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怡
他山之石:日本應對老齡化先進經驗
文/王怡
日本是全球老齡化進程最快,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根據日本總務省2014年6月15日公布的人口推算值顯示,截至2013年10月1日,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日本總人口比例首次超過25%。日本政府在應對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以老年人為對象的法規制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保障制度(包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施了標準化養老服務管理,進行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構建了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作為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不僅在社會文化和養老傳統方面都受到亞洲文化、東方文化的共同影響,而且從目前人口老齡化的程度、老齡化加速的原因等方面,和上海都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措施方面也更有借鑒意義。
日本老年人關聯法律體系是按照其經濟發展狀況和人口老齡化進程來制定和修正的,老齡事業的運行也是遵循法律的規定來實行的。
隨著日本醫療制度、年金制度的逐漸完善,人們開始注目于老年人福利服務及設施的設置和運營等。日本政府于1963年制定了以所有老人為對象的《老人福祉法》。該法以增進老年人福利為目的,將養護、特別養護、低收費老人之家等機構福利措施體系化,著手家庭奉仕員派遣服務(即以后的上門訪問服務)等居家養老措施,制定以老年人的社會參與為視角的各類老年人福利政策,形成了基本框架。
老年人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得以保障的同時,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急劇膨脹,于是日本政府在1982年制定了《老人保健法》。該法原則上以70歲及以上老年人為對象,實施除老年人醫療之外的健康檢查、機能訓練、訪問指導等保健服務。除醫療支付(包括老年人的自我負擔部分)之外,將從預防到康復所有的老年人的保健、醫療服務體系化。
隨后,經多次對《老人福祉法》進行修正,將居家護理支援中心法定化、服務質量評估、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介護保險制度)等內容添加完善。
日本實行的是全民保險的醫療制度,與GDP相比,用較低的成本為國民提供了質量較高的醫療服務,實現了高度保健醫療水準。

日本在1961年建立了國民皆保險制度。國民健康保險制度是為參保者因生病、受傷、生育以及死亡時提供醫療費等相關補助的一種制度。主要面向農民、個體經營者、無業人員等,由參保者所居住的基層政府市町村提供保險服務,屬于地域型健康保險。辦理了外國人登錄證明并居留日本一年以上的外國人,也可以參加這項保險。


2006年6月,根據執政黨醫療改革協議會的“醫療制度改革大綱”,日本政府修正了健康保險法等一部分法律,廢止了《老人保健法》,創設了關于老年人醫療的法律。具體為:2008年4月起,創設了以75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為對象的長壽老年人醫療制度和對65~74歲老年人的醫療費的財政調整制度。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日本繼醫療、年金、勞動災害、失業之后的第五大公共社會保險制度,于1997年創設,2000年4月開始施行,并于2005年進行修正。由政府為管理主體,采用強制保險的方式。將40歲及以上的人群都納入長期護理保險的范圍,以65歲為界分為兩類被保險人,按一定比例繳納保險費。50%由國家負擔,其余40%依靠各地上繳的經費承擔,參保者自付10%。個人上繳的費用根據收入分為5個等級,以確保收入和投保水平的均衡。
在長期護理保險計劃下,當一個65歲及以上的老人或40歲及以上患有國家指定的某些疾病的人需要護理時,就可以申請護理評估。由專門的調查員到申請人家中進行初次評估,就患者的身體、心理、家庭護理能力以及醫療處置等方面進行調查,時間約為1小時。調查表為全國統一的要介護認定調查表,包括四肢麻痹、關節萎縮、行動能力、復雜動作的水平、日常生活自理程度、精神情況、行為能力、特殊醫療需要共8類85項。護理認定委員會根據上述資料作出認定,結果分為不需要護理和需要護理兩類。
1997年日本制定了老年人長期護理需求分級標準——要介護認定標準,實施“按需養老護理”。2006年日本制定了介護預防政策,將原來的7等級護理修改為8等級護理級別,即通過調整評估項目,將原來的自立、要支援、要介護Ⅰ~Ⅴ級7個等級修改為自立、要支援Ⅰ、要支援Ⅱ、要介護Ⅰ~Ⅴ級8個等級。其中將護理級別要支援Ⅰ及以上等級的老人認定為有護理需求的人。

社會福祉士的工作是在以特別養護老人之家為首的各種機構擔任咨詢員。社會福祉士是根據1987年制定的《社會福祉士及介護福祉士法》設置的國家資格。

護理支援專門員的業務內容是從與護理對象面談到制定護理計劃及追蹤評估等一系列護理管理。護理支援專門員需要通過都道府縣舉辦的考試,合格者還必須接受實務研修的課程,才會被授予資格證書。

醫療機構社會工作者是在醫院進行咨詢援助的專業崗位?,F在醫療社會工作者還不具有國家資格,主要由擁有社會福祉士資格的人兼任。

擔當護理工作首當其沖的是護理福祉士。根據《社會福祉士及護理福祉士法》的規定,護理福祉士是指以專門知識、技術為因身體或精神上的障礙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的人提供洗澡、排泄、餐飲等護理,并且就護理事宜指導患者或照料他的家人。

訪問護理員是指擔當以居家服務為主的具有專業資格的人員。具體業務內容是關于餐飲、排泄、洗澡等身體護理;打掃、洗衣、烹飪等生活援助;關于生活、護理的商談、建議;外出時的移動護理等。

①特別養護老人之家:按照機構服務計劃,對于需要護理的對象,以回歸家庭生活為目標,照顧其洗澡、排泄、喂食及其他日常生活并進行機能訓練的機構。是長期護理保險支付的對象。
②養護老人之家:65歲及以上因身體或精神或環境以及經濟理由居家生活困難的人即可入住,為其提供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服務的機構。
③低收費老人之家:低收入的60歲及以上的階層(如果是夫婦同時入住的話只要一人60歲及以上即可),因家庭環境、住宅情況等原因而居家生活困難的人可以低額入住的機構。
④其他機構服務:老人福祉中心、生活支援之家(老齡者生活福祉中心)、老人休憩之家、老人休養之家等。

①訪問護理:訪問護理員上門為老年人提供洗澡、排泄、喂食(做飯)等日常生活中的護理和生活援助的服務。是長期護理保險支付的對象。
②日托護理:為日托所等機構的老年人,提供洗澡、餐飲等日常生活中的照顧和機能訓練服務。是長期護理保險支付的對象。
③短期入住生活護理:為短期入住機構的老年人提供洗澡、排泄、餐飲等護理及其他日常生活中的照顧和機能訓練服務。是長期護理保險支付的對象。
④癡呆癥對應型共同生活護理:對于有癡呆癥狀需要護理的老年人,在可以共同生活的住宅,為其提供洗澡、排泄、餐飲等護理及其他日常生活中的照顧和機能訓練服務。是長期護理保險支付的對象。
⑤訪問洗澡護理:訪問老年人所住的家庭,進行洗澡護理的服務。是長期護理保險支付的對象。
居家養老服務,除了國家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外,還有地方自治體的服務,以及由社會福祉協議會、社會福利機構、NPO等提供的服務。這類服務能非常及時、準確地掌握老年人及其家屬的需求,具有補充和代替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功能。
(作者單位:上海市老齡科學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