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特征識別是指個人獨一無二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紋、虹膜掃描、DNA、面部特征、聲音等,還有許多其他標記。在某些領域,這些識別方法已經融入消費技術。幾年前,部分品牌的筆記本電腦就安裝了指紋掃描器,新推出的iPad Air 2將內置iPhone已經使用的Touch ID指紋識別器。
蘋果系統把掃描的信息存儲在本地——也就是說不會上傳到某個主數據庫。無處不在的iOS設備利用生物特征來進行自我身份識別,也許讓消費者感到很方便。而公司和政府對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使用,恐怕是許多人都未曾意識到的。
本周早些時候,美聯社報道說,兩家大型金融機構從客戶求助電話中提取聲紋來幫助防范欺詐。“臉書”網站擁有許多專家稱之為目前最大的面部識別數據庫,標記每個人的照片,而它的一些研究人員還在研究更先進的系統。此外,美國聯邦調查局上個月宣布,它的“下一代識別”系統,即NGI,已經“滿負荷運轉”。該系統據悉包含虹膜掃描、指紋和面部識別數據庫。美國電子產品維權基金會說,到2015年,NGI面部識別數據庫中的照片數量將達到5200萬張——其中多數為犯罪分子的照片。
但是,隨著生物特征識別技術越來越普遍,專家擔心消費者對利用個人特征進行身份驗證蘊含的陷阱還沒有充分的認識。
美國喬治敦大學法學院隱私和技術中心主管阿爾瓦羅·貝多亞說:“以前用來認證的鑰匙往往是我們擁有的實物。后來變成我們所知的一些東西,比如密碼。現在開始使用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特征。”
與其他形式的數字驗證技術不同,生物識別標記是不可改變的。貝多亞解釋說:“你可以改變密碼,但不著實經過一番周折,是改變不了自己的臉和指紋的。”
貝多亞說,更糟糕的是,多數生物特征是天然公開的。他說:“知道我的密碼的只有那些我告訴他們密碼的人,某些情況下還有我登錄的設備。但我碰觸的任何地方都會留下我的指紋,我的臉在所到之處的每個攝像頭前晃動,我的‘臉書個人簡介中也有。”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分析師杰伊·斯坦利說:“生物特征不是秘密。它們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特征,這一點很完美,但這不等同于秘密。”
前不久,美國網絡空間可信任身份國家戰略的負責人杰里米·格蘭特接受記者采訪,承認雖然生物特征的使用越來越流行,但由于一些原因恐怕不適合成為所有情況的最優方案。他說:“具體如何運用是很要命的。”
貝多亞說,生物特征通常有兩種用途:驗證和識別。但不管哪種目的,所用的設備都是一樣的。他解釋說:“今天公司可以用你的面部特征或聲紋來對付身份欺詐,明天就可以用它確認一個陌生人的身份。”?笪
摘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