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為了補充后勤力量,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從臺灣征召不具備正式軍人身份的“軍夫”前往中國大陸隨日軍作戰,成為軍中雜役。后來隨著日本侵華戰爭陷入戰略相持階段,加之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正式在臺施行征兵制度。
臺灣青年加入日軍,為日軍服務,乍看似乎讓人難以理解。但置身于當時的歷史境遇,臺灣民眾的“從軍”背后也有說不出的難言之隱,歷史和現實的共同作用造成了這種現象。
除了政治上受騙之外,臺灣民眾現實生活的考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能夠當兵,不僅能夠有更多的收入,而且能夠與日本人有同等的地位。因此,許多臺灣人就志愿從軍。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日本殖民當局為了消弭臺灣人民的反抗意識、鞏固殖民統治,大力推行“皇民化”政策,企圖將臺灣人改造成在精神與行為上對日本帝國完全效忠的愚民。1937年,小林總督為了切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文化聯系,下令各報紙廢除中文欄,并強迫關閉民間傳授中國語文的漢文書房,1940年更宣布禁止慶祝農歷新年,并以紀念日本建國2600年為由強迫臺灣人改換日本式姓名。
此外,日本殖民當局還通過教育、文化等途徑消弭臺灣人的祖國意識,灌輸其必須效忠日本天皇、支持對外圣戰的思想。其中,以《沙鴦之鐘》的集體洗腦最為典型。《沙鴦之鐘》是日本在二戰期間拍攝的“大東亞共榮圈”樣板電影,電影講述的是泰雅族少女沙鴦,為奉召從軍的蕃童教育所日本老師送行,在途中失足墜河的故事。日本駐臺灣總督在沙鴦失足的河邊,立下一口鐘,鐘上刻有“愛國之女沙鴦”字樣,并在河邊立下紀念碑,將這名不幸喪生的少女作為共榮圈人民效忠日本,為國犧牲的樣板。
這部集合當時一流編導、演員,并由日本首席紅星李香蘭主演的電影,在臺灣播放時反響熱烈。在這個氛圍下,臺灣原住民泰雅族陳干雄當時也奉召加入由臺灣原住民組成的“高砂義勇隊”。
正是在現實生活的威逼利誘以及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殖民政策下,不少臺灣青壯年加入了日軍。?笪摘自《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