍旗進入北京城”。
李鴻章的私人秘書兼顧問畢德格此刻正在美國籌措對華鐵路開發事務,他向好友威爾遜言及當前的中國局勢,認為遭到日本沉重打擊的清政府已經無法繼續生存下去。畢德格斷言:要使中國從混亂中擺脫出來,李鴻章是最合適的統治者。因為事關機密,畢德格給威爾遜的信沒有署上真名,而用的是“月中人”,并囑咐威爾遜“閱后燒毀”。
威爾遜很贊同畢德格在信里提到的“倒清擁李”的設想,但他認為,要做成這樣一件大事情,需要幾個具有一定身份的人的合作。威爾遜心目中的首選合作者是科士達。
科士達曾擔任過哈里遜總統的第二任國務卿,他對中國一直興趣濃厚。科士達對李鴻章評價甚高,稱之為中國“第一位最進步和開明的政治家”。
畢德格與科士達做過一番長談之后,寫信給威爾遜說:“科士達親口對我說:‘最好是改朝換代,推李鴻章掌握權力。”隨后,科士達又給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寫了一封信,含蓄地透露這個擁護李鴻章稱帝的計劃。
此時日軍正兵分兩路大舉入侵旅順、大連,威爾遜等人已經確信,清政府的覆滅指日可待。但是,日本軍隊沒有如威爾遜等人所愿,繼續向北京挺進。伊藤博文做出了“進攻威海、攫取臺灣”的決策——他擔心日軍攻下北京,會招來列強的強勢干涉;日本也有可能陷入“暴民四起”的困境。
日軍沒有攻陷北京,畢德格等人的“國王擁立者”之夢也隨之破產。使畢德格等人深感失望的另一事件是李鴻章的失勢。旅順失陷之后,李鴻章被革職留任。畢德格從美國返回天津時,李鴻章正處在一生政治生涯的最低谷,他雖然極力鼓勵自己這位垂頭喪氣的老板,但卻始終未曾透露他們立他為帝的密謀。?笪
摘自《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