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大隱靜脈曲張臨床較常見,是發病率很高的一種下肢淺靜脈炎,主要以下肢靜脈出現伸長、擴張及迂曲等為臨床表現,且常同時合并急性血栓性的淺靜脈炎,如治療不及時,病情嚴重者可使血栓至深靜脈并最終引發死亡。傳統治療方式一般先進行抗炎治療,并待炎癥消失后進一步行手術方式治療,但常因炎癥長時間無法消退,而導致治療周期延長,部分患者甚至延誤最佳治療時機[1]。筆者在多年的臨床治療中,嘗試盡早行手術治療的方式,即在對患者進行抗炎治療3 d左右后,即采用小切口方式行大隱靜脈的高位結扎和剝落術進行治療,臨床效果理想。筆者對采用此種治療方式的大隱靜脈曲張合并急性血栓性的靜脈炎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1月-2012年10月東莞市高埗醫院收治的大隱靜脈曲張合并急性血栓性的靜脈炎患者87例(146 條患肢),按照臨床治療方式的差異性,將患者分為兩組。研究組52 例患者(88 條患肢)中,男20 例(34 條患肢),女32 例(54 條患肢);年齡27~73 歲,平均(52.8±7.4)歲;大隱靜脈曲張的發生時間3~28年,平均(10.8±2.3)年;血栓性淺靜脈炎發生時間3~13 d,平均(4.9±0.4)d;其中左右曲張患者7 例和9例,雙下肢均發生曲張36 例。對照組35 例患者(58 條患肢)中,男13 例(21 條患肢),女22 例(37 條患肢);年齡28~74 歲,平均(52.4±7.1)歲;大隱靜脈曲張的發生時間4~26年,平均(10.3±2.1)年;血栓性的淺靜脈炎發生時間4~13 d,平均(4.8±0.2)d;其中左右曲張患者5 例和7 例,雙下肢均發生曲張2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所有患者均經檢查顯示下肢出現靜脈團塊,且質地較堅韌,團塊及周邊部位皮膚溫度均出現升高,且出現紅腫現象;均經彩超檢查顯示大隱靜脈出現血栓與曲張,且血栓形成的時間均在15 d以內。排除血栓至股靜脈的患者;伴有其他相關性下肢動脈疾患的患者;伴隨有糖尿病的患者[2]。
1.3 治療方法
1.3.1 研究組早期采用小切口方式行大隱靜脈的高位結扎和剝落術進行治療。患者入院后即使用活血化瘀藥物以及抗生素,同時進行血管彩超檢查,對下肢血栓的位置進行確定,并使用甲紫溶液于血栓的兩端做出標記。患者入院后3 d內即行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取仰臥姿勢;于股動脈內部行3 cm左右的切口,探查到大隱靜脈后,將其切斷并行結扎處理,然后依次對旋髂、腹壁、陰部以及股部內外側的相關靜脈切斷并行結扎處理,后探查并暴露股靜脈后,將大隱靜脈進行高位結扎,并于內踝前部行橫切口,長約1 cm,探找到大隱靜脈遠端的主干后行結扎處理,之后使用剝落器將大隱靜脈結扎,并沿標記將血栓剝除,同時于團塊表明行切口剝落團塊,后將交通靜脈結扎并行止血處理;依次將手術切口縫合、術畢,術后使用抗生素防止發生感染。
1.3.2 對照組采用傳統方式治療。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行抗炎治療,并待炎癥消退后再常規方式行手術治療。
1.4 評價指標 (1)對兩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使用抗生素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手術相關情況分別統計并比較;(2)對兩組臨床治愈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統計并進行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研究組在手術時間、使用抗生素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更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使用抗菌素時間(d) 住院時間(d)研究組 52 60.7±6.3 1.6±0.4 3.9±1.6對照組 35 67.9±5.1 3.7±1.2 5.2±1.7
2.2 兩組臨床治愈情況和并發癥情況 研究組臨床治愈率94.2%,并發癥發生率5.8%,出現2 例皮下硬結患者,1 例延遲愈合患者;對照組臨床治愈率85.7%,并發癥發生率11.4%,出現2例皮下硬結患者,1 例延遲愈合患者,1 例皮下瘀斑患者。研究組治愈率相對更高,且并發癥發生率相對更低,差異有統計學(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治愈情況和并發癥情況比較[n(%)]
大隱靜脈曲張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以下肢靜脈出現伸長、擴張及迂曲等為主要表現,一旦患病后,容易造成血流緩慢,并易發生感染和相關性創傷,導致發生曲張的靜脈內膜出現炎癥反應,引發血栓性靜脈炎,一旦合并血栓性靜脈炎后,如治療不及時導致血栓出現蔓延,并至深靜脈,易導致患者發生死亡[3]。及早對靜脈曲張進行控制的同時,對合并有血栓性靜脈炎的患者進行血栓控制治療,可降低發生意外情況的幾率。
傳統臨床在治療大隱靜脈曲張合并急性血栓性的靜脈炎時,一般先行抗炎治療,并在炎癥反應基本得到控制后方行手術方式治療,但在臨床實踐應用中,筆者發現部分合并血栓靜脈炎的患者,經抗炎治療后,短時間內效果并不明顯,導致患者的治療周期延長,而如不能果斷行手術治療,存在血栓發生蔓延的可能性,增加臨床危險[4];因此,筆者嘗試早期進行短時間的基本抗炎治療后,即采用小切口方式行大隱靜脈的高位結扎和剝落術,臨床效果比較理想。
早期即行手術治療,事實上可同時改善炎癥反應,縮短治療周期,易取得更顯著的效果。在行手術中,由于將大隱靜脈及分支內部的血栓進行剝離,可將病因去除,利于炎癥反應的消失。同時,手術行小切口,并行高位結扎和剝落術,在治療大隱靜脈曲張中顯示出明顯的優勢。此種術式對患者的創傷更小,且手術時間更短,術后恢復更快,恢復效果更佳;另外,手術治愈率明顯更高,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明顯降低,是當前臨床治療大隱靜脈曲張公認的最佳方式[5]。
在采用此種術式進行大隱靜脈曲張的治療時,應注意嚴格按照手術操作步驟進行手術,術中動作要輕柔;對合并血栓性靜脈炎的患者,應注意在術前通過血管彩超確定血栓未至股靜脈,并于血栓兩端做標記,以利于術中對血栓的完全剝離。剝離血栓時,應借助剝離器的作用,一次性實現成功剝除。
本文選取的大隱靜脈曲張合并急性血栓性的靜脈炎患者(研究組),即均于早期采用小切口方式行大隱靜脈的高位結扎和剝落術進行治療,與采用傳統方式治療的患者(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手術時間、使用抗生素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相對更短;另外,研究組臨床治愈率94.2%,并發癥發生率5.8%;對照組臨床治愈率85.7%,并發癥發生率11.4%;研究組效果總體更佳(P<0.05)。
綜上所述,大隱靜脈曲張合并急性血栓性的靜脈炎患者,早期即采用小切口方式行大隱靜脈的高位結扎和剝落術進行治療,臨床療效明顯,安全性高,應積極推廣應用。
[1]范德慶,沈乃營,何盟國,等.改良大隱靜脈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66 例臨床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3):370-371.
[2]梁鼎天,韓碧園.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并剝脫術治療原發性大隱靜脈曲張[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10):28-29.
[3]楊武,田澄,范穎.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剝脫術聯合潰瘍縫扎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慢性潰瘍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8):2177.
[4]李英民.合并血栓性淺靜脈炎的單純性大隱靜脈曲張的外科治療[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0):172-173.
[5]陳波濤,呂明創.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剝脫術治療原發性大隱靜脈曲張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