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6年,即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僅以4萬人南下攻宋,次年4月,東京陷落,北宋從此告亡。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其實宋朝并不是缺主戰派,且不說朝中的李綱、種師道這樣的主戰派,僅地方官吏中,就涌現出了許多頑強抵抗、視死如歸的英雄,形成了北、南宋之際一道悲壯的歷史風景線。然而,忠臣一片,為何還有“靖康恥”呢?
其實,史家早有結論,說北宋重文輕武,徽宗腐敗等等都是其滅亡的重要原因。但是,還有沒有極具“趙宋特色”的其他亡國之因呢?也有,那就是:至少是在宋徽宗時代,北宋朝臣的忠多是愚忠,愚忠之臣太多,愚忠之氣太濃。愚忠最致命的地方就是不懂“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而只知一味死心塌地效忠于趙家。
不言而喻,他們忠的皇帝是宋徽宗。朝政如此墮落,宋江、方臘又民變蜂起,國勢危若累卵。此時,對皇帝最大的忠,就是直諫或曲諫,反對他的聲色犬馬,制止他的不理朝政,干涉他的胡作非為。遺憾的是,在宋徽宗做皇帝的這二十多年中,朝中很少聽見有“雜音”,幾乎沒有看到臣工的諫言,更沒有大聲疾呼。那些后來勇敢地“死為趙氏鬼”的忠貞之士,此時有沒有挺身而出、發出諤諤之聲呢?同樣遺憾,也沒有見到。
忠臣支撐了趙宋,趙宋也培育了忠臣,最后上下聯手一起埋葬了趙宋。為什么?因為忠臣大都愚忠。忠臣與愚臣,愚臣與弄臣,弄臣與奴臣,構成了一個難以分辨又一起誤國的“共同體”。北宋末年,什么臣都不缺,缺的恰恰是治國最渴望的直臣和能臣。?笪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