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昌
貓兒叼肉狗叼魚
文/王文昌
下面是一則寓言:
熊大媽的貨車翻了,車上的東西灑落一地。小狗小貓見狀前來救急,小狗叼魚,小貓叼肉。人問其由,小狗答道:“我如果撿肉的話,我怕自己忍不住就把肉吞進肚子里去?!毙∝埖幕卮鸫蟾磐恕K械闹i底在于:因為貓兒愛魚狗愛肉。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偏愛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增長見識,可以青史留名。但是它同時也可以讓自己不能自拔,窒息靈魂,沉陷其中,最后成為愛好的俘虜,演繹一段人的生敗筆,此中滋味不可不識,亦不可不鑒。
清朝有一個叫馮士圻的進士,一生光明磊落,頗有清譽。他酷愛碑帖,幾近癡醉,在碑帖和書法上有著很深的造詣。一日,有一下屬官吏給他送去一宋代名碑帖,乃稀世珍寶,馮士圻對此仰慕已久。望著包裹里的名碑帖,他進行著激烈的思想斗爭,幾次想要打開包裹的手伸出去又縮了回來。最后,他原封沒動,物歸原主。馮士圻的理論是,一旦把包打開,見了如此珍寶定會愛不釋手,最后收下名碑帖,那自己一生的清譽將會毀于一旦。從此,世上便開始流傳馮士圻的一句名言:不見為妙。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有一個男子,自己獨處一室。一天夜里,有一個婦人夜行到此,欲要投宿。這個男子思考再三,沒有開門。婦人質問他為什么如此無情無義。他說:“你年輕,我也年輕,孤男寡女,保不準會出問題,讓世人恥笑。”婦人說:“你為什么不學一學柳下惠呢?”這個男子說:“柳下惠能管住自己,我卻不一定能管住自己。”
魯國的男子料想自己難抵誘惑,干脆來個閉門不見,雖說落下一個不近人情的惡名,但卻保住了自己的一世清名,與清朝的馮士圻如出一轍。
我們都有一個崇尚道德的美好心愿,但是,良好的愿望不能代替現實的教訓,已經發生的許許多多的例子一再告誡我們,內心的道德防線其實十分脆弱。曾經有一個貪污了數百萬元的貪官在法庭上說:“我兜里裝了幾千元錢,可是裝了一年沒動一分,沒有我需要花錢的地方,可是一見到錢我還是不由自主地來者不拒。”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一個心里感到誘惑就對誘惑進行反抗,而絕不屈從于它的人?!蹦軌蜃龅竭@一點的人當然值得稱道,但僅僅是道德的約束往往無法堵住人們欲望的洪水,因為人的一些自身弱點不是自己能夠完全克服的,理想代替不了現實。
人們走進非洲草原,想和雄獅有一個親密接觸。當地的工作人員會把我們關在一個籠子里,因為獅子很好看,但是獅子很危險。這時,需要的是人們把自己關在籠子里,既看到了獅子,又保護了自己的安全,其實與貓兒叼肉狗叼魚是一個道理。
但是,獅子張開血盆大口,人人看了都會心生畏懼,會悻悻地把自己關進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誘惑卻是溫柔的展現,讓你在不自覺中走向深淵,這就需要智慧了。回到前面的寓言,那就是貓兒叼肉狗叼魚。
圖:付業興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