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田書慧
輿論作為一種社會公眾意志的表達,是民意的反映。良好的輿論生態對社會環境、社會變革與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基礎之一。當前,網民在利用網絡發揮輿論監督積極作用的同時,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社會輿論的引導和監管也越來越難。只有增強公開、透明互動意識,加強主流社會輿論傳播能力建設,建立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管理制度,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掌握新媒體環境下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新媒體開創了輿論監督新局面,給原本缺乏有效渠道傳遞信息的輿論生態注入一股清新之氣,使輿論監督在廣度、互動性、效力方面都呈現出新特點。以2013年底被曝光的“內蒙古烏海市消防老兵打新兵”事件為例,表現出的輿論監督新特點有:
2013年12月9日,一條題為《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消防二中隊打新兵事件》的視頻網帖突現在網絡上,引發網友強烈關注。這條時長為15分55秒的視頻顯示,8名老兵對5名身著淺綠色短袖制服、佩戴紅色肩章、著綠色制服褲裝的新兵拳打腳踢、猛扇耳光,其瘋狂暴打的畫面令人震驚,迅速成為輿論熱點事件。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之前,輿論監督的渠道少、限制多,主流媒體的監督往往僅限于窗口行業、服務部門及企業等,有關公安、消防乃至軍隊事件的曝光、監督則鮮有涉及。上述事件中,不管是誰將視頻上傳至網絡,都表明網絡虛擬性對監督主體隱密性的保護。更重要的是,網絡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不同地域、時區的人可以對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跟進、討論、關注,大范圍地延伸了信息的傳播范圍,監督主體和監督范圍得到進一步擴展。“老兵打新兵”事件曝光后,除大陸媒體跟進報道外,鳳凰網、《聯合早報》、星島環球網、中國臺灣網、俄羅斯之聲等媒體都對其予以報道,形成了強大聲勢。引發了主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和人們對“欺負新兵”這一所謂“傳統”陋習的譴責與聲討。
消防老兵打新兵事件中,曝光始于網民,輿論熱于微博,政府回應也首選微博,傳統媒體所做的,多是網絡信息的集成、整合與再現。對這種再現,網民會通過與新媒體信息比對做出自己的判斷與選擇。這種判斷與選擇,又會一定程度影響政府的回應及傳統媒體的報道走勢。
事發當日,迫于輿論壓力,內蒙古烏海市消防支隊就迅速做出回應:“如果查出是我們部隊的事情,我們肯定根據部隊有關條例對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稍后,又迅速在官方微博中發布情況通報,公布了初步調查結果和官方態度:“待調查了解清楚之后,將依法依紀對相關責任人和當事人進行嚴肅處理,對于已經離開部隊尚在服役的當事人除依據部隊條例和相關法規進行嚴肅處理外,觸犯法律的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在該例中人們看到,輿論監督需要監督主體信息的及時反饋,而網絡的交互性無疑為輿論監督創造了便利條件。同時監督間接促進政府的職能正在不斷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以2013年為例,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更加廣泛地參與到社會事件和各種社會活動之中,并且成功轉身為危機時刻的“擴音器”。政務微博尤其是政務微信數量持續增加。有關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0月30日,騰訊政務微博達160068個,政務微信超3000個。
由于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發布缺少傳統媒體中的“把關人”角色,其虛擬性、不規范性和匿名性等特點使得個別信息失真,個別觀點混雜著強烈個人情緒且可能被過度放大,導致一些不理智行為,產生“網絡暴力”,產生一批“網絡暴民”,給很多無辜的被監督者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2013年8月19日,曾先后制造多起謠言并叫囂“謠言止于下一個謠言”的網民@秦火火被北京警方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和非法經營罪刑事拘留。與此人幾乎同時被刑事拘留的還有曾是其老板、熱衷于編造虛假事件和話題的@立二拆四。可見,網絡監督一旦超越了道德和網絡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走向異端。大家看到,去年以來,以轟轟烈烈的專項行動開始的治謠正在走向常態化、日常化,而這,正是對新媒體輿論監督弊端的遏制。
除了一些網絡大V,近年來還有一個特殊群體,人們稱為“網絡水軍”,又叫“網絡推手”。他們是以網絡營銷為目的,利用網絡信息傳播和大眾心理,使用互聯網的各種傳播工具,以策劃和輿論引導讓受眾知曉、關注特定信息的人。之前網絡很火的一句流行語“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就是“網絡水軍”所為,目的是引起網民對魔獸世界這款游戲的持續關注。一個不存在的事實經過“網絡水軍”的運作,在短短五六個小時內被390617名網友瀏覽,引來超過1.7萬條回復,被數以萬計網民知曉,這是一種可怕的有可能被利用的力量。民意是人們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集體意識,是集體利益的體現,對社會發展進程起積極作用。如果輿論被“網絡水軍”控制,輿論便會成為某些特權階層謀利的工具,輿論監督很可能會發揮負作用,對社會的發展不利。
人肉搜索在揭露社會黑暗面的同時也會產生負面作用。變成一些網民宣泄不滿情緒的工具,給被“人肉”者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初中生張某因接受CCTV采訪時說的“很黃很暴力”,就在貓撲等論壇引來很多攻擊,有人甚至用色情漫畫來影射她,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一句隨口回答卻引來不少網友低俗的謾罵、攻擊。也許很多人只是抱著娛樂心態“推波助瀾”,然而卻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
回顧2013年以來的輿論場,烏龍新聞層出不窮。從“取消高考英語考試”到“港校普通話授課罵戰”,從“丈母娘送賓利”到“鳳凰傳奇解散”,五花八門。經常上午看到一條令人興奮的消息,剛要推而廣之,下午辟謠帖、更正帖就跟著出來了,讓人措手不及,心有余悸,一不小心就傳了謠,傷害了不該傷害的人。如,“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等事件。事實上,2013年類似的新聞反轉事件還有很多,其中不少不僅傷及無辜,更嚴重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這一現象警示我們,必須理性監督,不能踐踏法律底線。
進一步規范網絡輿論監督機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輿論監督主體需要提升自身素養,政府部門要大力支持輿論監督發展,做到政務公開透明,積極應對突發事件。只有多管齊下,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監督才能向理性方向和“輿論監督”的本位發展。
(1)加強政務公開透明,積極回應輿論熱點,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視頻網貼——網友圍觀——官方回應——情況通報——引發關注——嚴肅處理——輿論平息,這是“內蒙古消防老兵打新兵”事件的輿論走向圖。執政者對輿論監督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它的效果。主動邀請網民參與事件調查,時時發布調查進度,不僅會贏得大眾好感,還利于正確引導輿論向理性方向發展。消防老兵打新兵事件中,政府部門主動發聲回應網民,快速、積極調查事件公布結果,避免了輿論的進一步惡化,不僅使責任者受到應有處罰,更使得輿論快速平息,是公開透明處理輿論熱點事件的成功一例。
(2)完善網絡民意處理機制,拓寬輿論監督渠道。建立高效、快速的民意處理機制,可以有效疏導輿論,防止輿論向偏激、沖突的方向發展,使事件走向平穩和緩,利于事件的和平解決。現階段很多官員開通了個人微博,地方政府設置留言箱,不少地區仍流于形式,沒有真正重視起來。筆者認為,每個政府部門都應該開設一個公共微博,設置專人收集反映民聲民意,加強官民互動,這樣,既有利于網民對政府決策的監督,更可促進政府改進工作方式,轉變工作作風。
(3)加強法律規制制約,完善輿論監督法律體系。
完善的新聞法律法規,不僅能有效保護媒體輿論監督權的行使,同時也有利于廓清信息發布權利的法律邊界。
我國現有關于媒體的法律法規數量較少,法規內容包含的面仍然較窄,法律效力等級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距離形成完備的法規體系尚有一定差距。規范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監督,就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形成成體系的制約體系。
“科技以人為本”,無論網絡具有怎樣的隱匿性和虛擬性,電腦背后也只能是現實社會中真實的個人,個人道德素質高低,自律的程度決定其網絡交往行為的文明程度,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網絡的文明程度。筆者認為,應動員和組織政府、學校、媒體、社區等多方力量加強公民媒介素養教育。指導公民理性認識并積極享用新媒體,教給公民認識、分析、運用和監察信息的能力,讓大家學會與新媒體打交道。能夠辨析和抵制網絡流言,科學質疑、積極探尋真相。
一些事件發生后,當地政府囿于因種種因素往往限制本地媒體報道,或是有些事件個中情況復雜,迫于壓力,媒體在報道上謹小慎微。較多表現為報道遲滯,報道篇章短、小、少且片面,報道內容含糊不清、新聞要素缺失。而在緊急情況下媒體“失語”、遮遮掩掩,只會令政府與民眾之間信息溝通不暢,為各類傳言的出現提供土壤,引發更大騷動。當事件愈演愈烈,外地媒體進駐現場后,真相才漸漸大白。這種民眾與真相之間的“拉鋸戰”不僅擴大了事態,同時也拉遠了群眾與政府、媒體之間的距離,為今后同類事件的重演埋下了隱患。因此,強化媒體輿論調控職能應視為應對群體性事件的有效手段之一。
綜上所述,輿論監督不斷在熱點事件、突發事件中展現巨大的能量,政府部門和個人都應該正視這種力量,不斷完善輿論監督機制,讓輿論監督為社會進步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