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江 舒維 許茫茫
心血管易損因子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中的應用探討
王大江 舒維 許茫茫
目的 探討心血管易損因子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中的應用情況。方法 選取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在江西省胸科醫院治療的高血壓患者112例,隨機均分為觀察組(A組)和對照組(B組)。患者住院期間,根據心血管易損因子的水平對A組患者給予中醫治療,根據血壓水平對B組患者給予與A組同樣的中醫治療,30d為1個治療周期,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結果 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86%,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36%,A組血壓恢復情況比B組患者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血管易損因子應用于中醫方法治療高血壓疾病的臨床治療中能夠從根本上反應患者心血管易損性的具體變化情況,對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心血管易損因子;中醫;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會導致各種并發癥,如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從而降低生活質量。2012年我國的高血壓患者達到2億,其中大多數患者年齡在20歲以上[1]。高血壓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不僅局限于疾病本身,還會并發一系列的合并癥狀,因此不斷探討高血壓病的有效治療方法十分重要。就現階段醫療水平而言,我國在針對高血壓患者的治療中通常根據血壓水平作為治療和判定療效的依據,然而該種方法在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判定中效果不顯著[2]。基于此,本文根據心血管易損因子的水平作為治療和療效判定的依據,取得了較好的結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江西省胸科醫院因高血壓收治的11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A組)和對照組(B組)。A組年齡47~83歲,平均年齡(66.4±4.2)歲,男性30例,女性26例;高血壓分期情況:1級高血壓31例,2級高血壓25例;并發癥情況:高血壓并發冠心病22例,并發糖尿病24例,并發高血脂10例。B組年齡45~84歲,平均年齡(66.7±4.3)歲,男性29例,女性27例;高血壓分級情況:1級高血壓32例,2級高血壓24例;并發癥情況:高血壓并發冠心病23例,并發糖尿病22例,并發高血脂11例。選取標準:(1)所選患者病程均在3個月以上,且均符合高血壓病診斷標準;(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病情危急程度等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3)所有觀察對象均未患有影響本次研究結果的其他系統或器官疾病,且患者的精神意識狀態均正常;(4)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本研究的治療方案,且均簽署知情協議書。
1.2 方法 在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根據患者的心血管易損因子的水平(包括患者血液中的高敏C反應蛋白(hs-CRP)、高半胱氨酸(HCY)、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尿鈉肽-B(BNP)等的含量)對A組患者采用中醫療法進行治療,根據患者血壓下降情況對B組患者采用同樣方法的中醫治療方法。具體藥方為:葛根、昆布、山楂、丹參、首烏各2g,懷牛膝、澤瀉、蒲黃、赤芍、草決明、半夏、麥芽各1.5g,天冬、龜膠、枸杞各1g,碾末并煉蜜為丸,每次1丸,3次/d[3]。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均不接受西藥治療,以120d作為1個治療周期,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
1.3 療效判定[4]顯著有效:患者血壓水平在15d之內有較為顯著的下降,下降幅度在15~20mmHg;一般有效:患者血壓水平在15~30d內有略微下降,下降幅度在15mmHg以下;無顯著效果:患者血壓水平無顯著下降或甚至出現上升的現象。總有效率=(有顯著效果+一般有效)患者總數/該組患者總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對比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經過1個治療周期的治療之后,A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B兩組患者1個療程后的血壓下降情況對比(n)
3.1 心血管危險 在特定時間段之內,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CVD)的幾率稱為患者的心血管危險[5],即患者在某段時期內發生高血壓病、糖尿病或高血脂等疾病而導致血管內皮受損、左心室肥厚、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引發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甚至致死的情況。在臨床上常用心血管危險作為心血管疾病的評分標準,通常采用對患者病史、病程等的搜集和對造成患者心血管危險的影響因素的檢測等來計算患者的心血管危險程度,還可采用累計患者危險因素計數的方法來計算。根據患者血壓的水平、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計數結果、靶器官損害情況以及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將患者的危險等級分為四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是超高危(高血壓3級或高血壓1~2級伴靶器官損害及相關的臨床疾病者)、高危(高血壓1~2級伴有至少3個危險因素者)、中危(高血壓1級伴1~2個危險因素或高血壓2級不伴有或伴有不超過
2個危險因素者)及低危(高血壓1級且不伴有危險因素者)[6]。
3.2 心血管易損性 根據心血管危險因素可以對某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概率做出很好的預測,然而許多患者在這類心血管危險事件發生前卻難以將患者的潛在危險因素辨認出來[7],因此,心血管易損性的概念就在這一前提下被提出。心血管易損性主要是通過患者斑塊負荷、血液和心肌細胞中的易損情況的累計從而對患者的危險等級進行劃分,心血管易損性的劃分主要是根據患者心血管易損因子的水平來劃分的,患者的心血管易損因子主要包括患者血液中的高敏C反應蛋白(hs-CRP)、高半胱氨酸(HCY)、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尿鈉肽-B(BNP)等的含量[8]。
3.3 心血管易損因子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中的應用 高敏C反應蛋白(hs-CRP)主要是通過對患者活動性炎癥的反應指標,在對易損斑塊的評價中占有重要的主導地位,該指標在臨床上被視為急性心血管事件中炎癥指標中的最有力的一項[9]。超敏性C蛋白是在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1等細胞因子的參與下在肝臟生成的,與其他所有的血漿蛋白質的定量、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等炎癥指標相比,更為敏感和更具特異性。同時,該指標在于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預測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和臨床價值。
高半胱氨酸(HCY)是一類含有硫基的氨基酸,在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檢測到該指標的含量顯著升高,同時這一指標的升高對于老年人高血壓的發病有著潛在的影響作用。據可靠臨床資料統計,患者血液中HCY含量長期處于高水平的范圍內,對患者的中風的危險和患病率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由此可知該指標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10]。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種由人體血管內皮細胞生產并存在于內皮細胞中的因子,該因子在血小板粘附、聚集等的介導以及血管栓塞的形成中有著影響作用,該指標水平的高低與患者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病率有著密切的關系[11]。除此之外,患者血液中的VWF水平長期處于高水平范圍內,對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誘導和發展、急性缺血性心臟疾病的產生等有著較為重要的提示作用。
尿鈉肽-B(BNP)是反應患者心臟功能障礙的最具敏感性和特異性的因子,血清中該指標水平的高低能夠直接反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左心室結構的異常[12]。
中醫辯證中認為高血壓是由于患者肝火旺盛、氣血上涌或是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等因素造成的。本組患者所采用的藥方中,葛根、昆布、山楂、懷牛膝、赤芍、半夏具有解表退熱、生津止瀉的功效,澤瀉、天冬、蒲黃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通淋的作用,丹參、龜膠、枸杞聯用則具有通脈絡、養血氣的作用。本方適用于以陰虛為主、血壓偏高的患者,同時,也可作為輔助治療藥物,配合降壓的中西藥使用。本研究結果表明,在采用中醫治療的患者中采用心血管易損因子水平作為患者的治療方案的評定標準能夠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因此,心血管易損因子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中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的推廣和普及。
[1] 趙彥功,符德玉,何立人.心血管易損因子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中的應用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0):238-240.
[2] 符德玉,祖亮華,辛效毅,等.409例高血壓病患者不同中醫證型間心血管易損因子水平的變化[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5(25):252-254.
[3] 胡德輝,付麗仁,何如佳.高血壓中醫辨證與心血管相關易損因子關系的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08,4(18):218-220.
[4] Tsutamoto T,Wsda A,Mseda K,et al.Attenuation of compensation of endogeous cardiac natriuretic peptide system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Prognostic role of p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ymptomatic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J].Circulati on,2011,1(12):401-403.
[5] 張繼東,崔紅燕,傅善基.冠心病中醫證型與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關系的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3):147-149.
[6] 辛效毅,符德玉,何立人.高血壓中醫辨證與心血管相關易損因子關系的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08,2(4): 234-236.
[7] 張俊,羅開良,劉增長,等.原發性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肱動脈內皮功能與內皮素1、C-反應蛋白關系的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1,1(4):318-319。
[8] 符德玉,王世紅,祖亮華,等.高血壓患者心血管易損性及其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A]//第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中青年醫師論壇論文匯編[C].2008,9(1): 233-235.
[9] 白瑞娜.高血壓中醫辨證診療方案臨床評價研究[D].中國中醫科學院,2012,5(23):211-213.
[10] 陳娟.中醫藥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研究概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6(20):266-268.
[11] 孟越華.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概況[J].職業與健康,2012,8(15):307-309.
[12] 鄧義衛,韋國麟.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及其機理研究[J].黑龍江醫藥,2012,4(15):317-319.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4
江西 330006 江西省胸科醫院(王大江 舒維) 330700 江西奉新人民醫院(許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