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 每到一個重大的歷史關頭,或者社會矛盾突出的時期,人們都會討論“人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歷史上有過幾次爭論,結果均是平局,因為這個問題永遠圍繞兩個互不相讓的“極點”進行,一方說:“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另外一方則說“人的本質是無私的”。兩方觀點水火不容,而歷史和社會依然在這樣的紛爭中前進。 在我們所經歷的傳統教育中,“人的本質是自私的”曾是個“反動的”言論。贊同這個觀點的人會被批倒批臭。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批資批修,狠斗私心一閃念,曾讓沾“私”字邊的任何言論都會遭到滅頂之災。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人們把“自私”和“無私”絕對化,僵化和丑化了各自的內在含義。 西方的經濟學家在談到資本主義時,最通常使用的字眼是“資本主義的本性是自私的”,并由此引申到“人的本質是自私的”。人們習慣于把社會上的丑陋現象歸罪為“自私”。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的確讓人的“自私”特征得以充分發揮,追私逐利成為社會大勢。但是在經歷初始時期的混亂和噪雜之后,“自私”逐漸成為推動生產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動機,使資本主義很快上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并成為受到法律保護的理念。這是一個“壘磚”的過程,正是那些一塊一塊“個人”的成功,最終造成如今的資本主義社會。 其實,承認“自私”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我們的社會完全有能力有肚量承認“自私存在于人的本性”,我們不必回避這個事實,最主要的是如何調整和監管“自私”在陽光下的發展膨脹全過程。我們的憲法中已經明確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現在的“人權觀”,“隱私權”,甚至“知識產權保護”等等都是人們“自私”奮斗后的產物。連那些帶有“自私”強烈烙印的產品都受到法律保護,難道“自私”還不能被正名嗎? 所以,給“自私”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是明智之舉,因為這樣可以極大鼓勵個人創新發揮,還能夠有效緩解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緊張和不和諧的因素。當人們的個人“私欲”在法律框架內得到尊重和保護,社會矛盾和沖突也會減少,會大大減少那些口頭高喊“無私”的虛偽分子投機的機會。我們的責任是善于保護每個人的“自私”的權利,讓它在法制天網中自由發展,為社會造福。 當然,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階段,大力宣揚“無私”,“為公”,“為民”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當“自私”和 “無私”達到平衡狀態,我們的社會離真正的和諧不會太遠離。離開社會的發展實際和實情,空論“人的本質”并沒有實質意義。▲(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