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軍
12. 裴斯塔洛齊
一、生平介紹
約翰·亨利赫·裴斯塔洛齊(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
1746年,裴斯塔洛齊出生于蘇黎世的一位外科醫生家庭,5歲喪父,受到慈母和善良女仆的愛撫與教育,培養了他善良的性格。
1762年,盧梭的名著《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相繼問世,裴斯塔洛齊讀后深受感動。在盧梭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影響下,他棄習神學,改學法律,以保護人民的權利為己任。1765年,裴斯塔洛齊因撰文批判政府而被短期監禁,獲釋后,他盡毀文稿,棄學法律,致力于農業改革活動。
1768年,裴斯塔洛齊在蘇黎世附近購置一塊園地,辦起一所示范農場,取名涅伊霍夫,意為新農莊。翌年,他同新婚妻子安娜搬進了新農莊,他們試圖通過農業改革實驗,示范農民,提高他們的耕作技術和管理水平,從而提高產量,改善生活。但是,這個實驗很快就失敗了。
1774年,裴斯塔洛齊招集了20個又窮又臟的孤兒和流浪兒童,利用自己的住宅辦起了一所貧兒學校,學校發展很快,1776年增至50名兒童。但是,建立在兒童自給勞動基礎上的貧兒學校,是無法維持下去的,1780年,這個實驗又失敗了。
1780年,裴斯塔洛齊以《隱士的黃昏》為題,在雜志上陸續發表教育格言180條。這些思想后來都成為他的教育信條。1781年~1787年,裴斯塔洛齊發表了他的教育小說《林哈德與葛篤德》1~4卷。這部教育文藝名著給裴斯塔洛齊帶來了極大的榮譽,1792年,法國革命政府授予他“法蘭西共和國公民”的名譽稱號。
1798年,裴斯塔洛齊接受瑞士新政府的委托,主持斯坦茲孤兒院。斯坦茲的經驗給裴斯塔洛齊指出了一條寬闊的道路,也使他更加明確了自己的方向。
1799年7月,裴斯塔洛齊到布格多夫城,先是在一個皮鞋匠開辦的貧兒學校里做助理教師,不久,又到一所收容5歲~8歲的市立幼兒學校任教。在這里,裴斯塔洛齊繼續熱情地從事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實驗,并取得優異的成績。1800年,他自己創設了一所學校,邀請志同道合者共同進行教學法的實驗。在這期間,裴斯塔洛齊不斷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經驗,陸續發表了《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子女》《母親讀物》《觀察初階》《數的直觀教學》等著作,較為全面地闡述了小學教育、教學方法的意見。
1804年10月,裴斯塔洛齊又到伊佛東建立學校,繼續實驗他的教育理想。1825年,裴斯塔洛齊懷著痛苦的心情離開了伊佛東,又回到了青年時代從事教育活動的地方——涅伊霍夫。他回憶了自己整個的生活歷程,寫下了《天鵝之歌》這部最后的著作。1827年,這位為貧苦兒童教育事業奮斗了終生的82歲老人,長辭人世。
二、教育思想
初等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是裴斯塔洛齊研究的主要問題。他所提出的教育原則和方法為現代初等教育奠定了基礎。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學化”,創立了愛的教育理論和要素教育理論,是要素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要素教育”:教育過程要從一些最簡單的、為兒童所理解的、易于兒童接受的“要素”開始,再逐步過渡到更加復雜的“要素”,以促進兒童各種天賦能力的全面和諧發展。
裴斯塔洛齊要在貧困之中教育窮人,使之認識貧困的原因,從而培養克服窮困的能力。他曾說,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訓練兒童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有把握地對付日后的生活,能夠冷靜地對付貧困。因此,貧兒學校的兒童一面從事農業和紡織勞動,一面學習讀、寫、算的初步知識,并接受道德教育。裴斯塔洛齊堅信,通過這種合理的教育,定可使這些具備人的一切才能和力量的貧苦兒童,具有知識,熱愛勞動,心地善良,能夠自食其力,享受人的尊嚴和快樂。經過裴斯塔洛齊的精心栽培,孩子們的身體、智慧和道德都得到了明顯的進步。
1780年,他以《隱士的黃昏》為題,在雜志上陸續發表教育格言180條,在這里,他尖銳地批判了當時形式主義的、專制主義的學校教育,主張教育應發展兒童的天賦內在能力,教育方法應是自然的,家庭是最理想的教育場所。這些思想后來都成為他的教育信條。
三、教育方法
裴斯塔洛齊根據初步教育原理和他的一般教學理論創立了初立教育各科教學法。
國語教學法:他根據兒童語言發展的基礎,把國語教學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學習發音,其次擴大語匯,最后進行文法研究。在發音方面,他提出了“拼音識字教學法”,即兒童先學發音,再學拼音節,然后學單詞。他用這種分析和綜合的教學方法,給兒童學習以很大的方便。在擴大語匯時,采取直觀教學,使之與周圍環境,與地理、自然等基礎知識結合,來豐富兒童的詞匯,擴大兒童的知識范圍。
算術教學法:裴斯塔洛齊指出一切算術教學都必須用實物直觀(棍子、豆子、小石子)進行。他反對在不明白數字概念時讓兒童記算術口訣的辦法。
測量教學法:裴斯塔洛齊認為,直線是測量教學的基本要素。在進行測量時,應充分運用各種事物和圖形,并使之與算術、繪畫及語言的研究緊密地聯系起來。同時,測量教學應與兒童直接進行測量結合。
地理教學法:裴斯塔洛齊認為,地理教學必須由近及遠,先引導兒童實地觀察和認識學校和本村的地形、山、谷、溪間、河流等,然后用土塑造地理模型,然后繪制地圖,過渡到認識地理掛圖,并逐步擴大兒童地理知識的范圍,直到認識整個地球和人類的關系,并使這種認識與自然史、農林、牧漁、氣候、交通運輸、城市、人口等聯系起來,使兒童對地理學習產生極大興趣。
他確立了“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強調一切教學必須依照兒童心理的發展而進行,從對事物的直接觀察開始,在教授語言、算術、地理、歷史、圖畫、唱歌、體操等課程時,均采用直觀教學法,形成了教學法體系。
(作者系本刊編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