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霞,代春艷,崔艷艷,肖兵兵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先天性巨結腸又稱先天性腸神經缺乏癥,是以腸道末端神經節細胞完全缺如為特征的常見消化道發育畸形,發病率為1/5000[1],絕大多數此類患者都需要手術治療。結腸灌洗是先天性巨結腸的首要治療措施[2],也是術前準備的重要護理操作,常規采用注射器回流灌腸法,但這一操作方法費時費力,容易污染床單元及病室內環境,且達不到盡快清除腸腔內糞便的目的,有時注液用力不均勻,沖擊力較大,使患者不適,合作不好,肛管易滑脫,需重新插管。為提高灌腸質量和護理技術水平,減少患兒的痛苦,筆者與同科室的護理同道們經過幾年的臨床實踐,嘗試著用自制的灌腸裝置行結腸灌洗,達到術前腸道灌洗干凈,術中反饋灌洗效果好,腸道水腫減輕的理想效果,進而保證了手術的順利進行,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實現了一次性根治的目的。既減少了手術費用,又可縮短住院時間,且避免了患者二次手術的痛苦,現介紹如下:
選擇2007年1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需行根治術的先天性巨結腸患者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齡9個月至21歲。其中常規型32例,中長段型15例,短段型9例。按就診的時序分為觀察組28例,術前采用自制的灌腸裝置行結腸灌洗;對照組28例,采用注射器回流灌洗(傳統)的方法。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患兒灌腸期間均給予全流質飲食,術前1d給予禁食。
將一次性沖洗器(灌腸袋)的肛管末端用玻璃接管連接于三腔氣囊導尿管(22F)的側腔管外接口,然后將該尿管的主腔管外接口連接于一次性負壓引流器,見圖1。

圖1 自制灌腸裝置示意圖
3.1 觀察組:如圖1所示組裝灌腸裝置,將配制好的結腸灌洗液置于該灌腸裝置的灌腸袋內并掛在輸液架上,液面距離肛門高度40-60cm,灌腸液溫度39-41℃[4],排盡管腔內的空氣后關閉控制閥。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或仰臥位,向患者或家屬解釋灌洗過程及配合要點,以取得合作。操作者戴上手套,用石蠟油棉球潤滑三腔氣囊導尿管前端,同時也涂抹肛門周圍皮膚(起保護作用),按常規左手分開患者肛門,另一手緩慢輕柔將三腔氣囊導尿管前端插入肛門,當三腔氣囊導尿管前端通過病變腸段狹窄處時,有突破感并有大量氣體或糞便排出。根據患者的年齡、病變的腸管長短掌握插入的深度,確定三腔氣囊導尿管的氣囊部分全部通過直腸的狹窄段后,于充氣孔向氣囊內注入5-10mL含有紅汞的無菌生理鹽水(便于觀察氣囊有無破裂),將尿管用氣囊固定于腸管狹窄段近端后進行灌洗[3]:關閉該裝置的引流端,開放注水端,開始注入灌洗液,操作者用手順著結腸的走向按摩腹部,必要時改變體位。滴注速度10-25mL/min,10min后關閉注水端,將負壓引流器調整為負壓狀態,開放引流端,吸引出腸腔內容物,待流速減慢或停止后(保持引出量≥注入量)關閉引流端,再開放注水端重新滴注灌洗液。如此反復循環(視患者主訴和腹部體征酌情調節滴速),以達到結腸灌洗目的。每日一次,每次灌洗液總量根據患者的全般情況評估而定:300-3000mL,但要注意出入量的控制。
3.2 對照組:采用回流灌腸法:①根據患兒年齡和病變腸段選擇合適的肛管;②按常規插入導管;③兩人操作,一人用50mL注射器吸生理鹽水接導管注入腸腔,然后再吸出,一人按摩腹部。如此反復灌洗至回流液清亮為止,每日1-2次,每次200-500mL。
兩種不同灌腸效果比較,兩組患兒均無腸出血、腸穿孔、腸破裂、水中毒等并發癥發生。觀察組灌腸所需時間(45.58±5.39min)、灌腸天數(9.89 ±1.00d),均比對照組的 67.85 ±9.62min、14.03 ±1.29d 明顯縮短,t分別為 10.69,13.42,P 均 <0.01;腸道清潔度中觀察組25例達優,對照組只有18例達優,差異有顯著性(X2=4.91,P <0.05)。
5.1 傳統灌腸方法的不足:本組結果顯示,傳統灌腸方法,每次清腸所需時間67.86±8.65min,灌洗時間長,達不到迅速清除腸內糞便的目的,護士操作費時費力。而且每次注液用力不均勻,沖擊力過大時,患兒不合作,肛管容易脫落,且肛管粗硬易損傷直腸粘膜,甚至引起直腸穿孔。對照組病例中每灌洗500mL液體平均殘留量為30-50mL,灌入液體不能全部吸凈,加上肛管插入的長度有限,如不通過狹窄段,存在出入液量不平衡,則易引起液體只進不出,達不到清潔灌腸的目的甚至導致水中毒的發生。另外,傳統灌腸法必須由兩人操作,浪費護士人力。
5.2 自制灌腸裝置的優點:①灌腸液掛于輸液架上,高度固定,液體流入均勻,沒有沖擊力,不會引起患者不適,可根據需要一次性達到要求量,負壓瓶最大吸出量≥350mL/min,最小吸出量150mL/min,灌腸時吸出液體速度快而均勻,可明顯縮短灌腸時間,灌腸液入出量基本平衡,灌腸效果好。②采用氣囊導尿管代替肛管的可取之處在于:固定牢固不易滑脫;減少重復插管次數;對腸粘膜幾乎沒有損傷。③灌腸時只需一人就可以完成操作,省時省力,操作過程沒有使用患兒害怕的大注射器,患兒合作好,護士一邊與患兒溝通,同時用手輕輕按摩下腹部,使患兒在輕松愉快中配合灌腸,有效提高了灌腸質量,護士工作量明顯減輕。④通過此裝置能夠準確有效地控制出入量,同時可使糞便直接進入一次性負壓引流器,既易于觀察又可去除糞便異味,不易造成污染,易于推廣。
總之,采用改進灌腸法對先天性巨結腸患兒灌腸,能減輕護理工作量、省時省力、可提高工作效率、減輕患兒痛苦及其家庭經濟負擔,在臨床護理中值得推廣應用。同時也提示醫療用具的改革及護理方法的不斷創新能極大程度地提高醫療護理質量與水平,使患者受益。
[1]段降龍.先天性巨結腸的分子遺傳學的研究進展[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02,4:360-362.
[2]賀亞娟,余婉芬,陳薇.回流灌腸的方法與技巧[J].實用護理雜志,2003,16(5):33.
[3]郭俊霞.雙腔氣囊導尿管用于先天性巨結腸患兒清潔灌腸[].中華護理雜志,2001,(6):455.
[4]崔炎,主編.護理學基礎[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