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春,周曉俊
(河北省蔚縣人民醫院,河北 蔚縣 075700)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冠心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已成為當前導致人類死亡的重要疾?。?,2]。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官腔發生堵塞以及冠狀動脈功能性的改變,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由于其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嚴重危害著人類的身體健康,從而被稱作是“人類的第一殺手”。大量研究證實,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年齡、肥胖、吸煙、飲酒等因素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3-5]。人體內同型半胱氨酸(Hcy)又稱高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謝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中間產物。有研究表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增高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6-9]。本次研究對患者進行病史調查及臨床檢查,旨在探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與冠心病及其危險因素的關系,為冠心病(CHD)的早期診斷及針對性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心內科門診的351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根據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濃度<15μmoL/L者為正常同型半眺氨酸水平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濃度≥15μmoL/L者為高同型半眺氨酸血癥(HHCY)組[8-11]。
1.2.2 收集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冠心病患病率、年齡、性別、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及檢測各項實驗室檢查指標(BMI、收縮壓、舒張壓、尿酸、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膽紅素等),比較分析不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組的冠心病患病率及其與各危險因素的關系。
1.2.3 冠心病危險因素定義:①體格檢查 由專科醫生測量血壓、身高、體重等。②肥胖采用體質指數法(BMI),BMI=體質量(kg)/身高(cm2),BMI≥28.0kg/m2為肥胖。③吸煙 每天至少吸1支并持續1年以上時間或既往吸煙,現已戒煙且煙齡≥5年。④飲酒每日酒精攝入量大于25g(即白酒80mL、葡萄酒200mL、啤酒600mL)。⑤糖尿病 既往已確診的糖尿病或新診斷的糖尿病,即空腹血糖≥7.1 mmoL/L,或者隨機血糖≥11.1 mmoL/L。⑥高血脂既往有高血脂病史;目前正在口服降脂藥物或本次實驗室檢查以下任意一項異常,空腹血漿總膽固醇≥5.50mmoL/L、三酰甘油≥1.6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1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90 mmoL/L。⑦高血壓既往診斷高血壓病并服用降壓藥或本次臥位血壓測定3次,其收縮壓均值>140mmHg及/或舒張壓均值>90mmHg。⑧生化檢查受試者空腹12 h次日晨時后抽靜脈血進行檢測。
1.3 統計學處理:用Epidata3.1建立數據庫,數據導出后,根據研究目的和資料類型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組間t檢驗、卡方檢驗、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等統計學分析,α=0.05。
2.1 兩組患者臨床檢查結果比較
2.1.1 不同Hcy水平組患者的冠心病(CHD)的患病情況比較:HHCY組與正常組相比,HHCY組冠心病(CHD)的患病率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HHCY組與正常組CHD的患病情況比較
2.1.2 不同Hcy水平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組與正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組在性別和是否患有高血壓方面不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吸煙、飲酒、肥胖、是否患有糖尿病及高血脂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HHCY組與正常組各項臨床資料比較
表3 HHCY組與正常組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s)

表3 HHCY組與正常組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s)
HHCY組(μmoL/L) 正常組(μmoL/L)t P年齡(歲)64.07 ±13.14 48.99 ±7.11 12.46 0.000 BMI(kg/cm2) 25.53 ±3.88 24.61 ±3.39 2.350 0.019收縮壓(mmHg) 140.42 ±20.61 126.30 ±19.66 6.47 0.000舒張壓(mmHg) 83.18 ±11.83 85.32 ±12.12 1.64 0.102尿酸 334.22 ±85.55 238.46 ±68.04 11.14 0.000膽紅素 13.92 ±5.67 15.05 ±3.19 2.14 0.034甘油三酯 1.71 ±1.44 1.35 ±1.08 2.56 0.011總膽固醇 5.09 ±1.06 4.62 ±0.75 4.93 0.000 HDL 1.51 ±0.41 1.49 ±0.31 0.52 0.603 LDL 2.44 ±0.85 2.50 ±0.46 0.806 0.421 Hcy(μmol/L)25.29 ±9.97 10.74 ±2.84 16.87 0.000
2.1.3 不同Hcy水平組的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組與正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組患者的各項實驗室指標檢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年齡、BMI、收縮壓、尿酸、膽紅素、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舒張壓、HDL、LDL 沒有差異(P >0.05),見表3。
2.2 Hcy水平與冠心病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是否患有高尿酸血癥為應變量,以年齡、性別、吸煙、飲酒、BMI、HDL、LDL、尿酸、收縮壓、舒張壓、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總膽紅素、甘油三酯等因素為自變量做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中,年齡、尿酸、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為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

表4 Hcy水平影響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種致血管損傷性氨基酸[12],與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炎癥反應、血栓形成、血管平滑肌增殖、血管鈣化等有關[13]。自1969年美國哈佛大學的McCully等人提出Hcy可以影響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以來,就受到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幾十年來,醫學家們在動物實驗、體外實驗、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試驗等方面就同型半胱氨酸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探索,目前普遍認為高Hcy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14]。
本次研究發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組冠心病的患病率高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組,表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可增加冠心病的發生風險,這與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是一致的[15,16]。這對臨床上 CHD易感人群的篩查、尤其是無癥狀的CHD患者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17]。HCY水平升高引起心血管病變的機制未完全闡明,流行病學及發病機制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可能為[18-20]:氧化損傷、血管內皮損傷、凝血系統紊亂、脂質過氧化、促進血管平滑肌增殖等。
血漿HCY水平與冠心病危險因素之間的關系,文獻報道不盡相同。有研究者認為HCY水平與年齡呈正相關,且與性別有關[21,22],男性 HCY水平高于女性,女性絕經期后高于絕經期前[23]。這與本次研究結果是相似的,比較本次研究的不同Hcy水平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中男性的比例遠大于女性。有研究認為,男性Hcy水平明顯高于女性,可能與雌激素影響Hcy代謝有關,也可能是男性食用水果、蔬菜較少及吸煙的習慣等原因[24]。本次研究發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組患者的年齡明顯高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組,可能與參與Hcy代謝的重要酶如MTHFR和CBS生成減少及活性降低有關,與國內的一些研究結果相同[25]。但也有研究者發現冠心病患者Hcy與年齡無相關關系。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血漿Hcy水平高者BMI、收縮壓、尿酸、甘油三酯、總膽固醇等指標值高于血漿Hcy水平正常者,膽紅素檢測值血漿Hcy水平正常者高于血漿Hcy水平高者,而在肥胖、吸煙、飲酒、糖尿病、高血脂等方面兩組并無差異[26]。也有研究報道,吸煙者的Hcy水平高于不吸煙者,這與本次研究結果略有不同。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BMI、收縮壓的增高從某方面解釋了其冠心病患病率高的原因,有助于進一步闡明增加冠心病危險性的機制。
對于Hcy與冠心病危險因素的關系的結論并不不一致,本次研究對Hcy及各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年齡、尿酸、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是Hcy的影響因素,其中舒張壓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保護因素,而性別、吸煙、飲酒、LDL、HDL、糖尿病、高血脂等對Hcy并無影響,這與某些研究的的結果基本一致[27],而與其他的一些研究結果不同。
[1]van Dam RM,Willett WC.Unet potention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Circulation,2009,120(13):1171-1173.
[2]鄭海斌,阮連生,俞根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膽汁酸檢測在心腦血管病診斷中意義[J].心腦血管病防治雜志,2013,13(3):207-208.
[3]黃濤,曾戀,陳明驥.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8):41-42.
[4]劉軍祥,肖金梅,蘇紅衛.冠心病危險因素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 2006,33(7):1140-1141.
[5]Peter Lindgren,Thomas Kahan,Neil Poulter,et al.Utility loss and indirect costs following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the AS-COT health economic substudy[J].The 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7,8(1):25-30.
[6]Naess H,Nyland H,Idicula T,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homocysteine predict long-term mortality in young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3.
[7]Alsulaimani S,Gardener H,Elkind M S,et al.Elevated homocysteine and carotid plaque area and densitometry in 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udy[J].Stroke,2013,44(2):457-461.
[8]張蘭萍,王冬梅,馮恩航.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8(4):561-563.
[9]劉偉英,王德文,徐麗霞.高溫作業高血壓人群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職業醫學,2009,36(4):304.
[11]王宇.血漿同型半耽氨酸臨床常用檢測方法及影響因素[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24):2808.
[12]劉偉峰,張步延,黃文增,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致血管炎癥作用[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5,13(4):464-466.
[13]陳健,張陸,陳柏楠.同型半胱氨酸致動脈粥樣硬化機制的研究進展[M].中華中醫藥學會周圍血管病分會學術大會論文集(二).北京: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
[14]劉義明,凌云,鐘毓瓊,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原發性高血壓相關性探討[J].河北醫學,2010,16(8):949-951.
[15]Obaidi AL,Stubbs P,Amersey R,et al.Acute and onvalescent changes in plasma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Heart,2001,85(4):380-384.
[16]覃玉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4):843-844.
[17]李大啟,白淑敏.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病新的候選危險因子[J].現代預防醫學,2004,31(5):728-731.
[18]Austin RC,Lentz SR,Werstuck GH.Role of hyperhomocysteinemia i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atherothrombotic disease[J].Cell Death Differ,2004,11(Suppl 1):S56-64.
[19]Perna AF,Ingrosso D,Lombardi C,et al.Possible mechanisms of homocysteine toxicity[J].Kidney Int Suppl,2003,(84):S137-140.
[20]王倫安,張峙,周其全.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致病機制[J].臨床軍醫雜志,2002,30(6):83-85.
[21]閆韻洪,張利華.同型半胱氨酸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心臟雜志,2002,14(4):303-304.
[22]羅丹,鄢盛愷,馬紅雨.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危險因素的關系研究[J].空軍總醫院學報,2007,27(3):138-140.
[23]Selhub J,Jacques PF,Wilson PW F,et al.Vitamins status and intake asprmiary determinants of homocysteinemia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J].JAMA,1993,270(22):2693-2698.
[24]Panagiotakos DB,Pitsavos C,Zeimbekis A,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ife style-related factors and plasma homocysteine levels in healthy individuals from the ''ATTICA ''Study[J].Int of Cardiol,2005,98(3):471-477.
[25]Strassburg A,Krems C,hrmann PM,et al.Effect of age on plasma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s in young and elderly subjects considering serum vitamin concentrations and different life style factors[J].Int Vitam Nutr Res,2004,74(2):129-136.
[26]張化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相關性及其機制探討[D].鄭州大學,2012.
[27]羅浙哲.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心病相關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