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軍士兵的勇敢強悍眾所周知。戰后經過研究,發現日本士兵的不怕死,很多情況下并非基于什么“精神”,還可能是一種技術。一位參加過松山戰役的老兵回憶:“要說的話,我們打急了也不怕死,可還是和他們不相同。日本兵打起仗來,有一種已經死過了的感覺,像鬼像野獸,反正不像人。和他們打仗就像是和僵尸打架一樣,即便打贏了,心里也怕得很……”
那種投入戰斗時像“已經死過了的感覺”,在有日本武士道經典之稱的《葉隱聞書》中被稱為“死狂”,類似于中國人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這種在戰斗中假定必死而瘋狂“求死”的狀態,來源于武士道傳統,也是一種基于戰陣搏殺中生死概率的統計學——在戰斗中,越是膽小懦弱者越容易被打死,所以初次上陣的新兵傷亡率驚人。而參透這一規律的老兵,除了比新兵多一份鎮靜和從容,有的還生出這種瘋狂“求死”而寄望于“意外”獲生的廝殺技巧。既然死亡的命運個人無法左右,以瘋狂留下“勇敢”之名就顯得很合算。
假如戰爭再次重演,這些老鬼子還能像當初那樣瘋狂嗎?相信肯定不會了。正如日本二戰老兵品野實在回憶錄中說的:“作為戰敗國的國民希望的是,即使沒有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也不要野獸般的行動?!币苍S,只有那些從未經歷這一切的日本新一代右翼分子,才會重蹈覆轍,那是蒙昧的輪回。?笪摘自《讀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