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亭
小兒高熱驚厥是兒科常見的疾病,其原因主要有感染和非感染途徑,臨床表現發病進行快,可造成腦部損害,可能會發生意識障礙,對于小兒來說,有可能會影響其智力發育,若不及時處理會轉化為癲癇疾病[1]。其發病率在4%左右,復發率高,在3 歲以內的小兒較多見。該病危害大,需要我們在疾病發生時能夠迅速的采取合理的措施,因此了解疾病的發生原因以及其他臨床治療情況非常重要。現將本院治療小兒高熱驚厥的經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把本院治療高熱驚厥的患兒根據其疾病發生原因分為兩組,A組為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熱驚厥,B組為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熱驚厥。A組共有123 例患兒,男65 例(52.84%),女58 例(47.16%);年齡30 d~15 歲,平均(6.2±1.4)歲。B組共有121 例患兒,男67 例(55.37%),女54 例(44.63%);年齡45 d~14 歲,平均(7.1±1.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兒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首先要給予退熱治療,同時要做到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缺氧。迅速采取措施控制驚厥反應,比如使用安定等鎮靜劑,本次研究均采用地西泮,劑量為0.05~0.1 mg/kg,大部分患兒在3 min內停止驚厥,少部分為5 min,保證患兒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停止肌肉的不自主收縮,它是急救的前提條件[2]。給予患兒一些營養藥物,避免損傷腦細胞。在進行以上處理的同時,要積極尋求病因,以求對癥治療。
1.3 病因分類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兒患病原因分為兩類:(1)第1 類:感染性疾病造成,如高熱驚厥、中毒性腦病;(2)第2 類:非感染性疾病造成,如癲癇、電解質紊亂等。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l 5.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1 疾病發生原因與年齡的相關性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發生原因與年齡相關性比較[n(%)]
由表1可知求得A組0~6 歲與7~14 歲小兒高熱驚厥發生原因與年齡相關性的χ2值為19.4832,求得B組0~6 歲與7~14歲小兒高熱驚厥發生原因與年齡相關性的χ2=21.9981,且兩組P=0.0000(P<0.01),說明0~6 歲與7~14 歲小兒高熱驚厥發生與年齡具有顯著相關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從本研究的實驗結果可以知道,小兒高熱驚厥主要發生在6歲以下,尤其是3 歲以下的幼兒,根據醫師詢問結果并結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幾種原因:(1)6 歲以下兒童尤其是3 歲以下幼兒大腦發育不完善,大腦皮層沒有完全形成成熟的髓鞘,導致其抑制水平較低,大腦皮層形成的興奮能夠較容易的擴散,使得部分患兒最后疾病轉化為癲癇[3];(2)大腦組織在發育過程中形成許多生物化學成份,這些成份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或興奮或抑制,且隨著年齡的不同這些化學成份的數量也不同;(3)A組為感染性疾病造成的高熱驚厥,幼兒的免疫器官未發育完全,免疫功能沒有成熟,使得幼兒較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造成中樞感染,導致高熱驚厥;(4)人體的血腦屏障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大腦不受血液中病菌侵害,幼兒大血腦屏障不能完全起到隔絕毒素的作用,使得各種病菌滲入腦部,引起疾病;(5)幼兒的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不全面,在病例中也出現兒童中毒性高熱驚厥,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對于孩子的管理,以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小兒高熱驚厥不僅與年齡相關,與病因也是有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采取措施去除兒童外在癥狀的同時要積極尋找引起疾病的原因,判斷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還是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做到對癥、對因治療,標本兼治,這樣才能既幫助患兒減輕疾病癥狀同時能夠提高治療疾病的效率和成效[4-5]。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幼兒的衣食住行,保持干凈清潔衛生,減少患病機會;幫助幼兒多鍛煉身體,提高他們抵御疾病的能力,補充營養,增強免疫功能;在流行性疾病發病時期要避免外出,防止傳染,增加或減少衣服有度;了解高熱的危害,幼兒一旦發生高熱不退的情況要立刻到醫院。預防疾病比治療疾病更重要[6]。
綜上所述,小兒高熱性驚厥主要發生在0~3 歲的幼兒時期,而且其危害性極大,要注意防治。該疾病在早期要注意降溫、吸氧,以防傷害患兒腦神經,預防驚厥的發生,若發生驚厥要及時給予抗驚厥藥物,如果治療及時合理,預后較好。小兒高熱驚厥影響因素很多,值得臨床研究,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方法。
[1]吳保敏.抗驚厥藥物在兒科急救中的選擇與應用[J].中華實用兒科雜志,2010,14(11):1147-1148.
[2]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6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57.
[3]蔡方成.小兒癲癇的診斷[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9):520-523.
[4]黃龍生.小兒驚厥623 例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2004,32(9):35-36.
[5]馮玉琴.新生兒驚厥急救58 例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81-82.
[6]王全震.小兒驚厥108 例臨床相關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