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龍
(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院,江蘇 如皋 226500)
肺結核主要由結核桿菌入侵引起,累及全身主要臟器,致死率極高。只有早期確診并開展治療,才能更好地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主要以螺旋CT與X線檢查作為主要診斷方案,其中又以螺旋CT效果更佳[1]。但兩類診斷方案都屬于放射診斷,可能對機體形成不可逆的損傷[2],因此我們需要在放射劑量與診斷效果之間找到一個有效的平衡點,以提升診斷的價值。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低劑量螺旋CT取代常規螺旋CT的可行性,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共包含117例肺結核確診患者,均于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入住我院行疾病治療,且需要在治療過程中做多次復查。確診金標準為痰涂片或痰培養檢測,納為研究對象前,已確定其知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協議書。患者男女比例為74:43,年齡19-79歲,平均(42.1±9.5)歲。排除標準:吸氣及屏氣功能受損患者、存在精神類疾病史患者、并發其他重要臟器疾病,且可能干擾實驗結果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診斷方案: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規劑量螺旋CT,再行低劑量螺旋CT。除管電流外,其他設置參數均相同:管電壓120kV、螺距1.375,掃描層厚及層間距均為5mm,重建層厚及層間距均為1.25mm。常規劑量下管電流設置為120mA、低劑量下設置為(15-40)mA。行軸位掃描,在患者平靜屏氣時,由肺尖部掃描至隔頂部。
1.2.2 低劑量下管電流確定原則:以BMI值確定管電流:BMI不超過15kg/m2時,設定為15mA;BMI在(15-18.4)kg/m2之間,設定為20mA;BMI在(18.5-25)kg/m2之間,設定為30mA,其他患者設定為40mA。其中BMI由體重與身高的二次方之比計算得出。
1.3 統計項目:主要統計圖像質量、對病灶的征象顯示效果及主要輻射參數 CT劑量加權指數(CTDIvol)、劑量長度乘積(DLP)和有效劑量(ED)。其中圖像質量的評定方案如下:優:肺內病變及肺部紋理清晰,能清楚識別病變層次及縱隔內組織;良:肺內病變、肺部紋理、病變層次、縱隔內組織等主要特征能夠較好地顯示出來,但存在部分不影響診斷結果的偽影;差:偽影多,影響診斷結果。由三名經驗豐富的醫師做評價,如出現差異,選擇較低的評價作為結果。病灶征象主要包括:磨玻璃密度病灶、支氣管狹窄、實變、樹芽征病灶、空洞、支氣管擴張、病變內鈣化7類。計算有效劑量的轉換因子k按ICRP相關標準設定為0.021。
1.4 統計學方法:以SPSS19.0處理上述數據,計量資料均以(±s)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均以n(%)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校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
2.1 圖片質量:低劑量組優、良率分別為93.2%和6.8%,與常規組對應的數據94.9%、和5.1%差距不明顯,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圖片質量及病灶顯示效果對比 n(%)
2.2 病灶的征象顯示結果:統計數據見表2。7類病灶的檢出率,在兩次檢測中差距均不明顯,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病灶的征象顯示結果對比 n(%)
2.3 放射劑量統計結果:統計數據見表3。低劑量組CTDIvol、DL、ED 等均較低,分別為(1.94 ± 0.42)mGy、(62.6 ±15.8)mGy·cm 和(1.32 ±0.31)mGy,而常規劑量組均較高,分別為(7.77 ±0.00)mGy、(251.1 ±14.2)mGy·cm 和(5.23 ±0.61)mGy。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放射劑量統計結果對比(±s)

表3 放射劑量統計結果對比(±s)
組別 n CTDIvol(mGy)DLP(mGy·cm)ED(mGy)低劑量組117 1.94 ±0.42 62.6 ±15.8 1.32 ±0.31常規劑量組 117 7.77 ±0.00 251.1 ±14.2 5.23 ±0.61 t-57.0482-46.5093-41.8519 P <0.05 <0.05 <0.05
低劑量CT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0年(Naidieh等),其理念認為電流在20mAs時,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像的精度,但不會對正常的診斷造成影響[3],而國際放射委員會也于1997年在此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合理使用低劑量”(ALARA)原則,對指導開展螺旋CT具有一定的意義[4,5]。
本文的研究,則引入了一種基于患者體質量來設定放射電流的方案:BMI不超過15kg/m2時,設定為15mA;BMI在(15-18.4)kg/m2之間,設定為 20mA;BMI在(18.5-25)kg/m2之間,設定為30mA,其他患者設定為40mA。統計結果則提示,該方案與傳統劑量螺旋CT在成像質量、對病灶征象的反應上,雖有一定的欠缺,但差異并不明顯,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且從輻射劑量上看,又要明顯低于常規劑量組,因此,對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更積極的意義。
不過本文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主要在于無論是低劑量還是常規劑量的螺旋CT,均無法100%檢測出陽性患者,而降低放射劑量后,檢出率可能還會有所下降,由此可見,低劑量螺旋CT雖然能夠取代常規劑量螺旋CT,但還是無法作為肺結核診斷的金標準,需要與其他診斷方案聯合,才能有效提升診斷準確率。
[1]余輝山,王衛華,李寶學,等.螺旋CT低劑量多方案掃描對兒童肺結核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3):429-433.
[2]陳殿森,關文華,張璇,等.低劑量CT掃描在評價老年菌陰性肺結核患者抗結核治療效果中的應用[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8):626-628.
[3]鐘萬.低劑量CT掃描對肺結核療效評價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14,(8):153-154.
[4]田葵,余輝山,沙晉璐,等.低劑量CT定位下的介入治療在耐藥空洞型肺結核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3,28(10):1069-1072.
[5]周春華,王衛華,余輝山,等.肺結核患兒低劑量螺旋CT掃描的圖像質量評價[J].中國防癆雜志,2012,34(11):72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