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
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
王俊杰
目的 探討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方法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擇2006年9月~2013年3月平頂山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外固定結合有限內固定進行治療的60例高能量pilon患者的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影像學骨折復位情況和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踝關節功能恢復優18例,良28例,可14例,差0例,優良率為76.7%;對照組患者優12例,良18例,可20例,差10例,優良率為50.0%。解剖復位情況,觀察組復位45例,復位一般15例;對照組復位27例,復位一般33例。并發癥發生方面,實驗組為5例,對照組為18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外固定結合有限內固定方法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性好,骨折復位率高,術后并發癥少,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pilon骨折;外固定支架;有限內固定
高能量pilon骨折是一種臨床常見骨折類型[1],醫學上主要是指脛骨遠端1/3波及脛距關節面的骨折類型,脛骨遠端的關節面粉碎嚴重,常伴隨有腓骨骨折[2],多發于車禍、高處墜落或跌傷等情況。該病具有關節軟骨原發性損傷和骨折高度不穩定性等特征[3],其復位比較困難,治療時間較長,且術后并發癥發生較多,尤其是很多患者其骨關節功能在術后未能得到滿意的恢復,少數患者甚至需經受重復手術進行矯治,這為患者和社會帶來很大經濟和身心負擔。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探究一條高能量pilon骨折的近期和遠期療效都能有所保障的手術方案,平頂山市第五人民醫院近年來不斷深入探索、改良術式、引入最新骨外科治療理念,采用外固定架結合內固定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收效確切,與傳統術式相比更有利于關節功能恢復,且并發癥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9月~2013年3月平頂山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高能量pilon患者作為觀察組。取同期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傳統的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手術,觀察組再此基礎上安裝外固定架:連續硬膜外麻醉,常規清創消毒,根據骨折和傷口情況進行克氏針和螺釘內固定,對骨折斷端復位、固定,通常在原傷口處進行內固定,對傷口較小的患者可稍微延長傷口以便暴露骨折斷端。在骨折修復中,盡最大限度解剖復位,必要時用加壓螺釘進行固定。
1.3 觀察指標 觀察踝關節功能恢復狀況和骨折復位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并發癥發生情況。
1.3.1 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4]優:踝關節無腫脹,步態正常,活動無礙,評分高于92分;良:步態正常但踝關節有輕度腫脹,活動微有障礙,評分在87~92分;可:步態正常,活動時踝關節腫脹疼痛,需要抗炎藥物治療,活動自由程度為正常的一半,評分65~86分;差:存在關節脹痛、靜息痛,活動度為正常一半,評分在65分以下,優良率=[(優+良)/總數]×100%。
1.3.2 影像學復位標準[5]解剖復位:內外踝無成角移位或側方移位,后踝近側移位小于2mm,縱向分離和嵌插小于1mm,無距骨移位;復位一般:內外踝無成角和側方移位,后踝近側移位2~5mm,外踝前后方移位2~5mm,無距骨移位。復位差:內外踝、后踝移位超過5mm,有距骨移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所得數據處理。正態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踝關節功能恢復優18例,良28例,可14例,差0例,優良率為76.7%;對照組患者優12例,良18例,可20例,差
10例,優良率為50.0%。解剖復位情況,觀察組復位45例,復位一般15例;對照組復位27例,復位一般33例。并發癥發生方面,實驗組為5例,對照組為18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療效比較[n(%)]
根據關節面受損程度可將pilon骨折分為3個等級,后兩級屬于高能量pilon骨折,這種損傷較為嚴重,常伴有其他關節面的粉碎或其他骨折。該病的早期療法為單一內固定,如鋼板內固定或髓內釘固定,加以系統的康復鍛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痊愈的目的。但是這種方法也有很大弊端,如髓內釘固定效果不佳,鋼板固定常需較大手術切口,剝離骨折部位軟組織會影響骨折部位血液運輸,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6]。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通過克氏針和螺釘內固定進行關節面的固定和解剖復位,主要是由于在直視狀態下可以提高關節復位效果,有利于肢體和踝關節和功能恢復及其骨折斷端的穩定性[7]。本研究中,觀察組通過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解剖復位率均明顯高于單一固定的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病率僅為8.33%,顯著低于對照組(3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外固定結合有限內固定方法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療效較佳,患者預后性好。
[1] 徐眾華.Pilon骨折手術治療體會附 27例報告[J].當代醫學,2010,16(26):67-68.
[2] 熊健,佘遠舉,魯厚庚.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治療嚴重Pilon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09,6(4):31-32.
[3] 灑海濤,李瑞云.有限內固定結合超踝可動外固定架治療Pilon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2,10(15):63-65.
[4] 高虎方.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在高能量pilon骨折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2):76-77.
[5] 姚戰鋒.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J].臨床醫學,2012,32(4):74-75.
[6] 趙博,李照義.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5):54-55.
[7] 羅從風,曾炳芳.Pilon骨折的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1,8(8):230-232.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036
河南 467031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五人民醫院骨科(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