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強+李文良
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流行語通過高度濃縮的語言符號來表達所要表征的社會現象。作為人們的共同心理窗口,這些詞語在一定時間內被大家接受和大量使用而成為流行語。流行語的變遷折射出社會現象和社會結構的變遷。梳理30多年來日本流行語,有助于勾畫日本社會在此期間的發展和變化,分別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與中日文化互動等方面。
與我國每年有眾多機構發布多個版本的年度漢字和年度流行語不同,日本的年度漢字和年度流行語分別有一個專門的機構發布。1995年起,由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負責組織,通過全國征集評定,由民眾投票選出年度代表性漢字—“年度漢字”(今年の漢字),通過這個字來表現一年來日本社會的變遷和人民生活的感受。年度漢字在每年的漢字日(12月12日)于京都的清水寺公布。屆時,清水寺住持會將年度漢字揮毫寫在一張寬1.3米、高1.5米的越前和紙上。該活動自1995年首度舉行以來,迄今已連續舉辦19屆。
另一個評選被稱為“新語·流行語大獎”(新語·流行語大賞),由出版《現代用語的基礎知識》的出版社—“自由國民社”負責組織。通過包括《現代用語的基礎知識》主編在內的評審委員會的評定,選出10余個被民眾廣為使用、能反映年度日本社會現象的詞語。年度流行語會在每年12月上旬公布,與中國流行語發布活動不同,日本公布流行語的儀式也同時舉行頒獎儀式,頒給與這些詞語相關的人物或團體。該活動自1984年首度舉行以來,迄今已連續舉辦30屆,成為外界觀察、了解日本社會變遷的一個極好的窗口。作為社會現象和社會結構變遷的一種折射,考察歷年來流行語的變遷有助于我們很好地了解日本社會的發展歷程。
政治領域期待清新改革之風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政壇貪污現象非常嚴重,洛克希德案、利庫魯特貪污案,東京佐川急便貪污案等大案不斷沖擊日本政壇,也有“鈴蟲發言”(鈴蟲発言,1984)、“去角”(角抜き,1985)、“ほめ殺し”(口蜜腹劍,1992)、“呈報書”(上申書,1992)、“上頭的意思”(天の聲,1993)、“宗南之家”(ムネオハウス,2002)等一大批流行語談及這些貪污案及其對政治的沖擊。不過,日本政壇的腐敗案件總是層出不窮,除了涉及高層的腐敗案外,地方政府為了爭取中央撥款,對中央官員迎來送往,請他們吃大餐,這種利用公帑吃吃喝喝的官官接待(官官接待,1995)讓日本民眾極為厭煩。2008年酒館出租車(居酒屋タクシー,2008)事件掀起了日本新一輪反腐風暴,日本中央政府的公務員在乘坐出租車時會接受出租車司機的啤酒、小吃、購物券等回扣,雖然事情不起眼,但是這樣大規模的反腐顯示了日本政府從上到下堅決反腐的決心。
與此同時,以高效而著稱的日本公務員體系在公共治理過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安全保障系統問題、醫療監管問題和社會保障系統問題讓日本民眾漸漸失去了對政府的信心。1995年阪神大地震處置不當和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日本民眾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置身在一個風險社會之中,一直以來大家仰賴的安全保障系統不過是政府編造的安全神話(安全神話,1995)。此外,80年代初日本在臨床治療血友病過程中使用了綠十字等醫藥公司從國外進口的血液濃縮制劑,導致1800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超過400人死亡。在受害者看來,政府行政不作為的責任(不作為責任,1996)是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界強大的壓力下,日本政府終于在1996年公開道歉,承認藥害艾滋事件是政府“未善盡告知藥品安全”、“未及時禁止有害藥品流通市面”的責任,與血友艾滋感染者在法庭外達成和解,每名患者獲得約4500萬日元的賠償金和免費醫療。2007年,日本養老金賬戶在進行電子化管理轉型時,發現有5000多萬的養老金記錄找不到原主,社會保險廳工作人員這一工作重大失誤被稱為“消失的養老金”((消えた)年金,2007)。2008年,日本施行了針對75歲以上老人的醫療制度,結果這一制度當時被稱為后期高齡者醫療制度,在日本,后期有“晚期、末期”的意思,被稱為后期高齡者(後期高齢者,2008)的老年人自然非常反感這個稱呼,在各界強烈反對下,這一制度才更名為長壽醫療制度。有人認為,日本公共管理領域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日本行政管理公務員不是由民眾選舉產生,因此要求日本從官僚主導的國家變成政治家主導的國家,政治家經由選舉產生,所以會成為普通民眾的代言人。而且,很多公務員退休后繼續去企業任職,也是腐敗問題產生的溫床。只有擺脫官僚(脫官僚,2009)才能提升日本政府的績效。
一連串的貪污事件加之政府績效不彰,使日本政壇出現了許多新變化,首先是“新”成了日本政壇的主流。1992年成立的“日本新黨”,1993年成立的 “新生黨”、“先驅新黨”,1994年成立的“新進黨”,政黨名中頻繁使用的“新”成了日本政治求變的折射,“新”(新·○○,1993)(新·新黨,1994)連續兩年成了日本流行語。近20年后,“新”字再度回到日本政壇,2012年,在自民黨、民主黨兩大政黨主導政壇的情況下,很多政治勢力均在爭取成為第三極(第3極,2012)以八個政策為選舉主張的新政黨“日本維新會”成立,維新(維新,2012)再度成為政治熱點。在這股清新之風吹拂下的日本政壇也出現了很多新變化,1994年村山富市成為1955年以來日本首個非自民黨出身的首相,他以“與人溫和的政治”(人にやさしい政治,1994)為施政方針,以首相身份向亞洲各國就過去的侵略歷史道歉,受到亞洲各國的尊敬。1998年小淵惠三上任,紐約時報稱他為“冷披薩”(冷めたピザ,1998),但是日本人民似乎接納了一個外國媒體對他們首相的不敬評論,足見當時人民對于政治的失望程度之深。
2001年以銳意改革為旗號的小泉純一郎成為日本新首相。在其任期內,雖然遭到了郵政、道路、醫療等既得利益集團(抵抗勢力,2001)的反對,但小泉堅決執行堅持改革的堅定方針(骨太の方針,2000),使他成為戰后日本民意支持度最高的首相,擺脫了首相頻繁更換的魔咒。改革對于小泉來說是最高的追求,2005年,他的郵政民營化法案在參議院被否決。小泉隨即解散議會舉行大選,在選舉中,他“派遣”自己的親信作為“刺客”(刺客,2005)挑戰那些反對改革的議員,結果自民黨大勝,贏得480個議席中的296席,自民黨時隔多年終于席位再次過半,展現了日本民眾對于小泉改革的支持,日本媒體稱呼這次選舉為“小泉劇場”(小泉劇場,2005)。不過小泉并不能解決自民黨長期執政所積累下的所有問題,2009年日本45屆眾議院選舉,民主黨在政權交替(政権交代,2009)的口號下大勝,獲得480席中的308席。在選舉中,民主黨抨擊自民黨執政過程中出現大量浪費,所以民主黨新政權一上臺隨即在鳩山由紀夫首相帶領下,在行政革新會議對2010年的預算進行審議,預算甄別(事業仕分け,2009)據說節省了上千億日元的資金,轉投入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人民給了民主黨四年的時間,但民主黨卻讓人民不斷失望,萬般無奈只得重新選擇執政經驗豐富的自民黨。2012年,安倍晉三率領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中打了翻身仗,并成為日本新任首相,他因上任后提出了一攬子刺激經濟復蘇的經濟措施而被稱為“安倍經濟學”(アベノミクス,2013),三大措施將日本拉出長達十多年的通貨緊縮的泥潭,為日本經濟重新注入活力。各種數據顯示日本經濟開始回暖,自民黨也獲得了2013年參議院選舉的勝利,成功控制了國會。endprint
不過一些改變仍在悄悄發生,日本民眾已厭惡由幾個大黨操縱政治的局面,在選舉中越來越多的無黨派人士當選。這種現象被稱為“官對民”(「官」対「民」,2000)現象。1995年青島幸男以無黨派(無黨派,1995)的身份,打敗各大黨候選人,當選為東京都知事。2000年長野縣知事的選舉中,熱心參加天中活動的小說家田中康夫戰勝上一屆副知事,無黨派的福田昭夫戰勝六黨聯合推薦的現任知事,當選為栃木縣新知事。
此外,日本國民對于政治的冷淡似乎也成為時代趨勢。為了恢復國民對于政治的關心,加之動漫文化帶來的萌(萌え~,2005)的影響,日本政治開始變軟變可愛。1998年參議院選舉中,日本共產黨在不破哲三的帶領下,以“微笑的共產主義”(スマイリング·コミュニスト,1998)為口號,獲得15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越來越多的電影明星、電視主持人、足球明星出現在政壇,他們給政壇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2006年,喜劇演員出身的宮崎縣知事東國原英夫在縣議會上表決心時喊出:“必須得對宮崎做些什么”((宮崎を)どげんかせんといかん,2006),他幽默的談吐和直率的性格贏得了民眾的喜愛。同時,日本各地政府開始給自己找一個可愛的卡通吉祥物(ご當地キャラ,2013)作為代表,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熊本縣的萌熊。這些卡通吉祥物在振興地方經濟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據日本銀行計算,萌熊2年內為熊本縣帶來的經濟效應高達1244億日元,約合74億人民幣。
在外交方面,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的經濟、科技、金融等綜合實力日漸增強,日本政府開始改變自己“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中曾根康弘提出日本要成為“國際國家”(“國際”國家,1987),要在國際舞臺上,不僅是經濟領域,而且要在政治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主張顯然是對日本國內產生了一定影響,日本的民族主義情緒一直在不斷高漲。1989年主張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的《日本可以說不》(NOと言える日本,1989)由著名右翼人士石原慎太郎和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一起寫成出版,成為年度暢銷書。不過日本政府好像并不買賬,1990年海灣戰爭時,日本首相海部俊樹選擇繼續和美國站在一邊,被當時媒體諷刺為“布什跟班”(“ブッシュ”ホン,1990)。2006年,以民族主義為主要訴求的藤原正彥著《國家的品格》(國家の品格,2006)一書再度成為當年的暢銷書。這股風潮愈演愈烈,日本的反韓示威活動從2010年起在3年內激增10倍,通過種族排外言論進行“仇恨動員”(ヘイトスピーチ,2013)在日本越來越嚴重,日本民族主義的快速發展值得所有亞洲鄰國警惕。
追尋走出泡沫經濟泥潭之道
20世紀80年代是日本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學校年輕人喝酒時高喊“一鼓作氣,一鼓作氣!”(イッキ!イッキ!,1985)是社會上氣勢長虹、意氣風發的情緒反映。日本社會形成了購買高價商品的熱潮——西瑪現象(シーマ現象,1988),日產公司生產的超豪華轎車西瑪要等半年后才能提貨,社會上也出現了以追求開心、享受為特征的新型女性“花子”(Hanako,1989),深藍色的衣服(紺ブレ,1991)成為潮流和時尚。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提供跳槽信息的DODA雜志(DODA/デューダ(する),1989)也開始發行,日本年輕人漸漸放棄過去那種“一生要為一個企業好好工作”的念頭,開始思考跳槽的問題。此外,理工科學生大量進入金融業,以技術立國的日本感到了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川崎制鐵提出了“認真、愉快”(まじめ×ゆかい,1989)的招聘口號,意圖吸引優秀人才加盟。
當時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提出“每個日本人買100美元的美國產品”(100ドルショッピング)的號召。雖然這只是在美國平衡美日貿易逆差壓力下的一句口號而已,但是在日本國內,瘋狂的土地投機早己蔓延至全國,不法商人抬高地價,強行買賣租地權(地揚げ·底地買い,1986)給經濟埋下了巨大隱患。股價和地價上漲遠超實體經濟,大量房地產開發導致經濟虛假繁榮,泡沫經濟(バブル経済,1990)的風險逐漸增大。
1989年隨著新天皇的繼位,平成(平成,1989)成為日本新的年號。年號的更換仿佛讓日本的經濟形勢也隨之發生改變。不動產暴跌、金融機構破產,泡沫經濟破滅后,從“復合不景氣”(複合不況,1992)到日本列島總體不景氣(日本列島総不況,1998),日本經濟在泥潭中越陷越深。泡沫經濟時代,人們大量透支消費,一旦泡沫經濟破滅,卡破產(カード破産,1992)帶來個人破產的人數隨之激增。同時,人們經常能在媒體上看到因公司倒閉無力償還賒賬而低頭謝罪,表達道歉后悔的社長和會長(謝長悔長,1992)。造成泡沫經濟的原因之一是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モラル?ハザード,1998),但是泡沫經濟破滅之后,為了維持自身運轉,金融機構惜貸(貸し渋り,1998)和強制回收貸款(貸し剝がし,2002)成為經濟復蘇不小的阻力。在普通民眾眼里,銀行就是“晴天時借你雨傘,下雨時反而收回雨傘”的惡人。
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人的消費習慣也隨之改變,為了刺激消費,商家不得不持續降價(価格破壊,1994)。與泡沫經濟時代大手大腳的吃大餐不一樣,牛豬雞和蔬菜一起煮的日式火鍋內臟鍋(もつ鍋,1992)成為新美食。世界銷量最大的西裝品牌青山西裝也不得不推出2500日元的套裝(2500円スーツ,1993)。2009年,以便宜輕巧為訴求的快速時尚(ファストファッション,2009)成為人們的最愛,優衣庫、飾夢樂、g.u.在經濟嚴冬中逆市崛起,成為經濟寒冬中的一抹綠色。在日本政府放松航空業管制的條件下,廉價航空(LCC,2012)也成為大家出行的新寵,甚至連日航、全日空等老牌航空公司也開始投入廉價航空的價格大戰。
勞動力市場上,隨著經濟不景氣與求職冬天(就職氷河期,1994)的到來,大學畢業生就業越來越難。即使能進入企業,年收入也在不斷降低到300萬日元一年(年収300萬円,2003)。在當年日本經濟新聞對于企業管理人員的調查中,認為以后會定期加薪的比例只有18%。企業用一切方法壓低用人成本,這等于將經濟低迷的壓力轉嫁到員工身上。一方面,根據日本《勞動基準法》規定,普通員工加班有加班費,但管理人員沒有,于是企業大量提拔員工稱為沒有任何權限的管理人員,這些有名無實的“名義管理職”(名ばかり管理職,2008)引發員工不滿。另一方面,企業大量起用派遣工等非正式用工,這些年輕、低薪、高學歷的勞動力卻總是裁員首當其沖的犧牲者。派遣裁員(派遣切り,2009)還不是最壞的情況,很多黑心公司(ブラック企業,2013)大量雇傭應屆畢業生,通過各種手段逼員工超長時間工作,甚至有員工因過度勞動而死亡。endprint
經濟衰退對于社會的沖擊也漸漸顯現,以優良的社會治安聞名于世的日本在2003年出現了大米小偷(コメ泥棒,2003),此后還相繼發生梨、甜瓜、蘆筍、葡萄等失竊事件。2007年,日本又接連爆出多起偽劣食品(食品偽裝,2007)案件,讓人們感慨經濟衰退對日本社會的沖擊之巨。相比于社會現象,經濟的衰退帶來社會結構的變化更讓人憂慮。20世紀80年代,日本以國民整體均為中產階級而自豪,泡沫經濟過后,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2006年大家不得不承認,日本進入了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格差社會,2006)。這種社會結構使得貧困成為社會問題,這與80年前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日本很像。2008年,一部寫于1929年的無產階級文學代表作《蟹工船》(蟹工船,2008)再度在日本流行,根據2008年9月《每日新聞》進行的“第62次讀書輿論調查”結果顯示:51%的人認同“蟹工船”現象,理由是“貧困已成為社會問題”,與現今日本的狀況相似。
針對泡沫經濟后的經濟低迷,日本政府提出了以“放松管制”(規制緩和,1993)為主要特征的行政改革措施,放寬政府對企業的多種限制,給企業以更多的選擇權,增強了企業活力,但是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卻極為有限。金融改革方面,日本效法撒切爾時期的金融改革措施,實施以金融自由化為目的的日本版金融大改革(日本版ビッグ·バン,1997),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復蘇。此外,泡沫經濟前后,國營企業民營化一直是日本經濟改革的脈絡之一。1985年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民營化,成為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TT,1985)。隨后,“經營之圣”京瓷集團創始人稻盛和夫創立了一家民營電信公司第二電電(第二電電,1987)與之競爭,該公司于1987年開始運營,成為推動日本電信業進步的有利力量。1987年,日本國鐵(Japan National Railway)被拆成七個日本鐵路(JR,1987)民營鐵路公司。此后,小泉打出了郵政民營化的旗號,把郵政、儲蓄、保險這三個原來由郵政系統從事的事業(郵政3事業,1997)全部民營化。
應該說,能挺過泡沫經濟破滅之后的經濟冰河期,與堅信精神才是決定一切的力量的日本文化息息相關。著名作家渡邊淳一認為人應該有“遲鈍的力量”(鈍感力,2007),降低自己的敏感度,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才能贏得美好生活。泡沫經濟時代,各行各業人手不足,大家處于加班狀態,此時一款功能型飲料以“你能連續戰斗24小時么”而大賣。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這款功能型飲料將廣告詞改成了“獻給所有疲勞的人們”,配之以坂本龍一的鋼琴曲,繼續得到了人們的青睞,由此治愈(癒し,1999)文化開始在日本流傳。雖然經濟不好,但是人們依然重新唱起三十年前經濟高速發展時代的歌曲“還有明天”(明日があるさ,2001)為自己打氣,期盼早日走出經濟不景氣的時代。2001年8月26日,日本長崎縣的一名漁民歷經33天將近2000多公里的海上漂流,終于獲救,他獲救時的感言“人啊,沒那么容易就死去”(人間て、なかなか死なないもんだ,2001)給了在泥潭中掙扎的日本人莫大的勇氣。泡沫經濟破滅也給日本思想界帶來了很多變化。人們開始反思,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物質文明的極大豐富并不能使人們獲得幸福,反而帶來了人心的沙漠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野孝次提出了“清貧”(清貧,1993)的思想。他從日本傳統文化談起,在他看來“清貧”不是“貧窮”,而是主動放棄多余的物質追求,在簡單、樸素之中體驗心靈的豐盈充實,追求廣闊的精神空間和“風雅”之境。這種思想后來影響了日本的產品設計,成為日本產品設計風格的名片。
女性地位的上升與社會發展的隱憂
三十年來,女性地位的上升成了日本社會結構變化中最令人關注的方面。1986年7月,日本國會參眾兩院選舉,自民黨取得了空前勝利,社會黨慘敗。社會黨需要一個新的黨首帶領大家重振旗鼓,于是土井多賀子成為日本歷史上首位女黨魁。她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在1989年的日本參議院選舉中,她以歡喜阿婆(オバタリアン/オバタリアン(旋風),1989)作為選舉口號,推選多為女性候選人參與參議院選舉,在大嬸軍團的助威下,社會黨在參議院選舉中大勝。同時有22位女性當選參議員,創造了歷史的新紀錄。
1986年,在日本當紅的華人歌手陳美齡帶著三個月大的兒子去參加電視臺節目錄制等各種工作,在工作空檔給孩子喂奶。當時的日本演藝界,要么像山口百惠,婚后引退;要么像松田圣子,產后停職。陳美齡“攜子工作”這一大膽行為引起社會熱議。著名女作家林真理子對此表示反對。但是東京大學教授上野千鶴子站出來替陳美齡說話,她反駁林真理子,認為她自己身為女性,卻反對改善婦女生存環境,壓制育兒婦女的權利要求,這不是讓人看笑話嗎?隨即,“挺陳派”和“反陳派”展開了激烈的社會論爭。為此,日本參議院還邀請陳美齡出席關于國民生活的調查會議。“美齡論爭”(アグネス論爭,1989)作為日本婦女維護自己權益的標志性事件,甚至登上了美國《時代》雜志。此后,日本政府1991年制定了《育兒休業法》,女性的合法權益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
社會對于女性保護問題越來越重視。1989年因為“西船橋車站事件”,性騷擾(セクシャル·ハラスメント,1989)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一位女性為了躲避一個酒鬼的性騷擾,不慎使其在西船橋車站摔倒致死。法庭判決本次事件的女性無罪。這個判決喚起了全社會對一直困擾女性的“性騷擾”問題的關注。此后,為了維護女性權利,日本的火車和地鐵上專門設立只能女性進入的女性專用車廂。女性的權益得到進一步維護。2001年4月,針對家庭暴力問題(ドメスティック·バイオレンス,2001)《家庭暴力防治法》出臺,10月開始實施,對女性的保護又進了一步。女性地位的上升也反映在大眾文化領域。1998年日本熱播的電視劇《總務二科》”(ショムニ,1998),講述了女職員在逆境中不甘沉淪,通過努力在職場上大顯身手的故事,成為很多日本女性的最愛。2008年,天海佑希在電視劇《女人四十》中扮演一個年近40的精神科女醫生,演出了40歲左右女性的堅強與美麗,人到四十(アラフォー,2008)成了女性地位上升的標志之一。此外,女性地位的上升還體現在女性不再需要男性來評判他們的美丑,她們不再是被看的客體,而要掌握自己判斷和選擇的權利。年輕女性將男性的臉分為兩種—醬油臉和沙司臉(しょうゆ顔·ソース顔,1988)。醬油臉說的是眼睛細長清秀,讓人有清爽感的日系美男子;沙司臉說的是有五官輪廓較深的歐美系美男子。endprint
泡沫經濟破滅后,經濟的長期低迷也對男女關系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經濟危機帶來的人們對未來深深的迷惘,使得男人對未來缺乏信心,他們像食草動物一樣溫和,在兩性關系上失去了男性的主動性,不會積極主動去追求戀愛和性愛,他們被稱為草食男子(草食男子,2009)。而女性則只能從歷史中找尋武士的故事,將那種充滿陽剛之氣的男人當作自己感情慰藉的對象。這種熱愛看歷史、學歷史的女性被稱為“歷女”(歴女(レキジョ),2009)。雖然著名作家酒井順子提出以是否結婚作為人生成敗的標志,將30歲以上的沒有結婚沒有孩子的獨生女人稱之為敗犬(負け犬,2004),但歷女也好,草食男子也好,他們表現出對以婚姻為目的的異性交往的逃避,背后是日本年輕人對未來前景深深的不樂觀。日本近年來年輕人初婚的年齡一直在升高,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截至2012年,日本男性和女性的初婚年齡分別為30.8歲和29歲,女性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齡則首次突破30歲,達到30.1歲。根據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2年日本男性的終身不婚率為20.14%、女性為10.61%。這意味著老齡化的日本社會將面臨巨大挑戰。
流行語視野里的中日互動
中日兩國有一些共同的流行語。比如2013年中國十大流行語“女漢子”與“漢子女孩”(オヤジギャル,1990)指的是同一類女孩,其反映的都是傳統男權社會性別視野下建構的女性氣質不斷被沖擊和顛覆的現象。不過,日語的“漢子女孩”更突出在女孩的行為和中老年男人上的相似,而漢語中的“女漢子”更突出女子在有溫柔一面的同時,性格中也有獨立自主、敢做敢為的強悍一面。2013十大流行語的“逆襲”,日本1996年也有此說法。當時棒球中央聯盟決賽,讀賣巨人隊對陣廣島東洋鯉魚隊,讀賣巨人隊在幾乎沒有希望的情況下絕地反擊,戰勝廣島東洋鯉魚隊,取得聯盟冠軍。讀賣巨人隊教練長島茂雄帶領全隊成功“逆襲”(メークドラマ,1996)。
有很多中國流行語,其詞語本身來自日本或產生于翻譯日本影視作品的過程中。比如2011年十大流行語的賣萌的“萌”和2008年“宅男宅女”的“宅”都直接來自日語。2011年的“吐槽”也是來自日本,指的是日本漫才(類似于中國的相聲)里的“突っ込み”(類似相聲的捧哏)。2010十大流行語的“控”,其也是來源于日本。早年,日本把英文單詞complex(情結)翻譯為控,既有讀音的對應,又有意義的結合—深愛某個對象,不就在相當程度上被控制了嗎。另外,還有很多流行語來自于將日本影視作品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比如2010年流行語“給力”,它來自出自網友配音的日本動畫片《西游記·旅程的終點》。劇中,當唐僧師徒歷經磨難到達天竺,發現那里只有一面寫著“天竺”二字的小旗,孫悟空抱怨道:“這就是天竺嗎?不給力啊!”該動畫受到網友追捧,“給力”也由此流行。2011年流行語“坑爹”,出自日本動漫《搞笑漫畫日和》中的《貼紙》這一集。故事講述某食品公司老板發現自己食品賣不出去的原因是自己商品里附加的貼紙是一張似笑非笑的小男孩照片。憤怒的老板去質問產品開發部的員工,中文配音版將臺詞譯為“坑爹呢這是!?”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的關系與兩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似性,使得中日兩國在流行語的來源上存在很多相似性。與入選2012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的“元芳,你怎么看”來自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一樣,日本也有很多流行語來自于當年熱播的影視作品的經典臺詞。1988年流行語金獎“今晚就到此為止”(今宵はここまでに(いたしとうござりまする,1998)來自當年的大河劇《武田信玄》。2013年“加倍奉還”(倍返し,2013)和“嘖嘖嘖”(じぇじぇじぇ,2013)來自當年熱播電視劇《半澤直樹》和《海女》。另外,中日兩國流行語均表示了對環保的關注,比如日本的“地球友好”(地球にやさしい,1991)和中國2009年流行語“低碳”。而2013年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的“十面霾伏”和2013年日本流行語的“pm2.5”,反映的是中日兩國對于空氣質量共同的關注。再者,東方社會對諾貝爾獎的渴望非常類似。得到諾貝爾獎就有可能成為當年流行語,這在中日兩國都相同。與2012年中國十大新詞語“莫言熱”一樣,2012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他得獎的發明“IPS細胞”(iPS細胞,2012)也入選了日本年度流行語。2002年的年度流行語“同時獲獎”(ダブル受賞,2002),源于當年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小柴昌俊同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學獎。
在流行語的視角看來,中日兩國維持著較為理想的互動狀態。2008年中國電影《赤壁》在日本上映,掀起了日本女性讀歷史的熱潮,2009年日本出現了大量的熱愛看歷史學歷史的 “歷女”(歴女(レキジョ),2009)。另一方面,日本也在不斷影響中國,1979年大分縣知事平松守彥提出“一村一品”運動(一村一品/ヒューマン·ブランド,1988),將一個村子或一個地區的土特產或旅游資源等值得驕傲的東西,開發成全國乃至世界都叫得響的產品。在此過程中,政府制定優惠政策予以扶持,并利用各種手段推廣“一村一品”。自1979年實施以來,經過10年的努力,大分縣也因“一村一品”使其經濟躍居日本前列。著名的“一村一品”運動后來也影響到了中國,許多中國政要紛紛赴日考察“一村一品”運動,并在中國各地推行,為當地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責編/邊文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