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立昕
【質量沙龍第11期】
高效監管從抓“主要矛盾”開始
文/汪立昕
國內接連不斷的產品安全事件、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以及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對產品安全性這類消費者自身難以辨別、不易選擇、危險隱蔽和影響面大的產品質量問題,由于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調節有可能會出現失靈,造成產品傷害事件的發生。
克服上述問題,政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政府行政部門把產品安全問題作為重點加強監管,并在制度上給予保證;而產品質量的適用性和符合性中,有關產品功能要求主要應通過市場競爭由企業不斷改進裝備、工藝和管理,適應市場需要則由消費者的選擇來提高,即企業在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中去努力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核心提示
政府監管部門對這類產品質量問題的管理職責,主要應是制定市場交易規則并監督實施,給消費者提供實用的信息和獲取信息的渠道,即通過向社會發布能夠指導消費的信息,并使消費者能夠方便地獲得這些信息,自主進行選擇。
當然,必須正視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在很多行業和地區突出,且反映在產品質量上,即一些相對落后地區,小企業小作坊的生產方式還很普遍,這類企業的裝備、工藝、技術、管理落后,產品有銷路但質量不穩定。與其伴生的這類企業中,有少數生產者為了超額利潤無視國家法律,喪失倫理道德,喪心病狂地生產有毒有害產品。對后者這些害群之馬,必須堅決繩之于法、清除出市場;對前者則應當交給市場去自由競爭,或者改進發展,或者敗落滅亡。
政府產品質量監管的本質應當是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行政資源,去解決市場中出現的諸多產品質量問題中的重點問題——單純依靠市場競爭較難解決產品安全問題或解決效率低下。
無論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和現實做法,還是市場經濟對質量監管的客觀要求,以及有效利用行政資源的客觀需要,都必須轉變思想,把握好產品安全是質量監管首要任務的工作方向。
產品安全性問題往往涉及大眾安全和利益,向公眾提供產品安全保障理所當然是政府的職責,對企業由于設計、制造等原因,使得產品存在缺陷進而影響公共安全的,應成為政府質量監管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把產品安全作為政府質量監管的重點,需要通過推動立法賦予企業產品安全義務,建立有效的產品安全監管機制,采用科學方法監督企業嚴格履行法律義務。從合理利用有限的行政經費、執法人員和裝備角度考慮,應當把產品質量中的安全問題作為行政監管的“主要矛盾”,在人員、裝備和資金上重點保證。
據歐美有關部門統計,在歐洲,與產品安全有關的死亡人數每年在1.5萬~3萬人左右,受傷人數為400萬~500萬人;在美國,每年的傷亡人數約為1.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7 000億美元。在美、英、日等國的調查表明,醫院急診室接診的病例中有約10%是由于產品缺陷造成的。
由于我國尚未建立有效的產品傷害監測系統和產品安全問題的信息收集分析渠道,因此沒有科學評估全國產品傷害情況的可靠統計數據。僅以公開報道的歐盟非食品類快速預警系統對中國出口歐盟產品發出的警告和被召回的產品進行統計和分析,在平均每周2~3次的警告中,大部分是我國國內還未實施召回的家用電器產品和兒童用品,而在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和加拿大衛生部發布的公告中,每周都可以看到被召回的上述中國制造的產品。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共發布不安全產品召回通報290起,其中198起產品召回的產地在中國(含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約2 947萬件,占其全球召回總量的68.28%,較2012年同期召回總量基本持平。其中,124起含事故報告,57起出現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

盡管如此,上述消息特別是在人員的傷害數據和管理的差距上,卻長期沒有引起有關部門決策層的注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科學思想。在目前的經濟環境和條件下,國家對產品質量監管的主要方面和工作重點是什么?要使工作局面有較大地改變,就要找出現行監管制度中的突出問題和存在的漏洞,明確工作重點,通過完善有關法律、法規,進行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進而整合、發揮行政和技術資源,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
(作者: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質量管理司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