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瑞寧
要讓持續了一段時間的“走轉改”活動不斷出新出彩,地方媒體就要結合自身特點,把人人都有的走轉改“例菜”做成頗具特色的“招牌菜”,以“特色”求“深入”。
“走轉改”活動初期,一個常見的做法就是開設“專欄”,或者建立媒體走轉改的具體“聯系點”。由于材料新鮮、語言活潑,這種做法在開始頗為有效。但一段時間之后,往往會遇到新聞性不足的重要問題。結合自身媒體特點,把一般化的“走”變成針對具體問題的特色調研,是地方媒體實現突破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媒體的實踐中,這種調研又可以分為幾種:
一是全面性的省情、市情、縣(區)情調研。如《浙江日報》就曾圍繞浙江省委中心工作以及社會的關注點,分不同區域、不同產業類型、不同主題設計調研題目開展調研,由報社負責同志分別帶隊,金融改革、基層民主、社會管理、山區發展等等都是調研的重點。如作為都市類報紙,《北京晚報》并沒有一下子走進鄉村,而是圍繞其“熟悉的陌生人”——中關村做文章。編輯部組成15個報道組,深入到中關村一區十園實地采訪,而進行采訪的并不局限于普通的區域和經濟記者,而是包括長期負責版面的主任、編輯和美編等。
二是結合自身媒體特點,做有特色的專業化調研。如《每日商報》策劃“杭商突圍·創新的力量”大型采訪,圍繞本地企業發展需要,定位于經濟領域,以企業為中心開展調研,推出了“創富周刊18視點·關注中小企業生存狀態”調查。
三是將調研與各種有意義的活動結合起來。如《大河報》策劃了“80后記者下基層”活動,選派一批青年記者進駐到省會鄭州的基層社區,掛職居委會副主任,體驗當“小巷總理”的酸甜苦辣。
河南電視臺則將除日常報道外,還將記者深入采訪走轉改的結果以主題化的方式整合呈現。其播出的9集大型電視政論片《中原崛起》,分別以“中原中國”“糧安天下”“三化新途”“擁抱全球”“邁向高地”“大河氣象”“中原面孔”“中堅后盾”“中國腹地”9個主題展現了河南人民的心愿和期待。這些評論都建立在電視臺新聞中心數十名記者、編導深入全省基層采訪基礎上,充滿了鮮活的群眾工作生活的案例。
解決“走轉改”報道新聞性不足的一個主要辦法就是加強策劃。“走轉改”的目的不只是讓媒體改進作風,貼近讀者和觀眾,它還在于把存在于基層和生活中生動的“大白話”、感人的“正能量”和實在的“真問題”挖掘出來。媒體通過“走轉改”發現可以放大的主題和對象,通過系列策劃,將這些主題和對象推向社會和前臺,引起更廣泛的關注。這種波浪式的發現——策劃——反饋——再發現,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正循環。
一是將走轉改報道與公益性的活動策劃相結合。比如,河北的《燕趙都市報》利用獨特的三媒一體運作方式,借助“走轉改”活動,使舉辦了10余年的新聞助學活動得以提升,僅一年就籌集公益資金上千萬,資助貧困學生5000余人。《都市快報》的“免費午餐”活動,開展一年就募集捐款600余萬元,讓貴州山區學校的5000余名孩子吃上了免費午餐。廣西《南國早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貧困山區的孩子用的都是盜版詞典,這些盜版詞典因價格低廉,有一定市場,但其質量粗制濫造,釋義錯漏百出。通過采訪發現的問題,《南國早報》推出“愛心詞典”系列報道,以“一本字典 托起山里娃希望”為主題,從報道到愛心活動,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更傳遞了正能量,匯聚了人們的愛心。
二是將走轉改報道與地方的特色和產業相結合。如河北電視臺農民頻道結合農時特點,推出系列報道——“蘇老三走基層,看金秋慶豐收”。砸核桃、刨花生、摘葡萄、收板栗,農民頻道的記者和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再如同樣是農業大省的河南,河南電視臺在報道中依托“走轉改”活動,組織了60人的報道隊伍,深入田間地頭,追趕著“三夏”的腳步與農民話農事。其中直播報道組14天直播18場,每天在河南電視臺衛星頻道與新聞頻道并機直播的“中原午報”欄目,以衛星連線的手段,實時直播10分鐘左右的“中原三夏動態”。
三是將走轉改報道與弘揚正能量的典型策劃相結合。如河南電視臺“都市報道”消息《37年鄰里情深,隴海大院書寫人間大愛》,就是一個弘揚式的“走轉改”的典型。記者用鏡頭記錄隴海大院的居民對一位高位截癱患者高新海持續37年之久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對當前社會“互幫互助”的思想教育活動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此外,河南電視臺的消息《伏牛山中的鐵腿信使》《值班站長王媛:和“小”打交道的車站大管家》等等報道,都具有弘揚主旋律的特征。
通過特色服務解決百姓實際問題是“走轉改”的一個重要目的。河北人民廣播電臺“陽光熱線”節目就把直播現場搬進石家莊市各社區居民小區,現場設立聽眾交流平臺,接受咨詢,受理投訴。觀察各媒體的實際做法,以下幾點可以作為創新服務,解決問題的著眼點:
一是解決百姓生活里久拖未決的實際問題。《北京晚報》在“走轉改”中曾經刊發過“這兒的人上廁所需全副武裝”的系列報道。建于上世紀60年代、位于木樨地北里的老舊廁所是令當地居民頭疼的老問題。《北京晚報》將它作為深入“走轉改”的重要實踐,組成專題報道組,組織記者數次采訪。從首篇報道刊發,歷時90天,終于讓一座嶄新潔凈的廁所在原址建成。
二是通過個案報道反映行業性或產業性問題。河南電視臺“都市報道”欄目播出的《花香引得蜂客來》,用鏡頭向觀眾展示了養蜂人的工作與生活,反映了養蜂業效益低下、人員青黃不接的發展困境,揭示出養蜂業的長遠發展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與引導。節目播出后,引起了河南省農業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積極籌劃推動養蜂業的發展。
三是超越單純的報道,媒體通過自身行動直接滿足群眾需求。如北京電臺在“走轉改”主題教育活動中,深入北京市9所位于郊區的打工子弟學校開展“幫教”實踐,教授學生朗誦基本知識,學習朗誦1-2首經典詩篇,并在北京著名高校舉辦北京打工子弟學校詠誦會。北京廣播網為基層聯系點搭建社區服務網,進行網絡知識、攝影攝像技巧的培訓等。
“走轉改”活動是否成功,關鍵還在于百姓是否滿意。河北省為此制定了群眾回訪制度,印發了《“走轉改”各級各單位基層聯系點情況督查表》,要求新聞從業人員詳細記錄下基層的情況,包括時間、地點、內容、形式、效果以及下基層聯系對象的聯絡情況和回訪情況。正是一系列制度和創新相結合,“走轉改”才可以真正“走得遠”“轉得夠”“改得透”,也才能長期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