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委:不得將資金向少數優質學校集中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意見》。《意見》要求全面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不得將教育資金資源向少數優質學校集中,保障基本教學條件,逐步消除大班額現象。
《意見》指出,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辦學成本較高,教學條件較差,寄宿制學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不足,村小和教學點運轉比較困難,教師隊伍不夠穩定,輟學率相對較高,仍然是中國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意見》要求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的要求,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加強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著力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全面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整體提升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實施原則上,《意見》要求覆蓋貧困地區,聚焦薄弱學校。從薄弱環節入手,主要面向農村,立足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不得將教育資金資源向少數優質學校集中。堅持勤儉辦學,滿足基本需要,杜絕超標準建設。加強省級統籌,分步逐校實施,確保按期完成任務。
教育部:推進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1月15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今年將進一步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要兜底線,研究實施“國家貧困地區兒童教育發展規劃”,注重農民工子女教育,支持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啟動《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保障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要保基本,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快發展農村教育,辦好必要的教學點,使每一所學校都達到基本辦學條件。抓好鄉村學校和教學點教師生活補助政策。要上水平,優化學校布局,進一步提高農村學生進入重點大學比例,提升中西部地區教育水平,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教育部: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費以崗定補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經費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有關地方各級教育部門高度重視鄉村教師生活費補助管理工作,確保嚴格規范,陽光透明。《通知》要求,要結合教師實名制管理系統建設,建立以身份證信息為基礎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申領信息庫,實行實名制管理,防止虛報、冒領、套取補助資金。要嚴格落實“以崗定補,在崗享受,離崗取消”的補助原則。補助要重點向條件艱苦地區傾斜,向村小學和教學點傾斜,不能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要充分發揮補助政策對吸引優秀教師到鄉村學校(教學點)任教的作用。《通知》強調,各地應主動通過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公示有關信息,保證各個環節公開透明。要加強資金管理,確保資金使用的安全、規范、有效。要對補助實施情況進行全過程監督。
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七部門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提升計劃》提出要研究制訂盲、聾和培智三類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對此,北京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顧定倩表示,提升特殊教育教學質量重在課程建設,建立體現特殊教育自身規律的課程體系及其配套教材是一項首要工作。唯有通過它,才能為殘疾兒童少年提供全面、系統、科學、可持續的教育。《提升計劃》提出:“根據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結合殘疾學生特點和需求,制訂盲、聾和培智三類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加強特殊教育教材建設,新編和改編盲、聾和培智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的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教材,覆蓋所有學科所有年級。注重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注重學生的潛能開發和功能補償。增加必要的職業教育內容,強化生活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
教育部:保留并辦好一定數量村小學教學點
教育部日前印發通知,要求對學生規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不得克扣,并明確要求各地統籌資金,長期保留并辦好一定數量的村小學和教學點。通知要求進一步落實地方責任,保證村小學和教學點正常運轉。長期保留并辦好一定數量的村小學和教學點,保證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通知同時要求各地要統籌資金,逐步提高校舍維修改造資金用于校舍日常維修的比例,并優先滿足村小學和教學點需求。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相關義務教育項目資金,要優先用于解決村小學和教學點的辦學困難。通知還要求各地不得因經費問題影響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不得出現校舍年久失修、有門窗無玻璃、有旗桿無國旗以及孩子喝不上開水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