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13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選登(上)

2014-06-01 09:22:23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糖尿病天地(臨床) 2014年7期
關鍵詞:患病率胰島素血糖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專家共識

2013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選登(上)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編者按】好菜不怕晚,經過幾個月的等待,最終版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終于出爐,下面我們節選了其中相較于2010年版進行了較多更新的章節與大家共同學習。

中國2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流行病學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

近30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1980年全國14省市30萬人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糖尿病的患病率為0.67%。1994至1995年進行了全國19省市21萬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25~64歲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為2.5%(人口標化率為2.2%),糖耐量異常為3.2%(人口標化率為2.1%)。

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況更為嚴重。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的同時進行了糖尿病的流行情況調查。該調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ol/L作為篩選指標,高于此水平者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18歲以上的城市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為4.5%,農村為1.8%。城市中,年齡在18~44歲、45~59歲及60歲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2.96%、4.41%和13.13%,而農村相應年齡段的患病率則分別為1.95%、0.98%和7.78%。2007至2008年,在CDS的組織下,全國14個省市進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調查。通過加權分析,考慮性別、年齡、城鄉分布和地區差異的因素后,估計我國20歲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為9.7%,中國成人糖尿病總數達9,240萬,其中農村約4,310萬,城市約4,930萬。2010年中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和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調查了中國18歲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況,應用WHO 1999年的診斷標準顯示糖尿病患病率為9.7%,再次證實我國可能已成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若同時以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則其患病率為11.6%。

需要指出的是,這幾次調查的方法和診斷標準并不一致,如1997年后糖尿病診斷的空腹血糖切點從≥7.8mmol/L改為≥7.0mmol/L。因此,如果采用最近的診斷標準,表1中前3次的調查結果患病率是被低估的。在調查方法上,前4次調查都是通過篩選高危人群后再進行OGTT的,如1980年采用尿糖陽性加餐后2h血糖進行100g葡萄糖的OGTT試驗。1986和1994年的調查則是用2hPG篩選高危人群,包括部分餐后2h血糖相對正常者(餐后2h血糖≥6.7mmol/L),2002年則是用空腹血糖進行篩選的。篩選方法不同可能導致患病率估計的偏差,如尿糖敏感性低、用空腹血糖篩選可能遺漏空腹血糖正常的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人群;而用餐后2h血糖篩選高危人群的方法,可能遺漏空腹血糖受損(IFG)的患者。而2007至2008年完成的全國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則是采用自然人群OGTT試驗來調查糖尿病的患病率,可能更準確地反映了我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流行情況(表1)。HbA1c本身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方法增加診斷的特異性,但降低敏感性。是否應該聯合其與OGTT作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方法(此方法診斷中國人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達50%),需要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

目前,我們還缺乏有代表性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和發病率的研究。根據推算,我國糖尿病總體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應小于5%。上述幾次調查結果是糖尿病的總體情況,其中包括了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的流行病學

我國,曾經進行過幾次城市妊娠糖尿病的調查。一般先經過口服50g OGTT進行初次篩查,然后進行75g OGTT。天津城區通過對近1萬名妊娠女性進行篩查,顯示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為2.31%(WHO診斷標準)。而2008年對中國18個城市16,286名妊娠女性的篩查結果表明,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為4.3%(美國糖尿病協會診斷標準)。高齡妊娠、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反復陰道真菌感染、自然流產、南方住民等與妊娠糖尿病也有關。但這些研究僅限于城市地區,只能代表城市的情況。

糖尿病并發癥的流行病學

糖尿病的并發癥分為微血管并發癥和大血管并發癥,其發生與很多因素相關,包括遺傳、年齡、性別、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病程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等。要了解糖尿病并發癥的流行情況非常困難,需要在糖尿病患者中進行調查,并發癥的定義也需明確。迄今,我國還缺乏設計很好的糖尿病并發癥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

CDS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調查組報告,在三甲醫院中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癥患病率分別為:高血壓34.2%、腦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所需的醫療支出,占糖尿病醫療費用的最主要部分。

“中國心臟調查”研究發現,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伴發疾?。海?)中國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謝異?;疾÷剩òㄌ悄虿∏捌诤吞悄虿。┘s為80%,高于西方人;(2)中國冠心病患者負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更高;(3)冠心病患者單純檢測空腹血糖會漏診75%的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

下肢動脈病變是外周動脈疾病(PAD)的一個組成成分,表現為下肢動脈的狹窄、閉塞。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動脈及脛前動脈等中小動脈。其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炎和栓塞等也可導致PAD,但以動脈粥樣硬化為主。下肢動脈病變的患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同時糖尿病患者發生下肢血管病變的危險性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2倍;依據調查方法的不同(如踝肱指數ABI測量或WHO間歇性跛行調查表等),下肢動脈病變的患病率報道不一;根據ABI檢查,我國5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動脈病變的患病率高達19.47%~23.80%。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對危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大約85%的截肢是由足潰瘍引發的,約15%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會發生足潰瘍。2010年39家醫院共有1,684例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截肢者475例(28.2%),占非創傷性截肢的39.5% (475/1 204)。475例糖尿病截肢患者中,男性占65.9%,平均年齡(66±12)歲,平均糖尿病病程(130±94)個月,HbA1c水平為8.9%±2.4%,糖尿病截肢患者合并神經病變者為50.1%、下肢動脈病變為74.8%、腎病為28.4%、視網膜病變為25.9%。糖尿病截肢患者以Wagner 4級患者最多,占50.3%,小截肢占67.5%。微血管并發癥是糖尿病的特異性慢性并發癥,與糖尿病病程與血糖控制狀態直接相關。其患病率或發病率的調查需要科學設計,包括抽樣的代表性、并發癥的定義和客觀判斷的方法。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地10家醫院1991至2000年住院的3,469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據其住院病歷進行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及相關大血管疾病進行統計分析,各種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及相關大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分別為:糖尿病視網膜并發癥31.5%,糖尿病腎臟并發癥39.7%,糖尿病神經病變51.1%,高血壓41.8%,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25.1%,腦血管疾病17.3%,下肢血管疾病9.3%。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狀態、血壓水平等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發病的主要相關因素。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導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20%~40%出現視網膜病變,8%視力喪失。2001年CDS對中國大城市24,4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并發癥進行的回顧性分析發現,2型糖尿病并發眼病者占35.7%,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隨病程和年齡的增長而上升。

糖尿病腎病是造成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常見原因,在亞太地區的患病率較高。2001年我國住院患者的回顧性分析顯示,2型糖尿病并發腎病的患病率為34.7%。

糖尿病診斷后10年內常有明顯的臨床糖尿病神經病變,其發生率與病程相關。神經功能檢查發現,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其中30%~40%的患者無癥狀。2001年國內住院患者調查發現,61.8%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神經病變。在吸煙、年齡超過40歲以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神經病變的患病率更高。由于目前資料主要來自城市大醫院,估計有較大的偏差。但多數糖尿病患者病程短、控制不佳,這意味著在10年、20年后,糖尿病并發癥才真正是中國衛生系統的巨大挑戰。

總結我國糖尿病的流行情況,具有以下特點:

1.在我國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1型糖尿病約占5.0%,其他類型糖尿病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0%。

2.經濟發達程度與糖尿病患病率有關:在1994年的調查中,高收入組的糖尿病患病率是低收入組的2~3倍。最新的研究發現發達地區的糖尿病患病率仍明顯高于不發達地區,城市仍高于農村。

3.未診斷的糖尿病比例高于發達國家:2007至2008年全國調查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占總數的60%,盡管較過去調查有所下降,但遠高于發達國家(美國約48%)。

4.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在2007至2008年的調查中,在調整其他危險因素后,男性患病風險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在大學以下的人群糖尿病發病風險增加57%。

5.表型特點: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體質指數(BMI)約為25kg/m2,而高加索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多超過30kg/m2;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在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單純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

6.國內缺乏兒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資料,臨床上發現,近年來20歲以下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

7.糖尿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常見。由于我國糖尿病患者平均病程短,特異性并發癥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是未來巨大的挑戰。

我國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

在短期內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急劇增加可能有多種原因,例如:

1.城市化: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中國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已從2000年的34%上升到2006年的43%。

2.老齡化: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2000年為10%,到2006年增加到13%。2007至2008年調查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比20~30歲人群患病率高10倍。在調整其他因素后,年齡每增加10歲糖尿病的患病率提高68%。

3.生活方式改變:城市化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人們出行方式已經發生很大改變,我國城市中主要交通工具進入了汽車時代。人們每天的體力活動明顯減少,但熱量的攝入并沒有減少,脂肪攝入在總的能量攝入中所占比例明顯增加。在農村,隨著農業現代化,人們的勞動強度已大幅降低。同時,生活節奏的加快也使得人們長期處于應激環境,這些改變可能與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4.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生活方式的改變伴隨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顯增加。按WHO診斷標準,在2007至2008年的被調查者中,超重者占25.1%,肥胖者占5.0%,與1992年及2002年相比均有大幅度增加。

5.篩查方法:2007至2008年的調查使用一步法OGTT的篩查方法,結果顯示,在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46.6%的是空腹血糖<7.0mmol/L,但OGTT 2hPG≥11.1mmol/L,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70%是孤立的IGT。

6.易感性:當肥胖程度相同時,亞裔人糖尿病風險增加。與白人相比較,在調整性別、年齡和BMI后,亞裔人糖尿病的風險比為1.6。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和發病率高于白種人,也支持中國人是糖尿病易感人群。在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與大陸地區華人生活習慣相近而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如新加坡)和地區(如中國的香港、臺灣地區),其年齡標化的糖尿病患病率為7.7%~11.0%。與此對應的是,在1987、1992和1998年3次流行病學調查中,毛里求斯25~75歲的華人糖尿病患病率均超過了11%。

7.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增加:隨著對糖尿病各種并發癥危險因素控制水平的改善以及對并發癥治療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死于并發癥的風險明顯下降。

中國糖尿病嚴峻的流行現狀、未診斷人群比例高、大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都提示在糖尿病的預防中,我們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糖尿病的診斷與分型

糖尿病的診斷

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應依據靜脈血漿血糖而不是毛細血管血的血糖檢測結果。若無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為靜脈血漿葡萄糖水平值。

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謝異常的診斷切點主要依據血糖值與糖尿病特有的慢性并發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發生風險的關系來確定。目前常用的診斷標準和分類有WHO(1999年)標準和ADA(2003)年標準。本指南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糖代謝狀態分類標準(表2、表3)和糖尿病的分型體系(表4),空腹血漿葡萄糖或75g OGTT后的2h血糖值可單獨用于流行病學調查或人群篩查。但我國資料顯示僅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診率較高,理想的調查是同時檢查空腹血糖及OGTT后2h血糖值,OGTT其他時間點血糖不作為診斷標準。

建議已達到糖調節受損的人群,應行OGTT檢查,以降低糖尿病的漏診率。

關于用HbA1c診斷糖尿病的問題

部分國家將HbA1c作為篩查糖尿病高危人群和診斷糖尿病的一種方法。HbA1c較OGTT試驗簡便易行,結果穩定,變異性小,且不受進食時間及短期生活方式改變的影響,患者依從性好。2010年ADA指南將HbA1c≥6.5%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之一。2011年WHO也建議在條件具備的國家和地區采用這一切點診斷糖尿病。但鑒于HbA1c檢測在我國尚不普遍,檢測方法的標準化程度不夠,測定HbA1c的儀器和質量控制尚不能符合目前糖尿病診斷標準的要求。本指南仍不推薦在我國采用HbA1c診斷糖尿病。但對于采用標準化檢測方法,并有嚴格質量控制,正常參考值在4.0%~6.0%的醫院,HbA1c≥6.5%可作為診斷糖尿病的參考。

此外,急性感染、創傷或其他應激情況下可出現暫時性血糖增高,若沒有明確的糖尿病病史,就臨床診斷而言不能以此時的血糖值診斷糖尿病,須在應激消除后復查,再確定糖代謝狀態。

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的策略

(一)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和干預策略

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高低主要取決于危險因素的數目和危險度,有些因素不可改變,另一些是可改變的(表4)。近年來的多項Meta分析提示,他汀類藥物與糖尿病發生風險輕度增加相關,但其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獲益遠大于這種危害。由于公共衛生資源的限制,預防2型糖尿病應采取分級管理和高危人群優先的干預策略。

表4 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

(二)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篩查

2型糖尿病的一級預防應按照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的不同進行分級管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在全人群中通過血糖檢測篩查糖尿病前期患者或系統性地發現其他高危人群不具有可行性,所以高危人群的發現主要依靠機會性篩查(如在健康體檢中或在進行其他疾病的診療時)。糖尿病篩查有助于早期發現糖尿病,提高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防治水平。因此,在條件允許時,可針對高危人群進行糖尿病篩查。

1.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義:在成年人(>18歲)中,具有下列任何一個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險因素者:(1)年齡≥40歲;(2)有糖調節受損史;(3)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4)靜坐生活方式;(5)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6)有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產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婦女;(7)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8)血脂異常(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91mmol/L[35mg/ dl]、甘油三酯≥2.22mmol/L[200mg/d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9)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10)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者;(11)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患者;(12)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和/或抗抑郁藥物治療的患者。

在上述各項中,糖調節異常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0%的糖耐量減低患者進展為2型糖尿病。

2.兒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義:在兒童和青少年(≤18歲)中,超重(BMI>相應年齡值、性別的第85百分位)或肥胖(BMI>相應年齡、性別的第95百分位)且合并下列任何一個危險因素者:(1)一級或二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2)存在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如黑棘皮病、高血壓、血脂異常、PCOS);(3)母親懷孕時有糖尿病史或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

表5 中國糖尿病風險評分表

3.糖尿病篩查的年齡和頻率:對于成年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不論年齡大小,宜及早開始進行糖尿病篩查,對于除年齡外無其他糖尿病危險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齡≥40歲時開始篩查。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從10歲開始,但青春期提前的個體則推薦從青春期開始。首次篩查結果正常者,宜每3年至少重復篩查一次。

喜姑與二狗伢的結合,完全是靠了山歌為媒,自那回在屋后菜園里與二狗伢對了歌又對了嘴,兩人就一發而不可收了,沒過多久,喜姑的肚子悄悄地鼓了起來,她的父母見女兒生米煮成熟飯,而且還坐了喜,彩禮都來不及要,趕緊把女兒嫁了。

4.糖尿病篩查的策略:在具備實驗室條件的醫療機構中,宜對就診和查體的高危人群進行糖尿病篩查。

5.糖尿病篩查的方法:空腹血糖檢查是簡單易行的糖尿病篩查方法,宜作為常規的篩查方法,但有漏診的可能性。條件允許時,應盡可能行OGTT(空腹血糖和糖負荷后2h血糖)。暫不推薦將HbA1c檢測作為常規的篩查方法。

(三)普通人群的糖尿病篩查

對于普通人群,為了提高糖尿病篩查的有效性,應根據糖尿病風險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糖尿病篩查(表5)。

(四)強化生活方式干預預防2型糖尿病

多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糖耐量減低人群接受適當的生活方式干預可延遲或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中國大慶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預組推薦患者增加蔬菜攝入量、減少酒精和單糖的攝入量,鼓勵超重或肥胖患者(BMI>25kg/m2)減輕體重,增加日?;顒恿?,每天進行至少20min的中等強度活動;生活方式干預6年,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計發生風險下降43%。芬蘭糖尿病預防研究(DPS)的生活方式干預組推薦個體化飲食和運動指導,每天至少進行30min有氧運動和阻力鍛煉,目標是體重減少5%,脂肪攝入量<總熱量的30%;該研究平均隨訪7年,可使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下降43%。美國預防糖尿病計劃(DPP)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預組推薦患者攝入脂肪熱量<25%的低脂飲食,如果體重減輕未達到標準,則進行熱量限制;生活方式干預組中50%的患者體重減輕了7%,74%的患者可堅持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強度的運動;生活方式干預3年可使糖耐量減低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下降58%。隨訪累計達10年后,生活方式干預組體重雖然有所回升,但其預防2型糖尿病的益處仍然存在。此外,在其他國家的糖耐量減低患者中開展的研究也同樣證實了生活方式干預預防2型糖尿病發生的有效性。

本指南建議,糖尿病前期患者應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并定期隨訪,給予社會心理支持,以確?;颊叩牧己玫纳罘绞侥軌蜷L期堅持;定期檢查血糖;同時密切關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血脂紊亂等),并給予適當的干預措施。具體目標是:(1)使超重或肥胖者BMI達到或接近24kg/m2,或體重至少減少5%~10%;(2)每日飲食總熱量至少減少400~500kcal;(3)飽和脂肪酸攝入占總脂肪酸攝入的30%以下;(4)中等強度體力活動,至少保持在150min/周。

(五)藥物干預預防2型糖尿病

二級預防的策略

(一)血糖控制

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試驗(DCCT)、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日本Kumomoto研究等強化血糖控制的臨床研究結果提示,在處于糖尿病早期階段的糖尿病患者中,強化血糖控制可以顯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生風險。UKPDS研究還顯示,在肥胖或超重人群中,二甲雙胍的使用與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發生風險顯著下降相關。對DCCT和UKPDS研究人群的長期隨訪結果顯示,早期強化血糖控制與長期隨訪中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心肌梗死及死亡的發生風險下降相關。上述研究結果支持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進行血糖的強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的發生風險。

本指南建議,對于新診斷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嚴格控制血糖的策略以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二)血壓、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UKPDS研究顯示,在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強化的血壓控制不但可以顯著降低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發生風險,還可顯著降低微血管病變的發生風險。高血壓優化治療試驗(HOT)以及其他抗高血壓治療臨床試驗的糖尿病亞組分析也顯示,強化的血壓控制可以降低無明顯血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病變的風險。英國心臟保護研究-糖尿病亞組分析(HPS-DM)、阿托伐他汀糖尿病協作研究(CARDS)等大型臨床研究顯示,采用他汀類藥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策略可以降低無明顯血管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病變的風險。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風險行動計劃(ACCORD)研究顯示,在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其他調脂藥物未能見到額外的心血管獲益。在糖尿病患者中采用阿司匹林進行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的臨床試驗結果不盡相同,故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中是否具有保護作用目前仍有爭論。盡管如此,對多個臨床試驗進行的系統性綜述仍顯示,在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司匹林對心血管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本指南建議,在沒有明顯糖尿病血管并發癥但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采取降糖、降壓、調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應用阿司匹林治療,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生。

三級預防的策略

(一)血糖控制

DCCT、UKPDS、Kumomoto、糖尿病與血管疾病行動研究(ADVANCE)、美國退伍軍人糖尿病研究(VADT)等強化血糖控制的臨床研究結果提示,強化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已經發生的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如背景期視網膜病變、微量白蛋白尿等)進一步發展的風險。

在已經有嚴重的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患者中,采用強化血糖控制的措施是否能降低失明、腎功能衰竭和截肢的發生風險目前尚缺乏相關的臨床研究證據。

ADVANCE、ACCORD、VADT等臨床試驗結果均提示,在糖尿病病程較長、年齡較大并具有多個心血管危險因素或已經發生過心血管病變的人群中,采用強化血糖控制的措施并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發生風險。相反,ACCORD研究還顯示,在上述人群中,強化血糖控制與全因死亡的風險增加相關。

表6 中國2型糖尿病綜合控制目標

本指南建議,在年齡較大、糖尿病病程較長和已經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要充分平衡強化血糖控制的利弊,在血糖控制目標的選擇上采用個體化的策略,并制定以患者為中心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二)血壓、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已有充分的臨床研究證據表明,在已經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無論是采用單獨的降壓、調脂或阿司匹林治療,還是上述手段的聯合治療,均能夠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再次發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在糖尿病腎病的患者中,采用降壓措施,特別是使用ACEI或ARB類藥物,可以顯著降低糖尿病腎病進展的風險。

本指南建議,對于年齡較大、糖尿病病程較長和已經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應在個體化血糖控制的基礎上,采取降壓、調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應用阿司匹林的措施,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反復發生和死亡的風險,并且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生風險。

2型糖尿病綜合控制目標和高血糖的治療路徑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謝綜合征的一個或多個組分的臨床表現,如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癥等。伴隨著血糖、血壓、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體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發展速度及其危害等將顯著增加。因而,對2型糖尿病基于循證醫學證據的科學、合理的治療策略應該是綜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壓、調脂、抗凝、控制體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療措施。降糖治療包括飲食控制、合理運動、血糖監測、糖尿病教育和應用降糖藥物等綜合性治療措施。

2型糖尿病綜合控制目標

2型糖尿病理想的綜合控制目標視患者的年齡、合并癥、并發癥等不同而異(表6)。治療未能達標不應視為治療失敗,控制指標的任何改善對患者都將有益,將會降低相關危險因素引發并發癥的風險,如HbA1c水平的降低與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發癥及神經病變的減少密切相關。

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綜合調控目標的首要原則是個體化,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病程、預期壽命、并發癥或合并癥病情嚴重程度等進行綜合考慮。

HbA1c是反映長期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對大多數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HbA1c控制目標為<7%。更嚴格的HbA1c控制目標(如<6.5%,甚或盡可能接近正常)適合于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并發癥、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無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應。相對寬松的HbA1c目標(如<8.0%)可能更適合于有嚴重低血糖史、預期壽命較短、有顯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發癥,或有嚴重合并癥、糖尿病病程很長和盡管進行了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適當的血糖監測、接受有效劑量的多種降糖藥物包括胰島素治療仍很難達到常規治療目標的患者。兒童、孕婦、住院尤其是病情危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控制標準參見相關章節。應該避免因過度放寬控制標準而出現急性高血糖癥狀或與其相關的并發癥。在治療調整中,可將HbA1c≥7%作為2型糖尿病啟動臨床治療或需要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判斷標準。血糖控制應根據SMBG的結果以及HbA1c水平綜合判斷。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情況臨床常見。較年輕和病程較短的患者,可能不需要過多治療就可以實現將血壓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患者血壓目標值可適當放寬至150/90mmHg。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療路徑

2型糖尿病是一種進展性的疾病,隨著病程的進展,血糖有逐漸升高的趨勢,控制高血糖的治療強度也應隨之加強,常需要多種手段的聯合治療。生活方式干預是2型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應貫穿于糖尿病治療的始終。如果單純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應開始藥物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治療的首選是二甲雙胍。若無禁忌證,二甲雙胍應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療方案中。不適合二甲雙胍治療者可選擇α-糖苷酶抑制劑或胰島素促泌劑。如單獨使用二甲雙胍治療而血糖仍未達標,則可加用胰島素促泌劑、α-糖苷酶抑制劑、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劑或TZDs(二線治療)。不適合二甲雙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藥間的聯合治療。兩種口服藥聯合治療而血糖仍不達標者,可加用胰島素治療(每日1次基礎胰島素或每日1~2次預混胰島素)或采用3種口服藥聯合治療。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可用于三線治療。如基礎胰島素或預混胰島素與口服藥聯合治療控制血糖仍不達標,則應將治療方案調整為多次胰島素治療(基礎胰島素加餐時胰島素或每日3次預混胰島素類似物)。采用預混胰島素治療和多次胰島素治療時應停用胰島素促分泌劑。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療路徑見圖1。

高血糖的藥物治療

口服降糖藥物

高血糖的藥物治療多基于糾正導致人類血糖升高的兩個主要病理生理改變—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受損。根據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藥可分為主要以促進胰島素分泌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磺脲類、格列奈類、DPP-4抑制劑)和通過其他機制降低血糖的藥物(雙胍類、TZDs、α-糖苷酶抑制劑)?;请孱惡透窳心晤愔苯哟碳ひ葝uβ細胞分泌胰島素;DPP-4抑制劑通過減少體內GLP-1的分解而增加GLP-1濃度并進而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雙胍類的主要藥理作用是減少肝臟葡萄糖的輸出;TZDs的主要藥理作用為改善胰島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劑的主要藥理作用為延緩碳水化合物在腸道內的消化吸收。

糖尿病的醫學營養治療和運動治療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飲食和運動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時應及時采用包括口服藥治療在內的藥物治療。

2型糖尿病是一種進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島β細胞功能隨著病程的延長而逐漸下降,胰島素抵抗的程度變化不大。因此,隨著2型糖尿病病程的進展,對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賴逐漸增大。臨床上常需要口服藥物及口服藥和注射降糖藥(胰島素、GLP-1受體激動劑)的聯合治療。

(一)二甲雙胍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雙胍類藥物主要是鹽酸二甲雙胍。雙胍類藥物的主要藥理作用是通過減少肝臟葡萄糖的輸出和改善外周胰島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治指南中推薦二甲雙胍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線用藥和藥物聯合中的基本用藥。對臨床試驗的系統評價顯示,二甲雙胍可以使HbA1c下降1.0%~1.5%,并可減輕體重。二甲雙胍的療效與體重無關。UKPDS研究結果證明,二甲雙胍還可減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在我國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開展的針對二甲雙胍與磺脲類藥物對再發心血管事件影響的臨床隨機分組對照試驗結果顯示,二甲雙胍的治療與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顯著下降相關。單獨使用二甲雙胍不導致低血糖,但二甲雙胍與胰島素或胰島素促泌劑聯合使用時可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二甲雙胍的主要副作用為胃腸道反應。從小劑量開始并逐漸加量是減少其不良反應的有效方法。二甲雙胍的療效不受體重的影響。雙胍類藥物與乳酸性酸中毒發生風險間的關系尚不確定。雙胍類藥物禁用于腎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2.6μmol/L,女性>123.8μmol/L或GFR<45ml/min)、肝功能不全、嚴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術的患者。在造影檢查使用碘化造影劑時,應暫時停用二甲雙胍。

(二)磺脲類藥物

磺脲類藥物屬于胰島素促泌劑,主要藥理作用是通過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體內的胰島素水平而降低血糖。臨床試驗顯示,磺脲類藥物可使HbA1c降低1.0%~1.5%,是目前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治指南中推薦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藥。前瞻性、隨機分組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磺脲類藥物的使用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和大血管病變發生的風險下降相關。目前在我國上市的磺脲類藥物主要為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齊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请孱愃幬锶绻褂貌划斂蓪е碌脱?,特別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腎功能不全者;磺脲類藥物還可導致體重增加。有腎功能輕度不全的患者,宜選擇格列喹酮?;颊咭缽男圆顣r,建議每天只需服用1次的磺脲類藥物。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種中藥成分的固定劑量復方制劑。消渴丸的降糖效果與格列本脲相當。與格列本脲相比,消渴丸低血糖發生的風險低,改善糖尿病相關中醫癥候的效果更顯著。

(三)TZDs

TZDs主要通過增加靶細胞對胰島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在我國上市的TZDs主要有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臨床試驗顯示,TZDs可使HbA1c下降1.0%~1.5%。

TZDs單獨使用時不導致低血糖,但與胰島素或胰島素促泌劑聯合使用時可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體重增加和水腫是TZDs的常見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在與胰島素聯合使用時表現更加明顯。TZDs的使用與骨折和心力衰竭風險增加相關。有心力衰竭(紐約心臟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以上)、活動性肝病或轉氨酶升高超過正常上限2.5倍及嚴重骨質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應禁用本類藥物。

(四)格列奈類藥物

為非磺脲類胰島素促泌劑,我國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本類藥物主要通過刺激胰島素的早時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可將HbA1c降低0.5%~1.5%。此類藥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降糖藥聯合應用(磺脲類除外)。對在中國2型糖尿病人群中開展的臨床研究的系統評價顯示,在降低HbA1c方面瑞格列奈優于安慰劑及磺脲類藥物,與α-糖苷酶抑制劑、那格列奈、二甲雙胍、TZDs相當。對在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2型糖尿病人群中開展的臨床研究的系統評價顯示,在降低HbA1c方面那格列奈的效果優于α-糖苷酶抑制劑,與磺脲類藥物相當,與瑞格列奈和米格列奈相當。在我國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瑞格列奈與二甲雙胍聯合治療較單用瑞格列奈可更顯著地降低HbA1c,但低血糖的風險顯著增加。

格列奈類藥物的常見副作用是低血糖和體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風險和程度較磺脲類藥物輕。格列奈類藥物可以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五)α-糖苷酶抑制劑

α-糖苷酶抑制劑通過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腸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適用于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國內上市的α-糖苷酶抑制劑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包括中國人在內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開展的臨床研究的系統評價顯示α-糖苷酶抑制劑可以使HbA1c降低0.5%,并能使體重下降。在中國人2型糖尿病人群開展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每天服用300mg阿卡波糖的降糖療效與每天服用1,500mg二甲雙胍的療效相當。α-糖苷酶抑制劑可與雙胍類、磺脲類、TZDs或胰島素合用。

α-糖苷酶抑制劑的常見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如腹脹、排氣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是減少不良反應的有效方法。單獨服用本類藥物通常不會發生低血糖,并可減少餐前反應性低血糖的風險;在老年患者中使用無需調整服藥的劑量和次數,亦不增加低血糖發生,且耐受性良好。合用α-糖苷酶抑制劑的患者如果出現低血糖,治療時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類食物糾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六)DPP-4抑制劑

D P P-4抑制劑通過抑制D P P-4而減少GLP-1在體內的失活,使內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GLP-1以葡萄糖濃度依賴的方式增強胰島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目前在國內上市的DPP-4抑制劑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維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試驗顯示西格列汀可降低HbA1c 0.7%~0.9%,沙格列汀可降低HbA1c 0.4%~0.5%,維格列汀可降低HbA1c 0.5%,在對比研究中維格列汀與阿卡波糖的降低HbA1c的作用相似,利格列汀可降低HbA1c 0.68%,阿格列汀可降低HbA1c 0.57%~0.68%。需要特別注意的是,DPP-4抑制劑降低HbA1c程度與基線HbA1c水平有一定的關系,即基線HbA1c水平高的降得多一些。單獨使用DPP-4抑制劑不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DPP-4抑制劑對體重的作用為中性或增加。沙格列汀、阿格列汀不增加心血管病變、胰腺炎及胰腺癌發生的風險。在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維格列汀時,應注意按照藥物說明書來減少藥物劑量。在有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時利格列汀不需要調整劑量。

GLP-1受體激動劑

GLP-1受體激動劑通過激動GLP-1受體而發揮降低血糖的作用。GLP-1受體激動劑以葡萄糖濃度依賴的方式增強胰島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緩胃排空,通過中樞性的食欲抑制來減少進食量。目前國內上市的GLP-1受體激動劑為艾塞那肽和利拉魯肽,均需皮下注射。GLP-1受體激動劑可有效降低血糖,并有顯著降低體重和改善甘油三酯、血壓和體重的作用。單獨使用GLP-1受體激動劑不明顯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包括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在內的臨床試驗顯示利拉魯肽降低HbA1c的作用與格列美脲相似,體重下降1.8~2.4kg,收縮壓下降約3mmHg;艾塞那肽可以使HbA1c降低0.8%,體重下降1.6~3.6kg。GLP-1受體激動劑可以單獨使用或與其他口服降糖藥聯合使用。多項臨床研究結果顯示,GLP-1受體激動劑在一種口服降糖藥(二甲雙胍、磺脲類)治療失效后加用時療效優于活性對照藥物。GLP-1受體激動劑的常見副作用為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等),主要見于初始治療時,副作用可隨治療時間延長逐漸減輕。

表7 常用胰島素及其作用特點

胰島素

(一)概述

胰島素治療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賴胰島素維持生命,也必須使用胰島素控制高血糖并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2型糖尿病患者雖不需要胰島素來維持生命,但當口服降糖藥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藥使用禁忌時,仍需使用胰島素,以控制高血糖并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危險。在某些時候,尤其是病程較長時,胰島素治療可能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必需的控制血糖措施。

醫務人員和患者必須認識到,與口服藥相比,胰島素治療涉及更多環節,如藥物選擇、治療方案、注射裝置、注射技術、SMBG、根據血糖監測結果所采取的行動等。與口服藥治療相比,胰島素治療需要醫務人員與患者間更多的合作,并且需要患者掌握更多的自我管理技能。開始胰島素治療后應繼續指導患者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并加強對患者的教育和指導,鼓勵和指導患者進行SMBG并掌握根據血糖監測結果來適當調節胰島素劑量的技能,以控制高血糖并預防低血糖的發生。開始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均應通過接受有針對性的教育來掌握胰島素治療相關的自我管理技能,了解低血糖發生的危險因素、癥狀以及掌握自救措施。

根據來源和化學結構的不同,胰島素可分為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根據作用特點的差異,胰島素又可分為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常規(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長效胰島素(包括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和預混胰島素(包括預混胰島素類似物)。胰島素類似物與人胰島素相比控制血糖的能力相似,但在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和減少低血糖發生風險方面胰島素類似物優于人胰島素(表7)。

(二)胰島素的起始治療注意事項

1.1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時就需要胰島素治療,且需終身胰島素替代治療。

2.新發病2型糖尿病患者如有明顯的高血糖癥狀、發生酮癥或酮癥酸中毒,可首選胰島素治療。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和癥狀得到顯著緩解后再根據病情確定后續的治療方案。

3.新診斷糖尿病患者與1型糖尿病鑒別困難時,可首選胰島素治療。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癥狀得到顯著緩解、確定分型后再根據分型和具體病情制定后續的治療方案。

4.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藥聯合治療的基礎上,若血糖仍未達到控制目標,即可開始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的聯合治療。一般,經過較大劑量多種口服藥物聯合治療后仍HbA1c>7.0%時,即可考慮啟動胰島素治療。

5.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診斷的2型糖尿?。霈F無明顯誘因的體重顯著下降時,應該盡早使用胰島素治療。

6.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可選用基礎胰島素或預混胰島素起始胰島素治療。

(1)胰島素的起始治療中基礎胰島素的使用

①基礎胰島素包括中效人胰島素和長效胰島素類似物。當僅使用基礎胰島素治療時,保留原有口服降糖藥物,不必停用胰島素促泌劑。

②使用方法:繼續口服降糖藥治療,聯合中效人胰島素或長效胰島素類似物睡前注射。起始劑量為0.2U?kg-1?d-1。根據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調整胰島素用量,通常每3~5天調整1次,根據血糖水平每次調整1~4U直至空腹血糖達標。

③如3個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理想但HbA1c不達標,應考慮調整胰島素治療方案。

(2)起始治療中預混胰島素的使用

①預混胰島素包括預混人胰島素和預混胰島素類似物。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選擇每日1~2次的注射方案。當使用每日2次注射方案時,應停用胰島素促泌劑。

②每日1次預混胰島素:起始的胰島素劑量一般為0.2U?kg-1?d-1,晚餐前注射。根據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調整胰島素用量,通常每3~5天調整1次,根據血糖水平每次調整1~4U直至空腹血糖達標。

③每日2次預混胰島素:起始的胰島素劑量一般為0.2~0.4U?kg-1?d-1,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根據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分別調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島素用量,每3~5天調整1次,根據血糖水平每次調整的劑量為1~4U,直到血糖達標。

④1型糖尿病在蜜月期階段,可短期使用預混胰島素每日2~3次注射。預混胰島素不宜用于1型糖尿病的長期血糖控制。

(3)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

對于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mmol/ L的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可實施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治療時間在2周至3個月為宜,治療目標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可暫時不以HbA1c達標作為治療目標。胰島素強化治療時應同時對患者進行醫學營養及運動治療,并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包括基礎-餐食胰島素治療方案(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或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CSII)或預混胰島素每天注射2或3次的方案。具體使用方法如下。

①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基礎+餐時胰島素每日1~3次注射。血糖監測方案需每周至少3天,每天3~4點血糖監測。根據睡前和三餐前血糖水平分別調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島素用量,每3~5天調整1次,根據血糖水平每次調整的劑量為1~4U,直到血糖達標。

②每日2~3次預混胰島素(預混人胰島素每日2次,預混胰島素類似物每日2~3次):血糖監測方案需每周至少3天,每天3~4點血糖監測。根據睡前和餐前血糖水平進行胰島素劑量調整,每3~5天調整1次,根據血糖水平每次調整的劑量為1~4U,直到血糖達標。

③CSII:血糖監測方案需每周至少3天,每天5~7點血糖監測。根據血糖水平調整劑量直至血糖達標。

對于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未能誘導緩解的患者,是否繼續使用胰島素治療或改用其他藥物治療,應由糖尿病??漆t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對治療達標且臨床緩解者,可定期(如3個月)隨訪監測;當血糖再次升高,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h血糖>10.0mmol/L的患者重新起始藥物治療。

(三)胰島素的強化治療方案

1.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在胰島素起始治療的基礎上,經過充分的劑量調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達標或出現反復的低血糖,需進一步優化治療方案。可以采用餐時+基礎胰島素或每日3次預混胰島素類似物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使用方法如下:

(1)餐時+基礎胰島素:根據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別調整睡前和三餐前胰島素用量,每3~5天調整1次,根據血糖水平每次調整的劑量為1~4U,直至血糖達標。

圖2 2型糖尿病胰島素治療路徑

開始使用餐時+基礎胰島素方案時,可在基礎胰島素的基礎上采用僅在一餐前(如主餐)加用餐時胰島素的方案。之后根據血糖的控制情況決定是否在其他餐前加用餐時胰島素。

(2)每日3次預混胰島素類似物:根據睡前和三餐前血糖水平進行胰島素劑量調整,每3~5天調整1次,直到血糖達標。

2.CSII:CSII是胰島素強化治療的一種形式,需要使用胰島素泵來實施治療。經CSII給入的胰島素在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特征更接近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與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的強化胰島素治療方法相比,CSII治療與低血糖發生的風險減少相關。在胰島素泵中只能使用短效胰島素或速效胰島素類似物。

CSII的主要適用人群有:1型糖尿病患者、計劃受孕和已孕的糖尿病婦女或需要胰島素治療的妊娠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島素強化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

(四)特殊情況下胰島素的應用

1. 初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對于血糖較高的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藥物很難在短期內使血糖得到滿意的控制并改善高血糖癥狀。臨床試驗顯示,在血糖水平較高的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顯著改善高血糖所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下降。故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顯高血糖或伴有明顯高血糖癥狀時可短期使用胰島素治療,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癥狀緩解后可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如改用口服藥物或醫學營養和運動治療。應注意加強血糖的監測,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并注意盡量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2. 圍手術期

3. 感染

4. 妊娠

(五)胰島素注射裝置和注射技術

患者可根據個人需要和經濟狀況選擇胰島素注射裝置(胰島素注射筆[胰島素筆或特充裝置]、胰島素注射器或胰島素泵)。

胰島素注射裝置的合理選擇和正確的胰島素注射技術是保證胰島素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接受與胰島素注射相關的教育以掌握正確的胰島素注射技術。

胰島素注射技術相關的教育內容包括:胰島素治療方案、注射裝置的選擇及管理、注射部位的選擇、護理及自我檢查、正確的注射技術(包括注射部位的輪換、注射角度及捏皮的合理運用)、注射相關并發癥及其預防、選擇長度合適的針頭、針頭使用后的安全處置。

2型糖尿病胰島素治療路徑見圖2。

10.3969/j.issn.1672-7851.2014.07.003

猜你喜歡
患病率胰島素血糖
細嚼慢咽,對減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保健醫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34
一吃餃子血糖就飆升,怎么辦?
2020年安圖縣學生齲齒患病率分析
昆明市3~5歲兒童乳牙列錯畸形患病率及相關因素
自己如何注射胰島素
妊娠期血糖問題:輕視我后果嚴重!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30
豬的血糖與健康
428例門診早泄就診者中抑郁焦慮的患病率及危險因素分析
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老年初診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
老年高血壓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在线专区| 亚洲天堂网2014|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三级欧美在线|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免费看a级毛片|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操| 毛片网站观看|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国产精品护士| 久久婷婷六月|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 一级在线毛片|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97国产在线视频|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激情成人综合网|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第一页|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jizz国产视频|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日韩专区第一页|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色成人综合| 四虎AV麻豆|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亚洲不卡网|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久久综合五月|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国产99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av色站网站| 天堂亚洲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91啪在线|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欧美午夜久久|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