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涵涵
誰來消毒待產包
文/斯涵涵
《新京報》記者調查北京十家設有產科的醫院,其中九家醫院均明確表示,產婦必須購買由醫院提供的待產包,拒絕產婦自帶新生兒衣物進產房。“為保證產房的無菌環境”是多家醫院強推待產包的原因。
北京市多家醫院出售待產包,所含用品、價格差異較大。其中大部分均為醫院強制出售給產婦。盡管人們已為即將出生的小寶貝精心準備、自行消毒了各種用品,卻仍然被拒絕入內,哪怕生二胎的產婦拿上次包里沒穿過的小衣服都不行,只要住院就得重新買一套,待產包變成強制銷售。
而且,強制出售的待產包不給醫療發票,多從醫院的小賣部、藥房或者三產公司走賬,更令待產包疑竇重重。
多家醫院強制出售待產包,原因無非有二:一者與待產孕婦相比,醫院占據壟斷地位,產婦及家屬哪怕再不情愿,為產婦身體和寶寶健康著想,也不得不就范;二者醫院待產包價格比批發價高出47%,本身價格偏高,包里很多用不著的物品也讓產婦覺得“白花錢”,甚至很多產婦一直沒有見到過待產包的完整“模樣”,只是付錢了事。歸根結底,待產包成為醫院巧取豪奪的“利潤包”。
退一步說,新生兒免疫力低,防止交叉感染,使用醫院提供經過消毒的無菌待產包,尚情有可原。然而,經過記者實地探訪,一些待產包生產廠家的醫療器械許可證過期、注冊地址神秘、環境粗放污濁,這種無菌待產包的質量讓人無法不產生擔憂,花了錢買不到衛生保障,消費者豈不成了冤大頭?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有權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強制出售待產包,且行銷多年,成為多家醫院公開的潛規則,這緣于監管“難產”。
衛生部門稱無明確規定禁止自帶待產包,藥監部門不清楚待產包屬性,工商部門、物價部門目前尚未處理……多方推諉,待產包監管成為“空白地帶”。醫院待產包,誰來“消毒”?
當物欲與壟斷媾和,加之監管乏力,必將導致職業道德大幅滑坡,當醫院熱衷推銷滿是私利“細菌”的無菌待產包,醫療環境和社會誠信也就岌岌可危了。
當下,醫患關系緊張、沖突加劇,強制出售待產包無疑會使薄如蟬翼的醫患關系降至冰點。我們強調要用保安和盔甲來捍衛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但以根本上只有醫德醫術才是白衣天使的堅強翅膀。堅守醫護人員的道德底線,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加大醫療行業監管,不妨就從待產包開始,“消毒去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