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渦輪機、足球場喧鬧的人群、噴氣發動機全功率運轉:由此產生的聲波低于人類能聽到的頻率。但是,不會僅僅因為你聽不到這些聲音的低頻率成分就意味著它們不會傷害你的耳朵。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持續聽低頻率聲音90秒就能在噪音結束后的數分鐘內改變內耳工作方式。
人類通常能聽到的聲音頻率在20~20000赫茲——這一范圍隨著年齡而改變。科學家發現,長時間暴露于可聽到的噪音中會造成聽覺損耗,但要確定低于250赫茲的聲音產生的影響卻非常困難。盡管高于20赫茲的下限,但這些低頻率聲音往往聽不到或者勉強被聽到,因此人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暴露在這些聲音里。
德國慕尼黑大學神經生物學家Markus Drexl和同事讓21位聽力正常的志愿者坐在裝有隔音設備的小間里,播放了90秒頻率為30赫茲的聲音。然后,利用一種名為自發性耳聲發射(SOAEs)的現象——健康人的耳朵能發射出微弱的嘯聲,研究人員用探針記錄了噪音結束后耳朵的天然活性。研究中,90秒低頻率聲音過后,參與者的SOAEs便開始震蕩,出現交替的忽強忽弱。這一波動持續了約3分鐘。這些變化不會直接表明聽力損失,但它們意味著耳朵在暴露于低頻率聲音中時可能暫時受到損傷。?笪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