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有一支英國雇傭的華人軍隊——“中國軍團”,代表英國政府參與了八國聯軍侵華。這支軍團的士兵雖然是中國人,但不管是面對義和團團員,還是清軍官兵,都從未手軟,立下了“赫赫戰功”,贏得英國政府和西方媒體的一致贊揚。
1898年,英國強行租借了山東威海衛,可要想在這里站穩腳跟,還必須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來作保證,但此時英國政府正處于內外交困的狀態下,無法從國內調來大量軍隊。為了維持其殖民統治,他們決定仿效在印度的經驗,組建一支雇傭軍來負責防務,以華制華。
1899年,一支擁有534人的雇傭軍在威海衛正式成立,并被命名為“華勇營”。八國聯軍侵華后,華勇營的士兵也異常渴望參戰,強烈要求被派遣到前線去。英國當局同意了他們的要求,在接到命令的時候,士兵們都興高采烈。自此,華勇營正式納入英軍建制,換上了陸軍部隊的軍裝,被稱為“第一中國軍團”,和八國聯軍一起,開始了對同胞的蹂躪和屠殺搶掠。
1900年6月22日,“中國軍團”中的第一批士兵200人(又一說是192名士兵和11名軍官)乘坐軍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到達大沽后,他們冒著槍彈,穿過清軍和義和團的封鎖線,終于在25日到達了天津紫竹林租界,受到聯軍守軍的歡迎,但也有人表示不滿和擔心,不過這種擔心很快就因他們的“優異”表現而消除。
在天津,除了負責后衛工作之外,“中國軍團”還和聯軍一起,參與了攻占東、西軍火庫和老龍頭火車站的戰斗。甚至在全面進攻天津城的戰斗中,他們還從南門第一個沖進了天津的圍城,成為最后總攻中占領天津城的英國軍隊的唯一代表。
8月15日,“中國軍團”終于開進到紫禁城前門,在自己的首都,他們進行的最后一場戰斗是將大炮拖上城墻,協同美軍進行攻擊。北京陷落后,八國聯軍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力量,決定在紫禁城內舉行一場大閱兵,“中國軍團”也參加了這次閱兵。之后,他們遵從聯軍的統一部署,分別進駐京畿的幾處軍事要地,其中主要是在有“津門首驛”之稱的重鎮河西務。令英國人得意的是,他們與當地民眾關系非常融洽,比其他外國軍隊更早地恢復了社會秩序。
1900年10月21日,“中國軍團”回到威海衛。1901年1月,英國殖民政府在威海衛為因參與八國聯軍侵略戰爭而陣亡的“中國軍團”的官兵樹立了一塊紀念碑,碑的外形是地道的中國式樣,云頭龍紋,但在中間突兀地安插了一個小的十字架。碑文用中英文雙語刻寫,記錄了所有陣亡者的名字。?笪摘自《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