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蔣志洲
讓中醫走向世界
文/本刊記者 蔣志洲
施毅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上海市中醫藥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科技信息中心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名醫特診部特約專家,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標準化及健康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 TC 215、TC 249)專家,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常務理事,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批全國百名師資人才。
施毅教授承擔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藥物安全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中醫藥國際標準項目,以及多項國家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上海市教委及上海市重點學科的科研項目,并出版多部學術專著。
榮獲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和中國專利局科技成果金獎各一項,榮獲全國“星火杯”發明創造獎二項,榮獲中華醫學會科技獎一項,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部基礎性重大研究項目特殊貢獻獎。


在ISO TC249第四次工作會議期間與南非的小學生在一起(南非德班)
儒雅、干練,是施教授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他是著名的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和知識產權領域的專家。
“中醫藥作為傳統醫學的重要分支,已被世界各國逐步認識,特別是針灸,已經成功地走出國門。但是,作為一門特殊的中國傳統醫學,中醫醫學理論及其治療手段很難為西方理解,造成了中醫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受阻。因此,建立中醫藥標準體系,不僅對國內中醫界有促進和發展作用,對中醫藥走向世界也有著積極的意義。”作為一名中醫學者,施教授在推動國內中醫藥標準走向國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專業的標準需要專業的人才,我們在醫學專業方面沒有問題,但標準方面的知識幾乎是空白。”回想起當初剛剛接觸中醫藥標準時,施教授不禁有些唏噓。
在我國,中醫藥標準化起步較晚,人才缺乏是制約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的瓶頸問題。與其他領域的人才短缺情況不同,中醫藥標準化人才的短缺,無論從數量還是專業結構和綜合素質上看,都表現出整體性和普遍性的缺乏。懂中醫藥技術的不懂標準,懂標準的不懂中醫藥技術,兩者兼備者甚少。
2008年,在接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中醫疾病分類代碼等基礎標準示范研究——中醫臨床術語分類與代碼研究任務后,施教授發現,自己和團隊對標準知之甚少,甚至連標準編寫的基本格式都不清楚。當時,施教授和團隊開會問的第一個問題是:“誰能把標準的定義講講清楚?”就是這樣一個現在看來非常簡單的問題,卻難住了在座的所有中醫藥專家。
不會怎么辦?學!
施教授和他的專家團隊在以后的半年時間里,先是通過自學,掌握了大量的標準化基礎知識。隨后,向專業標準化機構尋求幫助,邀請上海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的標準化專家來上課,幫助自己進一步掌握標準化知識,并與中醫藥結合起來。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施教授和他的團隊從零開始,在不斷的學習中摸索,最終成功編寫《中醫臨床術語分類標準與代碼》國家標準,這是我國近年來中醫藥國家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時候,為了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我國開始積極開展國際協調與溝通,主動與日、韓、德、美、加、澳等主要國家加強合作。施毅教授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了新的問題。
“得標準者得天下”。標準化建設是各國科學技術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在中醫藥領域同樣如此。
施教授在參與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工作中發現,關于中醫藥國際標準的爭奪,主要是中、日、韓三國之爭,其他國家雖然也有參與,但大多不深入,處于觀望狀態。當時,在WHO發展傳統醫藥決議的引導下,日本、韓國等國家紛紛開展了傳統醫藥標準的研究制定,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爭取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權,期望在未來的競爭中占得先機。
“他們在國際標準方面的工作,要比我們早了三四年!”施教授說道。作為中醫藥的發源地,我國在中醫藥的應用、研究等方面無疑走在世界前列,但當時中醫藥標準的制定與應用卻是我們的軟肋。缺乏統一的標準,因而難以得到世界的公認。標準的缺失令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十分被動。
為什么要爭奪國際標準的話語權?施教授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沒有國際標準的時候,對一項產品的保護主要是專利,而專利沒有技術的好與壞,只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而各個國家的中醫藥產品都有自己的專利。任何國家在擁有國際標準話語權之后,其編寫的標準一定是符合自己國家專利產品的,這對其他國家產品的打擊將是致命的。比如針灸用的針,所有國家都能生產,一旦符合某個國家利益的國際標準出來之后,其專利必然早已被這個國家擁有,其他國家的企業就算技術上可以達到標準要求,也無法生產和銷售這樣的產品,因為人家有專利保護。
在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施教授覺得應該為中醫藥做些事情,在中醫藥國際標準的爭奪上盡自己的最大努力。

ISO TC249第五次會議上與老朋友美國專家泰德相聚(日本京都)

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信息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年會暨中醫藥信息論壇期間,與羅馬大學等研究機構簽訂項目合作協議
“當時,國家標準委給我們的幫助,主要是幫我們與國際標準化組織聯系,給予我們最新的國際標準信息。但是,因為沒有相關的標準立項經費,我們只能拿自己的其他相關項目研究經費支撐。”
ISO會議的規格很高,總是會選擇國外高檔的五星級酒店,相關費用很高。“ISO會議有一點很好,就是它的邀請函上會明確標注會議住宿、酒宴等的明確費用,如果你不想參加酒宴、住指定賓館,只要在對應的表格里打叉就可以,吃飯住宿全部自己解決。”
由于研究經費緊張,施教授不想把有限的經費浪費在住宿和吃飯上面。每次出國開會之前,他都會上網去查距離會場最近的連鎖酒店和中餐館,爭取把費用降到最低。“每次會議要開很長時間,中午只有半小時吃飯,我們吃飯的時候都要用跑,否則時間來不及。實在沒有的話,就快餐!”
在整個ISO的會場,三個中國人算是蠻引人注目的,因為他們從來不參加宴會、不住大會指定的酒店,但他們的專業知識卻令人敬佩。在與其他國家同行的溝通中,他們通過講述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的規范及體系構建,爭取到很多投票,為我國中醫藥爭奪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中醫藥的療效毋庸置疑,如果能夠利用標準化作為指導,不論中醫、西醫都可依照標準進行,并可較快地將中醫藥推廣出去,服務更多的人群。”
我們可以通過標準化活動,在中醫的病名、診斷、治療、及中藥的種植、加工等方面集思廣益,形成一套優秀的方案。各個學科在進行這項活動時應對各地信息進行挖掘、整理和匯總,這對學科內涵的衍生有著積極意義,同時也有利于標準內容的修訂和完善。
現在,日本、韓國等中醫藥應用較廣泛的國家都在積極制定標準并試圖申請成為國際標準。作為中醫藥發源地,我們如果不積極參與并爭取相關項目成為國際標準,那么在以后的國際活動中就要依據他國制訂的標準來進行,那就太被動了。
“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ISO成立中醫藥技術委員會,秘書處雖放在中國,但我們目前仍屬于‘參與者’,而不是‘主導者’,我們要努力的路還很長。中國是中醫的發源地,將中醫藥發揚光大、走向世界,是我們中醫人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