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同舟
信任相伴 塑造平安新家園
文/張同舟
“當我們睜開眼,看著美麗的一切,燦爛陽光溫暖我們熱愛的家園。和最愛的人相依相伴,度過每一個精彩瞬間。一路歡笑,一路擁抱,體會信任的美好……”新家園塑造行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點滴溫馨塑成了更加美好的“平安普陀”。居民自助互幫自治是上海市普陀區政府近年來探索創新型社會治理的一種新形式。“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和諧、互助、友愛的美好生活理念在新家園的塑造中不斷傳遞。
長征鎮上的真光路,是普陀區中環商貿中心區域的主干道路,周邊商戶眾多,交通便捷,商業氛圍濃厚。跨門營業、流動設攤、無序停車、偷盜扒竊等安全隱患成為長期以來困擾著真光路居民日常生活的憂心事。
面對商戶、流動人口與居民之間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如何解決?區政法委書記邰荀說:不同社會群體有不同的利益取向,當下的社會管理已不僅僅是管控,要讓居民體會到街道不僅僅是政府的管轄范圍,更是屬于大家的。
在這樣的理念推動下,2013年,屬于大家的真光路“一條街”作為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在長征鎮開始了試點。在“一條街”綜合管理領導小組及工作辦公室的帶領下,商業街商戶共同探索成立了“自主管理小組”,實行聯絡員制度。每一天,自主管理小組都會安排若干名工作人員佩戴醒目的紅袖章進行街面巡查監督,重點檢查“門前三包”的落實情況、車輛停放、商戶違章占道經營的勸阻、安全防范提醒告知和其他不文明行為的善意規勸等志愿服務工作。
經過綜合管理領導小組與商戶自主管理小組的共同努力,“一條街”建設工作變得有序而規范了。由商家代表、市民監督員及人大代表組成的考核小組不定期對優秀自主管理小組商戶予以適當的獎勵,將這些優秀商戶作為“平安單位”的申報典型。
“一條街”建設實施近一年來,居民們切切實實看見了真光路翻天覆地的變化,商戶們也嘗到了自管自治的甜頭。
當前,社會結構正發生深刻的變化,利益格局也隨之調整,思想觀念呈現多元化特征。長征鎮這個由政府引導、居民商戶參與自治的“一條街”建設模式,破解綜合管理難題,是提升城市綜合管理工作水平的有益嘗試。變被動為主動,由單一治標轉長效治本,使“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逐漸形成。
位于普陀內環的中遠兩灣城是區內的著名大樓盤,沿蘇州河而立,綠化占地面積大,生活配套齊全,綠茵茵的小區里常常充滿濃濃的人情味兒,是上海宜居典范之一。然而,在這片景色怡人的區域內,卻出現了許多大型居住小區共有的不和諧現象——“群租”。
助動車的警報聲、深夜聚會的喧嘩聲、乒乒乓乓的音樂聲聲聲入耳,使得小區原住民不勝其擾;某些樓道內甚至出現了一夜之間生活垃圾遍地卻無人清理的現象,難聞的氣味終日彌漫在樓道間,大量的蚊蠅肆虐;“二房東”現象層出不窮,房客更替頻繁,住所擁擠,小區租戶管理難上加難;樓內盜竊事件多發,居民們惶惶不安……整潔安寧的小區環境怎堪如此雜亂無章的侵擾?于是,業主的憤怒和不滿水漲船高,與“二房東”和群租房客們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沖突在所難免,矛盾一度達到緊張態勢。
業主要求和諧安穩,群租客們希望居有定所,“二房東”只想牟取暴利,他們之間的矛盾如何化解?由于人們對租房需求的上漲和政府對房源需求的無法滿足,“群租房”問題一直無法根除。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小區物業對整體環境的清潔也無法全面掌控。
安居方能樂業。結合普陀的實際情況,針對中遠兩灣城小區“群租房”問題集中、社會影響大,區綜治辦、區公安分局、區房管局和街道等工作人員都認識到,清潔的樓道環境和安穩的生活狀態是所有居民的根本需求,定規則、維秩序,才能讓居民們安心。
怎樣才能讓小區整體環境令居民滿意,又能夠使各部門的力量發揮在刀刃上呢?就如那句廣告語:我的地盤聽我的。整治群租房還得聽群眾的!各部門組成工作領導小組,深入每個樓棟聽取群眾意見,哪個樓棟“群租”現象集中,哪里存在治安消防隱患,哪些群租房客們對居民生活影響嚴重……在對居民的訪問期間,工作領導小組將居民的疑惑、投訴和建議一一規整成檔,在對業主進行安撫的基礎上,聯合各職能部門開展多次討論會議,力將群眾心里最清楚、最關切的現象作為工作的重心。
聽取意見后,如何做好是關鍵。在中遠兩灣城四期的九個門棟,總計有19臺電梯安裝了梯控。這些設備的籌備資金一部分來自物業,更多的是業主的自發籌集。梯控設備安裝后,部分業主還在領導小組的引導下組成志愿者隊伍,配合物業保安加強大堂的值守,物業配合執法部門對“群租”戶的梯控卡進行監管,阻止群租客們的大量無序涌入,從而向“二房東”施加壓力,對“群租”現象進行整改,進而引導群租客們轉向合法“公租”。一系列的措施已取得顯著成效,有網民在微博中由衷感嘆:“現在中遠兩灣城不僅群租現象沒有了,連合租的都很少見。美好家園又回來了。”
各部門也從曾經的忙于處理各項具體的居民投訴、信訪,轉向了對業主和物業的組織、引導,工作壓力減輕了,成效卻大大增加。有領導感慨地說:“在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對待綜治工作也得轉變老思想老套路。讓群眾自己做主,與居住環境建立更深刻的家園式感情,許多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在地球村的概念全球泛濫的現在,人們卻越來越將自己的生活空間封閉起來,不愿走出家門,甚至和鄰里上下都沒有說上過一句話。這樣的小區環境再美好,空氣再清新,設施再齊全,恐怕也難以成為居民們心目中的美好家園。
“鳥語花香的小區,寧靜愜意的小路,整潔清新的樓道,親如一家的近鄰,回家的感覺真好!”看見這樣的句子,你是不是也希望擁有這樣的家園和鄰里?普陀區的“新家園”塑造行動正在為建設“家庭自助、鄰里互幫、社區共建、增添福祉”的幸福家園不斷努力。
曹楊新村楓嶺園居民小區結構復雜,不僅有“城中村”小俞家弄,還有上世紀50年代煤衛合用的曹楊七村,以及近三年建造的商品房星港景苑。小區外來流動人口、老年人和下崗失業人員多,各種居民糾紛不斷,是當地社區管理的典型難題。看著小區的臟亂差環境與冷漠氛圍,街道工作人員傷透了腦筋。如何減少居民糾紛?鄰里關系難道無法協調嗎?小區不應成為所有居民共同擁有的溫馨家園嗎?
曹楊街道楓林園居委會通過對小區居民的走訪和多年來社會管理工作的經驗總結,開展了“家庭化管理”的試點工作,“家委會”應運而生:試點的樓組里,一個門牌號就是一個“家庭單位”,每個“大家庭”里都有一位“家長”、一位負責治安安全的“家園衛士”、一位調解矛盾糾紛的“老娘舅”和一位具備一定衛生知識的衛生員。而值日員是每層樓的“臨時家長”,由每戶居民每天輪流照管樓道里的公共衛生。居委會還為每個“大家庭”配備了一位居委干部,協助樓組自我管理。通過開“門”、成“家”、議“事”,建立起飽含情感關愛的鄰里信任,重新溫暖越來越冷漠的鄰里關系。
“家委會”的成立說來簡單,面對長期冷漠環境中習以為常的人們,打開鄰里之間“三道門”的重任就落到在職黨員肩上了。楓林園小區的在職黨員們堅信,用真誠關懷他人,定能敲開居民封閉的家門。楓林園黨總支在每一個試點樓組家庭中進行“民情排摸”,制定《家庭化管理民情手冊》,摸清每一戶居民的姓名、居住人數、聯系電話、生日、特殊才藝等。每當有居民生日,就送上一枝花和一句祝福;每當有孩子出生,就送上一包尿布和一聲恭喜;每當有居民遇到困難,就及時上前搭把手……點點滴滴的情誼,敲開了一戶戶居民的家門,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遠親不如近鄰”,敲開了家門,更要鼓勵人們走出家門,融入樓組的大家庭中。83號樓組內居住著一位50年代的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封阿姨,借三八婦女節之際,大家庭的姐妹們拿著自己編織的尼龍花、圍巾、帽子等,準備了精心烹制的菜肴來到封阿姨家中,與她一起唱起當年的老歌。溫馨的場面感動了每一個人,也濕潤了封阿姨的眼睛。在許許多多這類感人事件的感染下,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樓組大家庭中,一個個分散的個體通過家庭化管理模式相遇、相識、相知,居民們的閑暇時光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家門易出,心門難敞。社區黨總支要求每一個試點樓組都排查出一個重點難題,通過大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找出問題所在,盡力不讓矛盾出樓組。黨員干部的責任不僅僅是使每家每戶打開和走出家門,更應為困難居民解決難題,讓居民們切身體會到家庭化管理給自己帶來的幫助,從而化被動參與為主動自治。
一對腿腳不大利索的老年夫婦,一周只下樓一次買一些日用品和食物。在他們的樓下住著一對小夫妻,平時工作十分忙碌,上小學的孩子放學后無人看護,只能任其一人在家。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樓組“家長”立即出面將兩戶人家約到一起商量,最終達成了約定,平時小夫妻下班回家的路上為老夫婦采購所需物品,上小學的孩子放學后可以托付在老夫婦家中,寫寫作業等待父母回家。兩戶人家的難題就這樣在“大家庭”里輕松化解。
物業可以清潔樓道,居委可以噓寒問暖,政府可以托底幫助,社會可以提供服務。然而,更多的安全和便捷要靠自己創造;一些麻煩和矛盾需要彼此協商。讓你我都付出一份愛的關懷,社區就能成為大家的溫馨家園。
普陀區新家園塑造行動最大化地發揮了居民自治的力量,用最高效的方式解決了民生問題,讓人們有信心相信,彼此信任的美好新家園不再是夢想,它已一步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