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光大師
孩子三歲之前,無論如何應該是第一位的。三歲后,夫妻雙方若能凡事為對方著想反而對孩子比較好。不管發生什么事,夫婦都應將彼此放在首位,把孩子放在第二位。
所以,如果丈夫因工作調動去了外地,那么妻子就必須一起去。如果考慮到孩子上學,而與丈夫分開,這樣反而對孩子不利。夫妻雙方若能將彼此當做生活的重心,即使轉學次數再多也不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但是如果把孩子當成家庭的重心,因為孩子,夫妻分居兩地,不管怎樣愛孩子,最終都只是徒勞。因為家庭是否和睦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夫妻和睦是愛孩子的最佳方式,和睦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心情舒暢,并賦予孩子無窮的力量。
除了家庭和睦之外,還應該注意善待周圍的一切。不光要疼愛自己的子女,同時也要疼愛鄰居的孩子;不僅要善待自己的父母,也要善待鄰里的老人。這樣,生活才會更加美好,父母才能在生活中成為孩子的榜樣。如果一味地愛孩子,卻不對老人盡孝道,孩子長大后也會不孝。如果自己對父母孝順,即使不教,孩子也會懂得孝敬長輩。
如果希望孩子成為一個謙遜、有禮貌的人,那么必須尊重丈夫。雖然這與性別沒有關系,且夫婦間是平等的,但是因為媽媽要照管孩子,就該注意言行舉止。吃飯、發脾氣、厭煩,媽媽的每一個行為孩子都會模仿。想讓孩子不模仿自己的言行,是不可能的。俗話說得好:“大者無好樣,小者無好相。”
這個時期,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孩子強大的模仿力是不容忽視的。媽媽的性格就會像遺傳基因一樣,遺傳給孩子。所以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對,不能責怪孩子,應該反省自己。
孩子從三歲開始到上小學,學東西很快,且都是潛移默化,是無意識的。司機高超的駕駛技術,不只是成年后接受的培訓,也是從小跟隨爸爸出行時,受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即使沒有路標他們也能熟門熟路,連里程數都一清二楚。
孩子跟著父母學,所以父母要做好榜樣。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而不能只停留于口頭教育。和孩子一起打掃房間、晾衣服、釘釘子時,讓孩子幫忙拿著釘子盒,打掃時讓孩子幫忙拿抹布。這并不是在指使孩子干活,而是在讓孩子學習。
若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離開父母后就不會遇到什么問題。如果一味地溺愛孩子,那么孩子就會像寵物一樣沒有自理能力,家長也會因為孩子不打掃房間而責怪孩子。
教育孩子要有耐心,五次不行,就十次,十次還不行就二十次。有些媽媽往往按捺不住脾氣,會對孩子發火。路上經常會看到有媽媽對著小孩發火,那不是媽媽該有的態度,媽媽應該做好示范,耐心地等待孩子的進步。
孩子要成為風度翩翩的人就必須內心平和,如果誤解了風度的意思,反而會變得造作、傲慢。只有謙遜才是真正的風度,造作與傲慢都是因為內心的自卑引起的。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才會購買名牌,精心化妝,用華麗的外表包裝自己。
從小依賴的習慣會讓人卑微,唯有主人翁意識,才會讓你變得有風度。教育孩子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爸爸說臟話,卻教育孩子不要講臟話,這是沒用的。爸爸晚歸,卻教育孩子早點回家,當爸爸不在家時,孩子仍會晚歸。因為孩子知道晚歸也沒什么大不了。孩子看到爸爸酗酒雖然會想“我長大后不會酗酒”,但往往長大后也會酗酒。孩子看到父母吵架,會想“我結婚后一定不吵架”,但實際上結婚后肯定會吵架。夫妻離婚的時候,孩子也會想“我以后肯定不會離婚”,但往往在結婚后過得不如意時,就會想到離婚。
內心和理智是不一致的。內心是一種習慣,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所謂的潛意識就是這樣。
孩子從三歲到上小學前,跟著父母養成了言行舉止各方面的習慣。所以,父母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行為正確。花錢讓孩子上鋼琴、跆拳道等各種輔導班都不是最重要的。
夫妻和睦,讓孩子內心平和;父母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