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墨
鐘思嘉,美國俄勒岡大學教育心理博士,華語界親子教育的杰出專家,曾任臺灣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健康家庭協會理事長。鐘老師具有4 0余年教育工作和心理學研究經驗,近1 0年來在大陸從事家庭教育的教學和研究,現任浙江師范大學教授,著有《別讓孩子輸在情商》等書。
Q“情商”的概念已被大眾所熟知,很多家長們意識到情商是社會人最重要的社會能力,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情商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家長們大都感到無從下手,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A其實目前學界對EQ的主張可謂百家爭鳴,所舉的內容和培養之道亦是包羅萬象,不勝枚舉。調理情緒是培養情商的核心,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教育可以總結出五個步驟。
察覺孩子的情緒 情緒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不明來由的怒氣或沮喪時,不妨停下腳步來了解他們生活中發生了什么事情,并且運用一些方法來引導孩子安全地表達各種情緒。
體察情緒是親近孩子和教導孩子的機會 一些父母試圖忽視孩子的負面情緒,希望他們的這些情緒能夠自己過去,但那樣往往致使孩子的負面情緒擴大或惡化。父母要給孩子以協助,幫助他們澄清情緒、了解情緒。
換位思考式的傾聽和確認孩子的情緒 父母要通過注意孩子的身體語言來覺察,如臉部表情和姿勢。但是別忘了,孩子也會觀察父母的身體語言。因此,父母可以用一種輕松但專注且不帶質問語氣的態度來傾聽、詢問孩子,了解他們的情緒,可以對孩子說:“你今天看起來有點累?”然后,等待孩子的反應。
幫助孩子以言語表明情緒 當父母看到孩子流淚,可用同理心來反應:“你覺得很傷心,是不是?”這可以讓孩子了解,并學到描述情緒的字眼。研究顯示,一個人如能以適當的言語形容情緒,可以幫助自己在神經系統上取得寬心或鎮靜的效果。孩子經常會有兩種以上的混合情緒,這時父母可以通過言語讓孩子了解這是正常的,比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對參加少年棒球隊選拔有點興奮,也有點害怕。”
與孩子商討解決之道 父母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不是問題,偏差行為才是問題,這是幫助孩子成長和進步的關鍵。當孩子因情緒問題而出現偏差行為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問題的解決之道,幫助孩子順利解決問題。舉例而言,父母可以說:“你很生氣小杰拿了你的東西,如果是我也會生氣,但你打他是不對的。讓我們想想有沒有其他解決的方法。”
Q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任性、以自我為中心、不尊重家長的孩子,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家長應該怎樣應對?
A關于這一點,有個事例即能解答這個問題。某天的早餐桌上,王媽媽應女兒的要求為全家準備了湯面,而且特地為先生和讀中學的兒子分別盛了一大碗面。先生第一口面一進嘴,直喊:“怎么這么辣!”兒子望著眼前的面,也不高興地加了一句:“這么一大碗,喂豬啊!”
王媽媽沒有因為他們的話而生氣,她靜靜地走到兒子身旁,把兒子碗里的面撥了一些到自己碗里,微笑著對兒子說:“這樣子還會不會太多?”兒子沒有言語。然后她到廚房盛了一碗面湯放在餐桌上,說:“太干的話可以加點湯。”她看到兒子雖然低著頭吃面,但他臉上的表情卻緩和多了。飯后,她又從冰箱里拿出西瓜,切了幾片放在餐桌上,說:“覺得辣,吃片西瓜。”這時,先生的表情也不同了。全程沒有迸發出一絲的火藥味,王媽媽愉快地為家人提供了一頓不錯的早餐。
餐后,女兒拿起書包跟她說:“媽,我愛你,我去上學了。”兒子隨后出門,臨出門口,他走到王媽媽跟前,不好意思地說:“媽,剛才對不起。”王媽媽摟摟兒子說:“我愛你們!”先生在一旁將這一切都看到眼里,愧色中帶有一絲困惑:“為什么今天太太和以往不一樣了?”
這位王媽媽上過我的親子教育課程,當她和其他成員分享自己這一段美好的經驗時,我看到了她臉上的光彩和心中的自信與愉快。她告訴我們,她改變了,而且真正從內心發生了改變,上面的事情如果是發生在從前,她一定會對先生和孩子發火的。
Q看來家長要保持冷靜平和,不能被孩子的情緒所牽引,要反過來引導孩子。您這個例子是在行動上的,那么在語言上,家長要注意哪些呢?
A語言是一門藝術,好言辭能打開孩子的情緒瓶塞,我們舉個例子分析一下,假設孩子說:“老師最討厭了,每次都留這么多的作業,害得我都沒有時間玩!”媽媽甲第一反應是:“你怎么可以這樣說老師呢,他也是為你好。”;媽媽乙說:“老是想著玩,你不知道快考試了嗎?!”媽媽丙則說:“聽起來你很失望,是功課太多使你不能去玩嗎?”
如果你是一位母親,你會選擇甲、乙、丙哪一種角色?媽媽甲是教訓和解釋的角色,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情緒感受;媽媽乙是指責和警告的角色,容易引起孩子的抗拒或壓抑;而媽媽丙則是兼顧傾聽和反映情緒的表達,尤其是不帶批判的換位思考的問句方式,會讓孩子樂于和自己的媽媽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因為媽媽沒有企圖去堵住孩子的情緒出口。
對于孩子一些不適當的言行,要避免急切直接的反應,媽媽們不妨給自己一些停頓時間,心里先問自己兩個問題:孩子言行背后的情緒感受是什么?造成這種情緒感受的原因是什么?即使你知道答案,仍得運用假設性的措辭來反應,而不是“我完全明白”的斷然態度和言辭。最方便有效的反應是:“你覺得……,因為……,聽起來似乎……,由于……”等類似措辭。
當孩子開始敘述時,可以作一些不打斷孩子表達的簡短反應,如不時地說“嗯”“是的”“我了解”等,偶爾點點頭表示你的專注,來鼓勵孩子吐露心聲,凈化情緒。當然,媽媽們仍關心孩子的功課完成情況,請放心,大多數的孩子在疏解不滿之后會去完成作業的,而且做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