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電影”論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理論重心。它從理論上開啟了電影創作的作者時代。法國新浪潮電影是一場開始于上世紀50年代末期并在1960年形成高潮的法國電影運動,它反思了法國的電影工業,倡導一種就題材內容與形式技巧影像實踐方面的革新。彼時,一群團結在法國《電影手冊》主編安德烈·巴贊周圍的青年電影評論家反思法國電影史,主張法國電影實踐的創新行動,呼吁一種在導演的個性靈感與想象控制下更具個人風格的電影實踐。他們以“作者電影”論為自己的理論工具,積極開展電影產品的生產,代表作有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四百下》、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戈達爾的《筋疲力盡》等。作者電影理論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宣言,最早可以追溯到亞歷山大·阿斯特呂克在《法國銀幕》第144期所發表的論文《攝影機—自來水筆:新先鋒派的誕生》,此后及至1954年1月,弗朗索瓦·特呂弗在《電影手冊》第31期上撰文《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首次提出“作者策略”的概念。該文發表后,他又與《電影手冊》的其他青年影評家,讓-呂克·戈達爾、夏布羅爾、里維特、羅麥爾等人繼續撰文,宣傳這種“作家的政策”,1957年4月,安德烈·巴贊在《電影手冊》發表《論作者策略》一文,完整了法國“作者電影”理論的內涵。該理論具體規定了“電影作者”應具備如下三個條件,即:(1)具有一定的電影實踐技能;(2)導演的電影作品應該明確帶有導演自身的風格,并能在相當長時期貫徹始終;(3)導演創作作品一如作者創作文學作品一樣,需具備帶有個性的內涵,導演必須通過他使用的素材來表現這種特定內涵。
以“作者電影”理論為指導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實踐意義和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的美學追求上,即:(1)掀起了一次制片技術和制片方法的反思運動,認為電影是表達自我的工具而非商業營利的手段,提倡“導演中心制”,反對“制片中心制”;(2)確立了電影導演的個人風格地位;(3)在反思傳統的同時,始終關注著藝術和現實之間的建構關系;(4)從電影史的角度看,在電影語言與電影形式的革新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如全新的紀實攝影風格、剪輯手法的簡潔使用(跳接)、自然音響、同聲錄音等。
歷史地看,“作者電影”理論對導演個性的強調,迎合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電影個人化創作思潮和自我表達的需要,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和西方現代派電影興起的理論依據之一。它對鼓勵藝術創新、提高導演地位、減少制片廠對創作的干擾起過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它對保持電影獨立創作的影響卓然可見,對今天的新媒體影視創作也不乏影響。
此后,“作者電影”理論流行了十年,20世紀60年代末,結構“作者電影”理論興起,它的首倡者是英國影評家杰弗里·諾埃爾-史密斯,并由彼得·沃倫充實修正。結構作者論批評傳統作者論所具有的主觀隨意性,認為其過分強調個人風格而忽視影片內在傳統結構,進而主張引入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分析法為作者論提供科學依據。該理論作為對傳統“作者電影”論的修正,影響了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英美電影理論的走向。
有鑒于結構主義作者電影論對作者電影論修正的啟發,我們能否這樣思考,傳統“作者電影”的局限性在于:(1)與文學創作作者論的局限性一致,單純強調導演(作家)個性;(2)盲目贊揚已被奉為“作者電影”的導演的一切作品;(3)主觀斷定作者身份,無視時代、社會和歷史對作品的影響,從而引發了安德烈·巴贊稱之為“美學上的個人崇拜”的創作弊端。
在我們這一學期的《經典影片分析》課程講課內容中,我們以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為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以“作者電影”理論為理論分析影片的切入點,結合法國電影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的代表影片《四百下》,一起探討“作者電影”的利弊以及它在今時今日對微電影、微視等新媒體藝術創作實踐的借鑒作用。
在《經典影片分析》課堂討論與課后思考的學習反饋中,我和我的學生們結合經典片例,就“作者電影”理論的應用與歷史借鑒進行了如下四方面的理論開掘與文本應用闡釋,作為應屆本科三年級學生的課堂思考,同學們的有些觀點較為粗糙,但論述主體不乏新意,鑒于此,我很樂意推薦他們的觀點與讀者分享。
大致來說,這一專題由五篇論文構成。
聶國群同學撰文《淺談“作者電影”對微電影創作的啟發》,將作者電影理論與微電影創作進行關聯,該文從區分和界定作者電影與微電影的概念出發,分別歸納二者在藝術結構方面的相似特點,進而結合影片實例闡述,認為二者在藝術實踐上能夠互相補充,互相借鑒,進而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并大膽提出“微作者電影”的概念。
姜凱麗同學與張憲同學分別撰文《東西方文學化電影的差異表達》《試論法國“作者電影”與中國“文人電影”的異同》,她們就中國“文人電影”與法國“作者電影”的異同進行了饒有新意的比較研究。姜凱麗同學的論文主要以二者在社會訴求、美學風格的差異為論題陳述的出發點,以《神女》《小城之春》《黃土地》與《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廣島之戀》等影片作為片例對論點進行了闡釋;張憲同學則就二者產生的社會背景、藝術表征以及歷史影響的異同表征,結合經典片例進行了闡發。
李欣同學撰文《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論“作者電影”理論對中國電影創作影響的利弊》,該文結合中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作品,闡述了“作者電影”理論在激發中國電影導演創作獨立性與藝術性的同時,往往會由于一味強調導演的主觀意愿而虛懸受眾的審美期待。
寧素華同學撰文《從賈樟柯電影〈小武〉看“作者電影”的利弊》,該文以“作者電影”理論為出發點,認為《小武》是典型的作者電影,并通過歸納該片在視聽文本方面所呈現出的“作者電影”的諸多特點,探討“作者電影”在實踐過程中的利弊。
(王敏,文學博士、博士后,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