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實
向孩子學習
☉李 實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孩子所具有的重情、純真、好奇等與生俱來的天性和美好品質,卻是一些成年人所不具備的,或者是在歲月長河的沖刷下,逐漸被包裹、遺失甚至丟棄了。作為成年人,當我們在碌碌無為中悵然若失、在激烈競爭中心力交瘁、在追求浮華中“壓力山大”時,是否應該卸下肩上的包袱,拂去心中的陰霾,回過頭認真地向孩子學習,重拾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從而健全我們的人格,做回真正的自己呢?
明代思想家李贄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孩子純真和善良的天性,是一切美好品質的源頭。孩子對親人總是戀戀不舍,即便是短暫分離,他們也會傷心難過,這種來自本原的親情感是愛的萌芽,是日后懂得感恩、珍愛生命、學會忠誠的心理體驗。孩子往往更接近真理,只要認準了動物,就絕不會指鹿為馬,只要辨識了顏色,就絕不會顛倒黑白。童言無忌,他們能一眼看穿“皇帝的新衣”,那份質樸折射出誠實、守信的本質和可貴。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樂于、勇于也易于接受新事物,他們總是興致勃勃地注視著一切,并無畏無忌地一探究竟,孩子的認真和執著讓我們分外感動。羅曼·羅蘭曾感嘆:“誰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陰影中的世界。”在孩子的眼里,天空寧靜,陽光充盈,花香四溢,生活永遠是那么清新和安詳。
誠然,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孩子的天性、思維去面對歲月流逝和時過境遷,那樣會顯得幼稚和魯莽。相對孩子而言,我們生活的環境更多元、更現實,更需要一種理性面對生活尤其是苦難的勇氣和智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成熟。真正的成熟應該是具有生長能力的,向孩子學習,就是為了更好地成長,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和理性智慧的人。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智慧把我們帶回到童年”。作家周國平說得絕好:“童年是靈魂生長的源頭”,“靈魂無非就是一顆成熟了的童心”。在他們看來,童心和成熟并不沖突,一個人在精神上足夠理性,同時心靈依然單純,對生活始終充滿熱情完全是有必要的。孩子身上至純至真的天性、自然灑脫的態度和追根溯源的執著,體現了真善美的精髓,是健全人格的燈塔,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人性之基,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之源。
向孩子學習,本質在于堅守,因為孩子的天性,源自天然,無需雕琢,我們需要堅守真實和善良,堅守道德的底線和人格的尊嚴;向孩子學習,核心在于成長,成長是真善美的升華,是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下自我的救贖、人格的錘煉、靈魂的涅 般木;向孩子學習,關鍵在于感悟,感悟人性之光,感悟大愛之美,感悟追求探索之激情,并在感悟中獲得前行和成長的力量。
作家周國平說:“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一顆童心。成功了,卻不虛榮,依然一顆平常心。兼有此二心者,我稱之為慧心。”如果每個人都擁有慧心,懂得感恩,善待他人,始終保持求知、求新、求真的本色,那么這個世界也將更加和諧、純凈和充滿活力。
(作者單位:海軍政治部干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