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周妍麗
(湖北省襄陽市中心醫院,湖北 襄陽 441021)
弱視的臨床表現是眼部無器質性病變而矯正視力低于0.9及雙眼單視功能障礙。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眼病,發病原因包括在嬰幼兒時期知覺、運動、傳導神經或中樞神經等未受到適宜的視覺刺激而引起的視覺功能減退狀態[1]。對于弱視兒童的治療關鍵在于早發現、早治療,這樣才能保證較好的治療效果。立體視覺是指人在感知立體事物的時候眼睛產生的立體感或者是深度知覺能力。P-VEP即圖形視覺誘發電位,多采用黑白棋盤格或柵條式圖像進行誘發,可用于客觀測定視敏度[2,3]。本研究分析弱視兒童治療前后的立體視覺以及圖形視覺誘發電位的變化情況,為弱視兒童的治療及效果提供臨床資料,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眼科收治的臨床資料較完整地弱視兒患者43例(71眼),入選標準為:符合弱視兒童的臨床診斷標準,智力發育正常,雙眼前段及眼底檢查正常,無其他嚴重合并癥,無重大精神疾病。年齡3-15歲,平均年齡7.38±4.52歲,其中男20例,女23例,單眼弱視15例,雙眼弱視28例;輕度弱視34眼,中度弱視26眼,重度弱視11眼;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視48眼,屈光參差性弱視23眼。
1.2 治療方法:對弱視兒童的治療采用遮蓋療法、激光治療(低功率He-Ne激光照射)、綜合治療儀治療、紅光閃爍、CAM訓練、立體視訓練、電腦中頻脈沖治療等綜合應用。其中激光治療使用低功率He-Ne激光照射單只患眼,每次照射5min,照射時遮蓋另外一只眼;CAM訓練是用不同頻率的黑白條柵板旋轉下描點或描圖訓練,每次每眼10min;立體視訓練是指使用戴紅藍眼鏡觀看隨機點立體圖,雙眼訓練,每次5min;電腦中頻脈沖是指使用電腦中頻脈沖治療儀進行雙眼按摩,每次20min。
1.3 觀察方法和指標:對弱視兒童在治療前和治愈后進行視力、矯正視力、立體視覺和P-VEP的檢查,以患兒雙眼矯正視力≥0.9作為治愈的參考標準;視力及矯正視力的檢查使用視力表燈箱進行檢查;對P-VEP的檢測使用重慶泰克醫電儀器產業有限公司生產的TEC-350檢查弱視眼治療前后的P-VEP的P100波的波幅和峰時值,具體的操作流程是:受檢者佩戴矯正眼鏡在暗室中,在距視屏1.1m處行坐姿單眼平視視屏中心紅點,兩眼檢測順序隨意,未檢測眼使用黑色眼罩遮擋,使用瞬態黑白棋盤格圖形反轉刺激,將記錄電極置于枕骨粗隆的耳后乳突處。對立體視覺的檢測在本實驗中使用《立體視覺檢查圖》(顏少明),以60″為界限,立體視銳度≤60″表示正常,>60″表示異常。
1.4 統計方法: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進行對比分析,對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表1 弱視兒童的術前、術后裸眼視力、矯正視力和屈光參差度變化情況(±s)

表1 弱視兒童的術前、術后裸眼視力、矯正視力和屈光參差度變化情況(±s)
視力和屈光度 術前 術后1年 t值 P值0.04 ±0.03 0.62 ±0.34 -14.318 0.00矯正視力 0.48 ±0.22 0.71 ±0.35 -4.688 0.00屈光參差度裸眼視力6.83 ±2.95 0.94 ±0.85 12.581 0.00
2.1 弱視兒童治療效果:對弱視兒童治療情況進行統計,比較治療前的裸眼視力、矯正視力和治療后的裸眼視力、矯正視力(參考雙眼平均數)以及屈光參差度,對比發現治療前后的裸眼視力、矯正視力、屈光參差度差異均顯著(P=0.00)。詳情見表1和表2。
2.2 弱視兒童的立體視覺變化情況:對術前以及術后弱視兒童立體視覺測試進行測試,分別在術后3個月、6個月、1年時進行測定,考察兒童立體視覺變化的情況,分別對3個月、6個月、1年時的數據與手術前的數據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從治療后6個月開始,患兒的立體視覺開始與術前比有顯著差異(P<0.05)。進行卡方檢驗,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弱視兒童的術前、術后的立體視覺變化情況 (n)
2.3 弱視兒童的P-VEP術前術后的對比情況:弱視治療后P-VEP的P100波改變情況為波幅增加和峰時值縮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弱視兒童的術前、術后P-VEP的P100波改變情況(±s)

表3 弱視兒童的術前、術后P-VEP的P100波改變情況(±s)
時間 n P100波幅/μV P100潛伏期/ms術前71 10.18 ±6.03 112.52 ±8.91術后 71 13.69 ±6.09 98.97 ±8.68 t值 -3.45 9.18 P值0.00 0.00
由于弱視是在患者先天或視覺發育的關鍵期眼部光刺激不夠充分而導致黃斑阻礙視覺功能的正常發育,而由于弱視單眼或雙眼視力減退,會影響立體視覺的能力,立體視覺是辨別物體的空間方位、深度的視能力,產生原理包括雙眼視察、運動視察、肌肉調節感知和視察圖像融合,因此單眼視網膜模糊會導致立體視覺受到損害[4]。不利于立體視覺發育的原因包括單眼或雙眼弱視、屈光不正以及屈光參差等。立體視覺在兒童3歲開始發育,5歲左右尚未完全發育,至9歲大致發育成熟,因此弱視患兒如果能在9歲以前得到良好的治療和訓練,就可以獲得良好的立體視覺。一般來說,在三維空間里,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在超過一定限度時人眼才能分辨,這叫做立體視銳度,立體視銳度越小說明這個人的立體感受能力越強,一般來說正常人的立體視銳度最低約為5″-10″,國內臨床中一般認為大于60″為立體視覺不正常。大量的研究證實,患兒在弱視治愈后能夠發育立體視覺,因此盡早進行治療能夠使弱視患兒恢復正常的立體視覺[5,6]。
P-VEP即圖形誘發電位,是屬于視覺誘發電位的一種,誘發電位是大腦皮層對視覺刺激發生反應的一簇生物電信號,是光或圖形刺激視網膜以后通過視神經傳導至大腦皮層的電生物信號,應用平均疊加技術可以通過腦部電極連通電腦進行觀察,是對視神經傳導功能的一種檢測方法[7]。此外,P-VEP技術還可以幫助患者選擇治療的方法和訓練治療的最優刺激方式,搜尋最適合患兒的訓練要素,提高弱視的治療效果。其中,利用圖形方式進行檢測的誘發電位稱為P-VEP,主要由N75(N)、P100(P)、N135(N)這三種波來組成,一般來說正常情況下P100波最穩定,波幅最大,而弱視兒童的P-VEP中,P100波潛伏期延長,波幅減小;N75潛伏期延長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弱視兒童視覺沖動降低,視皮層雙眼驅動細胞減少后導致外側膝狀體退行性變,進而導致視路與視皮層的突觸傳遞電反應速度減慢。因此在治療痊愈后的弱視兒童的P-VEP測試中,P100波的改變就表現為潛伏期縮短以及波幅增大,這可以作為評估弱視療效的一項臨床指標。
[1]趙冰瑩,陶黎明.弱視患兒治療前后立體視覺及P-VEP的研究[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12):2302-2305.
[2]孫小葉,李鳳娥,鄧夢秦,等.弱視,斜視患兒社區護理現狀調查分析[J].安徽醫藥,2012,16(11):1719-1720.
[3]化志娟,胡敏,李亮亮.左旋多巴聯合綜合療法治療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視的療效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3,21(2).
[4]韋美榮,梁鴻剛,莫海明,等.小年齡屈光參差性弱視兒童的診療[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33(5):669-670.
[5]張忠,于曉沁,張鳴,等.圖形VEP在原因不明視力低下兒童在鑒別診斷中的應用39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6):3978.
[6]Greenwood J A,TailorV K,Sloper J J,et al.Visual acuity,crowding and stereo-vision are linked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mblyopia[J].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Visual Science,2012,53(12):7655-7665.
[7]Schmucker C,Kleijnen J,Grosselfinger R,et al.Effectiveness of early in comparison to late(r)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amblyopia or its risk factors:a systematic review[J].Ophthalmic Epidemiology,2010,17(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