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賢(1842—1901),字佐臣,出身內務府漢軍正黃旗,捐監生,納貲為同知府。他的剛毅與惡行都因為劉鶚的《老殘游記》而記載在歷史中,是“清官若自以為是、危害比貪污嚴重”的代表。
要說毓賢,從傳統觀念來看:他是個十分標準的清官。作為官場中人。他曾提出過所謂的“三不主義”,即:“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在這三條里,除了“不要官”這條他沒有做到外,其他兩條他大抵還是做到了。
毓賢清廉到了什么程度?據《十葉野聞》一書記載,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消息傳到山西之后,毓賢就想要遣散那些在山西的義和團員。義和團的大師兄們雖然答應解散,但還是想最后要挾毓賢一把。他們提出來,是否可以給予一定的“遣散之資,令兄弟輩各尋生活”。毓賢告訴他們:“吾服官以來,清剛自矢。別無藏鏹余財,可以為諸英豪壯行色。無已,吾惟有敝衣數箱,爾輩向質庫取銀,作川資何如?”說完,“命從者出箱示之,皆破爛不堪衣著之物”。
看到一個巡撫如此之貧,那些本想大撈一把的義和團首領大感意外,不由得贊嘆:“公真清官也。”
庚子年,毓賢一味鼓噪“義和團民心可用”,極力主張清廷向11國宣戰。但他其實又是個懦夫。當義和團導致了八國聯軍的武裝干預后,他一再上書表示,隨時率領義和團“勤王”。但內心里,他對洋兵怕得要命。后在朝廷一再催促下他才起兵、而此時八國聯軍已經攻進了北京城。
毓賢的下場是這樣的:1901年2月22日,毓賢在流放新疆行至甘肅蘭州時,被清政府追加刑罰,就地正法。但因為他有清官之名,所以死前在民間激起一片同情的浪潮。近人柴萼在《梵天廬叢錄》說:當時,很多人張貼告示,主動組織起來向朝廷請命,要求對毓賢免死。
劉鶚在《老殘游記》中指出:“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劉鶚的說法不無偏激之處,然而“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卻正印證了毓賢這樣一個另類清官的一生。?笪摘自《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