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海外教育
羅大佑的歌詞里,童年是池塘、榕樹、知了、蝴蝶……可如今,中國的孩子們卻奔波于各種補習班與興趣班之間,連假期也不能享受一個放縱悠閑、“看著天空發呆”的夏天。有條件的父母們,紛紛把年齡越來越小的孩子送出國門,接受海外的“快樂教育”。那么,備受國人推崇的海外教育究竟是如何做到寓教于樂的?國外的孩子在假期又有哪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呢?
美國社會教育資源豐富,各類博物館、科學館、藝術館、紀念館、圖書館、海洋館、公園、植物園等專供公眾參觀、活動的場所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全美各地僅博物館就有6000多家,平均每個州有約120家。若加上其他各類教育場館,真可謂在全美各地星羅棋布,應有盡有。為使活動或展覽吸引人,特別是吸引中小學生,博物館均會在展示的形式、手段和技巧上動腦筋,通常做法是:配合不同內容,使用漫畫、雕塑、電視短片、游戲等多種方式來活躍展覽,力求形象直觀、簡單易懂、生動活潑、風趣幽默,有的參觀活動項目還通過增強實踐性、參與性和互動性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美國,博物館不僅是收藏和展示藏品的地方,更是科學研究和接受教育的場所,展館會以濃縮的方式把文明進程展示給學生。一般的博物館都備有大量可供制作藝術作品的材料,為家長或老師帶學生來此創作提供方便。美國的教師們也常把科學課、歷史課和藝術課搬到科普展館或藝術館,讓學生們邊看展品邊學習,寓教于樂。此外,博物館還盡可能為教師備課、上課提供便利。如果教師需要,只需辦理非常簡單的手續,就可將某些藏品借回學校研究或在課堂上展示。
芬蘭教育得以成功的秘訣在于全社會對教育的共識,即要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優質公平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孩子全面、豐富、個性化地發展。芬蘭的中小學大多為公立學校,地方政府免費提供教材、鉛筆、午餐等。芬蘭的教師也投入了大量時間開發自己的課程,全面評估學生的成長。他們相信學習并不僅僅是在教室的正式課堂中,孩子在課外,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甚至可以學到更多。因此,芬蘭的小學生一般只上半天課,下午半天參加課外活動及各種學習或娛樂俱樂部。據調查,大約三分之二的10至14歲學生至少參加了一個青年運動協會。此外,芬蘭學生家庭作業的壓力并不大,大部分中小學生都能在校內完成作業,帶回家的家庭作業,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就能完成。在芬蘭,即便是高中生也很少參加課外補習。芬蘭教育者認為,重復的、智力上沒有挑戰的作業并不能帶來學業進步。
芬蘭強調的“無競爭”教育,使得所有學校都不會給學生按成績排名。芬蘭的教育者也很注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老師們從來不會因成績好壞區別對待學生,只會給予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特別幫助。比如上數學課,當發現有幾名學生感到吃力時,就會分配該班的兩名老師,一位正常教學,另一位專門陪伴學習吃力的學生分析與解題。
一位名叫安娜·瑪麗亞的學生家長說:“我的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想象一下一位七歲的孩子,如果看到自己的成績排在后邊,心靈會受到多大傷害?如果他排名很靠前,孩子又會變得多么容易驕傲?從小就出現心靈扭曲,以后怎么可能會有健康的身心去完成良好的教育?如果兒童沒有健康的心理、積極的心態,再優異的成績都沒有意義。”
赫爾辛基市青少年事務中心建造了青少年活動公園。在這個公園,女生可以參加手工課程,學做手鏈與玩偶、指甲彩繪、印染畫。男生可以學滑板、騎自行車和扔飛盤。所需工具和器材都免費提供。孩子們如果把自行車或滑板弄壞了,則必須在輔導員的指導下自己動手修理。工作人員卡利奧拉赫蒂表示: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在暑假期間不會感到孤單,仍能體會到集體的氛圍。
環保意識的深入人心使得南非的山川河流幾乎未受人類文明的沖擊,因此南非擁有神奇瑰麗、充滿著原始野性之美的自然風光。這對南非的中學生充滿了極大的誘惑力,假期外出野營成了許多中學生的首選。龍山和克魯格國家公園是約翰內斯堡學生假期野營經常光顧的地方。野營時,學生們往往幾個人一伙,或者和家人一道,走一路看一路,與野生動植物為伴,沉浸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
最具美國特色的學生課余活動就是去社區做義工。社區一周的活動項目非常豐富,包括參觀銀行和警察局、學做面包、到醫院照料病人、去湖邊清理垃圾等。做義工是美國社會的良好傳統風氣,像醫院、圖書館、童子軍、紅十字會以及許多公司都積極組織和提供各種義工機會。在美國的學生中也有許多義工組織,活動很受孩子歡迎。在活動中,孩子們既接觸到了社會、奉獻了愛心,同時又交到了許多朋友。據統計,美國12歲以上的青少年有超過60%的人參加過各種義務服務活動,如在當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為無家可歸的人做飯等。
德國有120所兒童大學,在兒童大學注冊的小學生達到百萬人以上。到大學聽講座,與知名學者討論科學問題,在兒童中頗為流行。兒童大學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要把大學教授和孩子拉到一起,為孩子們無窮無盡的問題尋找一個解答者。兒童大學面向8歲到12歲的孩子,授課教師都是圖賓根大學各系的知名教授。從開學之日起,每周上一次課。教授用淺顯的語言向“小大學生”講解天文、地理、哲學等各科知識。聽完所有講座,孩子們還會獲得一份蓋有圖賓根大學印章的結業證書。
泰國政府始終把公民道德教育置于國家發展的重要位置。從20世紀60年代起,泰國政府就將道德教育納入了中小學教學,并頒布了全國道德教育教學大綱。在小學和中學的畢業考試中,道德課也是必考科目之一。
泰國的道德教育尤其提倡與人為善,從幼兒園起就注重培養如何與人友好相處的觀念和方法,尤其是大力倡導各宗教、各民族友好相處、共同生活、大家同興的意識。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得到了泰國全社會的積極支持與主動配合。在泰國,電視臺、電臺、報紙和網站都會制作不少針對青少年學生的品德教育節目,各社會團體還有意識地成立了專門面向中小學生的組織機構,輔助學校開展道德教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泰國的學校還設有“感恩”或“祈禱”儀式。每天的課程結束后,學校都會舉行“感恩”儀式。老師告訴學生,要利用課后這簡短、靜默的幾分鐘,感謝家人對自己的愛,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此舉將道德品質的抽象概念化為關愛世界的種子,悄然播進孩子們的心中。這些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意識,使得絕大多數泰國人的性情發自內心地溫和,待人有禮且注重公共道德,很少有人會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吵架罵街的更是鮮見。如今,泰國的物質生活水平盡管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泰國學生依舊比較節儉,學生食堂里幾乎看不到浪費糧食的現象。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當今世界,泰國獨具特色的德育,使其國民對本國傳統文化的尊崇和自豪從未有過改變。
掃描二維碼,關注更多內容!
編輯:《檢察風云》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