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華
新一輪課程改革帶來了一門新型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這是一門強調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探究、自己實踐、自己體驗的課。所以,我一直認為,在這門課中,是最能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一些新理念: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包辦,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態勢命令學生,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拖著他們走,不能用自己的想法限制學生,不能把自己的體驗強加給學生,不能把一些“真理”直截了當地灌輸給學生……即師生是平等的,教師不再是權威,只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服務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讓學生自己去摸、去試、去撞、去爬、去滾,加強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在學習中成才。
一、自愿策劃課題方案
(1)樹立學生主體觀念。綜合實踐活動注重突出學生主體,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為了避免學生被動參與,我左思右想,最后確定了“故事引入法”和“問題拋開法”,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實踐。
(2)激起學生的自主意識。我采用了“故事導入法”,還特意挑選了比較具有神奇色彩的“大樹江”的地名給孩子們娓娓道來。然后,我遵循讓孩子自己做主的理念,把問題拋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去揣摩“該怎樣去獲得這些信息”。馬上,孩子們經過七嘴八舌的爭辯,有幾個說去紹興的民間故事找找,而大多數都決定去問一些“有識之士”。那如何去進行調查呢?孩子們又是自己討論得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單槍匹馬地干肯定要吃虧,還是融合集體的智慧!頃刻,孩子們都根據自己的意愿結合成了小組。小組的人數不一,男女搭配。而且,多數的組還饒有趣味地為自己的組合取了名,什么“步行者小組”“歷史小組”“馥郁小組”“無名草小組”等……可見,此時的孩子們已經毫不猶豫、心甘情愿地進入了我設下的“溫柔的圈套”,并對接下去的調查充滿了無比的興奮和無限的希望!為了使調查工作更順利,我引導孩子們根據各自的特長、愛好,自由在組內分好工。如負責采訪的是××,負責記錄的是××,負責整理的是××。所有的這些都由他們“小鬼當家”,自編自導自演, 我只是做了在一旁觀戰的“懶老師”。
沒有注入,只有引導;沒有被動,只有主動,為孩子能動地、創造地學習埋下伏筆。
二、 自行投入活動實踐
(1)提供自由表達機會。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孩子們像小鳥一樣開始走村進戶,去挖掘地名背后的傳說。
幾個平時做事干凈利落的孩子立馬找到了“獵物”。只見菜市場的一角,白發蒼蒼的老人成了孩子們“圍攻”的對象。“爺爺,你知道我們村子的名稱‘西蚌潭是怎么來的嗎?”“爺爺,就是‘西蚌潭這個地名的背后有沒有什么故事?”“是什么時候開始叫這個名的?”……伶牙俐齒在此時可派上大用場了,甜滋滋的嗓音也是成功的得力助手,當然還少不了高超的快速記錄水平,一條條信息頓時成了孩子們的“囊中之物”。
什么菜場老板呀,屋前扯家常的婦女呀,樹蔭下抱著孩子嬉戲的大嬸呀,甚至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老太太,都被“抓”來采訪了。孩子們還總能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哄”他們提供些有利用價值的信息。
這樣,他們從交流中獲得信息,在交流中鍛煉口才,更在交流中表現了積極性和主動性。
(2)提升合作協調能力。微笑是與人交流的通行證。別看春草同學平時沉默寡言的,但此刻也是忙得不亦樂乎。老人們怎么特別愛和她說呢!哦,原來她的臉上始終掛著燦爛的笑容。看著這張充滿陽光的面龐,誰會舍得拒絕呢?誰會忍心說“不”呢?
“爺爺!”“奶奶!”“阿姨!”這一聲聲親熱的呼喚,讓被采訪者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竹筒倒豆子般地把肚子里的貨色都“傾囊相助”,也讓一些沒有被孩子們圍在“圈”內的村民都來駐足觀看。
咦,什么時候跑步也成了我們調查的“武器”了。這邊一小組跑過來,那邊一小組跑過去,都在忙些啥呀?“老師,剛才我們剛看中一個采訪對象,就被‘步行者小組捷足先登了,再不用跑的速度,那到我們嘴邊的鴨子又會飛走的!”
看吧,孩子們正脫離教師的“監管”,通過自己的自由發揮,從這些小小的、毫不起眼的地名中挖掘到一段悠久的歷史故事、一個簡單的地理常識,了解到人們美好的愿望、做人的基本道理,認識到一些保護環境的倡議、家鄉昨天的面貌。瞧呀,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增加了,與人交流的能力增強了,口頭表達力有了鍛煉和展示的舞臺,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嘗試,想象力也跨越了一個新臺階。而且,心底的那份求知欲呀,正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攀呢。我擔保,今后,這些孩子對周圍平凡的“小東西”肯定都會多個心眼,做事的信心、韌勁也會很足的。
孩子們發現著、探究著、實踐著、體驗著,不亦樂乎!
(3)膨脹解決問題能力。采訪大約20分鐘以后,有些小組開始遇到了困難,好些采訪對象都不肯“合作”,吃了不少的軟硬“釘子”,得到的答案最多是“不知道”,簡直就像在“大海撈針”。
“老師,有些人明明是知道的,可就是不肯告訴我們!”快嘴小青嚷嚷著。
“剛才那邊有幾個在打麻將的人,說讓我們叫‘爺爺奶奶再告訴我們,我們幾個都叫了,小青還說‘祝你們多贏點,可還是讓我們快點走開。”小組長瑜萍憋紅了臉說。
“一些人還說我們小孩子不在教室里上課,到外面來瞎逛什么。”彩霞不服氣地說。
……
于是我開始集中了所有人員,開始中途討論,訴說成就和困惑。最后大約問題都停留在村民不肯合作,知道這類知識的人太少。該怎么解決呢,我還是將問題拋光學生。
“你眼睛要尖,好好觀察,看出一些肯講會講的人。”
“開始就表明我們的活動目的啊,我們可是要給村民寫書
的人。”
“要多跑多找,肯定能看到會講很多傳說的人,剛剛我們就是找了很多個,跑了很多地方,不怕碰釘子,終于收集到了三個傳說故事。”
……
三、自發集編活動成果
(1)培養自主創造能力。在成果展示其中的寫寫心得中,小華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起來:“剛才我問一個賣菜的老爺爺‘鵝頭橋這個地名怎么來的,老爺爺說自己不是這地方人,我又問他是哪兒人,他說是‘魯序人,我連忙問他‘魯序怎么來的。你們知道他告訴我什么了嗎?”小華咽了一下口水,賣起關子來,大伙都對他行起了注目禮。“他說‘三輪車騎來的!我一下蒙了,天哪,‘魯序這名居然是三輪車騎來的?”頓時,全體人員都笑得人仰馬翻,笑聲響徹云霄,久久回蕩在上空。
(2)跨越動手動腦能力。由于過程的生動,自然也就帶出了精彩的結果。孩子們不但根據收集的資料整理出了一個個完整形象的故事,更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活動取得的成果。有些用一張張排版完美、圖文并茂的小報來表現;有些用一篇篇發自肺腑、感人深思的心得來表現;有些用一段段節奏清脆、內容活潑的快板來表現,還有人物塑造幽默的課本劇、情節構思驚險的連環畫等,讓人目瞪口呆,也讓我對這些平時看著長不大的孩子刮目相看了!
活動成果的豐富、新穎,足可以證實孩子們自主性的發揮
至極!
總之,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不能越俎代庖、過分指導,要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找回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原點和全部意義,使他們在學習中成才。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靈芝鎮靈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