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性侵女童的罪行不時見諸報端。2013年,全國各地百名女記者自發成立了“女童保護項目”,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對十四歲以下兒童進行防性侵教育。那么,為何要成立“女童保護項目”?中國留守女童的性教育現狀、生存現狀又是如何?
百名女記者的“女童吶喊” 女童保護項目成立在一個十分敏感的時期,2013年6月。“那時候先是發生了海南萬寧校長帶小學生開房事件,后來又非常緊密的發生了連續八件此類事情,我們既憤怒又悲傷,于是想到了要做這件事。”女童保護項目發起人孫雪梅說。
孫雪梅口中的“我們”,是一群媒體人,他們因工作而聚集在QQ、微信、微博群中, “有報社的,雜志的,電臺的,電視臺的。像我是跑時政的,也有公益口的,對外傳播的,但大多不是跑社會口的。”
“開始只是幾個人在說,后來不斷有人加入,有一百多名女記者。當然,群里不是沒有男記者,只是覺得,在女童的問題上,由我們出聲更加合適。我們不停地在線上交流,多次修改后,最終在六月一日發表了倡議書。”這個倡議書名為《廢除“嫖宿幼女罪”倡議書》,時至今日,仍舊掛在女童保護的微博公眾賬號上。她們在不過千余字的行文中反復三次出現了“今天兒童節,我們用此行動紀念那些無名女童。”然后呼吁,“請把”嫖宿“這個骯臟字眼從孩子身上拿開!”
留守兒童多的地方不要強調媽媽 9月4日到6日,女童保護項目在云南大理漾濞彝族自治縣三所學校展開了全國首次試講。授課人中,正有孫雪梅。她們手中拿的,是自己撰寫的教案。
云南試講的時候,學校里的留守兒童特別多,我們那時候沒經驗,第一次上課,不停提起受到侵害要告訴爸爸媽媽的話。講著講著,一個小姑娘就哭了出來,說是想爸媽了。
自那以后,在留守兒童多的地方,不要刻意強調爸爸媽媽,以免引起孩子情緒波動,成為培訓時的重要一條。
此后的一年零四個月中,他們直接培訓學生10387人,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十九個省市都開堂授課,越來越多的“經驗”被加入到教案中。時至今日,這份教案已經修改四十余次,成為不少學校現行使用的防性侵教案。
60%的孩子沒有接受過性教育 女童保護項目一開始,將授課的對象定位于農村女童。
因為那時候覺得城里的父母監護到位,而農村的孩子,家長大多不在身邊,老師對這方面知識比較匱乏,因此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更多。隨著被邀請授課,跑過的地方越來越多,孫雪梅覺得并非這樣。“我們的授課對象是所有的小學生,每次授課都有調查問卷,有60%的孩子沒有接受過性教育。農村孩子只是比城里孩子在互動環節更加羞澀一些。”
最重要的是,保護兒童項目發現,孩子們需要這些防性侵課程。“但問題是,我們能夠外派講課的老師,至今為止,一共只有十幾個。”
孫雪梅記憶最深的是黑龍江的王立東。“他是黑龍江的一名記者,開始是從微信上加上我的,我們倆聊了一陣,然后在今年六月份的時候,他突然來了北京,直接找到我家里。他在北京接受過培訓后,從今年九月份開學開始,他跟當地婦聯合作,已經在黑龍江上了二十八堂課。”
這是孫雪梅最希望的發展方向,“我們畢竟都是有工作的人,我希望會是集中成片式的開展,與地方政府合作,我們培訓老師,由教師回去落實,從而推動全國女童防性侵教育的進行。”?笪摘自《齊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