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春
數學教育的主要任務不僅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還要培養非智力因素以及辯證思想等,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數學思想方法就是增強學生的數學觀念,形成“數學素養”,它能使學生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終生受益。
一、進行學科滲透,跳出數學教數學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注重數學各部分知識與表達方式的綜合,而且要關注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跳出數學教數學,給數學教學打開一扇窗戶,透入一縷陽光,注入一股清風。隨著新課改的到來,如再采用以教為本、以本為本的本本主義課堂教學,無疑是“穿新鞋走老路”。例如我在教《百分數的意義》一課時,通過課件出示:我國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的5%。我國人口約占世界的20%。讓學生讀讀、說說,既加深了學生對百分數的理解,也讓學生意識到我國雖然人口眾多,但耕地面積極其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土地資源,節約糧食。這樣在滲透思想品德知識中學數學,效果更佳,也讓學生更喜歡這樣的數學課堂。
通過學科滲透,跳出數學教數學,這樣的教學可以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學生則能夠把平時自己收集到的一些數據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議,或寫自己的感受、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積極交流、互幫互助,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和靈活應用得到了有效強化,而最主要的是,學生明白了數學學習的重要意義和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親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從而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二、加強動手操作,提高學生創新意識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動眼,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引導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思路和解答有不同的想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教學中,我在課的開始就讓同學們玩一個“小小魔術師”的游戲,教師先出示圖,讓學生思考:“這個圖形大家認識嗎?誰愿意當一回魔術師,將它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話音剛落,學生興趣盎然,我指名讓學生上臺操作,只需將右邊沿虛線剪下平移到左邊缺口處,就補成了一個長方形,滲透了平移、轉化的數學思想,為后面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做好準備。在新課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操作,并提出要求,利用同學們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等工具,動腦筋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會計算它的面積的圖形,先獨立操作,然后再以小組為單位一邊交流、一邊操作。巡視中我發現學生采用了三種不同的方法,就讓他們介紹自己的方法。我問:(1)在轉化的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變?(2)將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長、寬分別與原平行四邊形的底、高作比較,你發現了什么?(3)你能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了嗎?說出你的想法。學生通過操作、討論,得出了一個結論:無論是哪種方法,推導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只有一個,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此時,學生的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得到了統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運用生活經驗,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滿了好奇。因此,教師就必須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經驗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如在教學《時、分、秒》一課時,因為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因此,我設計了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學生喜歡的活動,有數脈搏、跳繩、拍皮球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親身感受到、體驗到1分鐘、1秒鐘的長短,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然后,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填一填時間單位:①小華每天睡9( )。②小紅跳繩10下用了7( )。③小亮吃飯用了20( )。
總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福建省安溪縣第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