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維娣
小學低年級學生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好動,他們學習時間不能過長,沒有頑強的意志力,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控,而導致低年級課難上(特別是低年級數學課)。那么如何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這一年齡心理特征上好數學課呢?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筆者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把“兒歌”“手語”“游戲”等帶進課堂,效果較好。
一、“兒歌”教學能給學生樹立信心,調動積極性
(1)信心的樹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剛剛入學的小學生,他們剛剛接觸數學,心中一片茫然、焦躁不安,充滿了陌生感和畏懼感,顯得非常緊張,這時只要教師適時利用兒歌的詞語簡明、節奏明快、韻律響亮、短小活潑的特點,上述缺陷就會消除。并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如記得小學一年級新學期的第一節數學課時,下面的學生都靜悄悄地望著我,我微笑著面對他們,用和藹的聲音對他們說:“同學們,學習數學很重要,因為數學對于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數學知識,并且數學的作用很大,祖國現代化的建設離不開數學;學數學并不難,只要大家勤學,一定能學好。”聽了我的話以后,他們緊張的情緒很明顯地放松下來。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我給孩子們編了一首兒歌:“眼不離老師,腦不離問題,勤動腦多開口,聰明智慧屬于你。”學生跟著教師讀,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態度得到了端正,課堂教學也步入了正軌。
(2)運用兒歌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經常運用兒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激發學習的主動性,挖掘學習潛能,并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式。當小學生們注意力不夠集中和缺乏學習方法時,可以引導學生背誦“五心”歌:“小朋友,要記清,上課千萬要專心,作業千萬靠細心,考試千萬防粗心,糾錯千萬有耐心,補差千萬別灰心。”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鼓勵,對他們的習慣養成和能力培養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3)運用兒歌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重難點。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學重難點的傳授是教師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關鍵,如何把教學重難點講深、講透、講活、講懂是任教者努力追求的境界。實踐證明,巧用兒歌能夠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表象抓實質,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思,學有所獲,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如教學第一冊“比較兩數大小”時,我編了這樣一首兒歌:“比較兩數大和小,要用大于小于號,尖尖腦袋對小數,開口望著大數笑。”從課堂實踐來看,學生在第一課時就掌握得非常好,而且在以后很長時間也不容易忘掉。所以,只要教師平時靈活運用兒歌教學,從最佳的角度切入重難點,就能夠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明晰、識記更加牢固、眼前豁然開朗,收到“快刀斬亂麻”的效果。
二、通過手勢幫助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小學低年級學生還沒有達到抽象思維的學習,而是以直觀的形象思維學習為主,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手勢對知識進行講解。如在低年級“數的比較”學習時,出現了大于號或小于號,這些符號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這些知識,我讓小學生舉起右手,中指和食指張開,形成一個“V”字形狀,開口朝向較大的數,口對哪一個數,哪個數就大。大于號與小于號相似,學生會混淆,為了區分開來,讓學生舉右手表示“>”號;舉左手表示 “<”號。這樣,手勢的參與教學,讓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大于號和小于號的意義,而且能使用“>”和“<”較正確地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再如在“加減法”的學習時,我還用手勢幫他們理解知識,兩手掌合攏表示加起來,表示加法計算,如果用右手一揮則是減去,用減法計算。
三、巧用“游戲”幫助學生練習鞏固
游戲是小學生喜歡的一中娛樂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可能通過設計一些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做游戲中“玩”數學,在“玩”數學中做游戲,從而使學生充分享受游戲給他們帶來歡樂的同時,感受到數學內容的現實性和挑戰性。
如練習十以內的加減法時,可以進行“猜一猜”游戲。同桌兩個同學為一組,每桌準備幾個扣子,先由一個同學隨手抓上幾個,請另一位同學看著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幾個,若猜對了,還必須寫對加減算式。多次游戲后,可變換規則;如讓猜者閉上眼睛猜猜對方抓了幾個,猜對后算算桌上有幾個并寫出算式。
再如練習加減計算時,可以設計“找朋友”的游戲。教師讓一些學生戴上標有數字的頭飾,其他學生每人寫一個加法或減法的算式,拿算式的學生找到戴對應(能使算式成立)頭飾的學生就算找到朋友,看看哪個小組又快又準確。這樣,同學們情緒高漲,學習熱情被激發,在既輕松又激烈的氛圍中學習了數學知識。
(江蘇省鹽城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