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駱輝 戴繼勇 王玲
安徽省品牌建設現狀與對策
文/駱輝 戴繼勇 王玲
本文全面梳理了安徽省品牌建設的基本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為安徽省實施品牌建設提供參考。
品牌建設 問題 對策
品牌是質量、知識產權、服務、技術、創新、營銷、社會責任和文化價值的綜合體現。品牌建設是拉動自主創新、實現市場價值、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是推動市場和資源集中、促進經濟調整升級的關鍵舉措,是助推安徽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省品牌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培育和發展了一大批國內、國際知名品牌,如黃山、宣紙、江淮、奇瑞、馬鋼等已為世人所熟知。但由于品牌發展仍然不足,缺乏強有力的品牌,提出基于政府層面的品牌建設方案已迫在眉睫。
質量工作戰略地位不斷提高。從1998年頒布《安徽省質量振興計劃》到2013年初省政府頒布《安徽省質量發展綱要》,質量工作戰略地位進一步加強。安徽省是全國第4個開展質量興省活動的省區,2011年省政府設立安徽省政府質量獎,目前,全省16個省轄市全部設立了市長(市政府)質量獎,當涂、靈璧、鳳陽、鳳臺和霍山等48個縣區設立了縣(區)長質量獎,接近全省縣區總數的1/2。
質量工作基礎日益夯實。標準化、計量、認證認可等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等重大戰略平臺為依托,建設了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檢驗檢測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國際標準制訂實現零的突破,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實現翻番,省級以上品牌擁有量位于中部地區前列。
通過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全省爭創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品牌的整體建設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13年,全省有效期內省級名牌總數1 353個,位居中部地區前列。全省累計認定著名商標1 991件,馳名商標662件,位居中部地區前列。品牌基地總數達52個,實現了全省16個市全覆蓋。
在知識產權、科技創新方面,合肥成為全國第一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合蕪蚌成為全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安徽成為全國第一批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2013年,全年申請發明專利34 857件,居全國第7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幅居全國第3位。發明專利授權4 241件,居全國第8位,中部第1位,增幅居全國第2位。截至2013年底,全省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1 566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93件。
2013年全省新增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數113家,共371家,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數32家,排名全國第二。
農業方面,截至2013年,全省共認定有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746個。全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企業380家,產品1 200個。180家企業中的320個產品通過有機認證。截至目前,已擁有21個農業部地理標志產品。
服務業方面,截至2013年末,全省AAAA級以上景區共138家(其中AAAAA級7家),繼續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黃山市中國旅行社、安徽中國青年旅行社、安徽好之旅旅行社躋身全國百強社,省旅游集團、黃山旅游集團連續5年躋身中國旅游集團20強。新增四星級以上飯店14家(其中五星級3家),全省四星級以上飯店總數達到144家(其中五星級22家),共引進國際著名飯店管理公司品牌24個,全省高星級飯店擁有量首次位居中部六省第一,在全國也處在前列,黃山國際大酒店和合肥泓瑞金陵大酒店榮獲“中國飯店金星獎”。全省有8家達標級百貨店、3家金鼎級百貨店、25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和25家四鉆級以上國家級酒家酒店。
品牌建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品牌經濟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獲得“安徽名牌”的制造企業工業產值從2007年的2 948億元上升到2012年的5 722億元。品牌的運用和保護不斷加強,現實價值和經濟利益充分彰顯。運用法律手段確立了宣紙的唯一原產地的地位,其中紅星特皮四尺宣紙的零售價,從2011年前的490元/刀(100張)升至目前的2 000多元/刀,有效提升了品牌價值和產品附加值。
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品牌建設工作,品牌建設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先后出臺了《安徽省名牌產品管理辦法》、《安徽名牌產品標志管理辦法》、《安徽名牌產品評價細則》、《安徽省著名商標認定和保護條例》、《關于實施商標戰略促進經濟發展的意見》、《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的意見》、《安徽省旅游業品牌建設規劃(2011-2015)》、《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茶葉品牌建設進一步做大做強茶產業的意見》和《安徽省質量發展綱要》等。此外,很多地方也因地制宜,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如2007年,黃山市出臺了《黃山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工作的決定》。
從政府層面看,有的認為品牌培育和發展是企業行為,對品牌建設不加重視。一些地方把品牌建設片面理解為追求名牌數量的多少,馳名商標數量的多少,缺少長遠規劃和政策支撐。
從企業層面看,目前安徽省的大部分企業對品牌建設不夠重視。根據對申報2013年安徽名牌的企業調查顯示,僅有約30%的企業設置專門的品牌管理職能部門,有大概10%的企業根本沒有設置相關部門;有的企業僅僅把品牌看作是一個產品的外觀形象,只注重產品包裝和廣告推廣,忽視品牌的內在建設;有的把名牌產品、馳名商標當作榮譽,拿到后束之高閣,沒有充分利用品牌資源進行有效運作,服務于企業和經濟發展;有的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商標注冊不全或者忽視國外商標注冊,被他人搶注或者效仿,削弱了品牌的競爭力。
從社會層面看,安徽品牌發展的文化氛圍和服務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年輕消費群體對國外、省外品牌的認知度相對較高,而對于安徽的知名品牌卻知之甚少;社會上假冒名牌產品現象屢禁不止;缺乏品牌相關的理論研究和與品牌相關的咨詢服務。
品牌的含金量較低,與國內發達省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據World Brand Lab統計,2013年,世界品牌500強中,安徽品牌無一入選;安徽及其周邊省份2013年中國品牌500強分布情況為:上海35、浙江40、福建35、江蘇29、山東37、河南11、湖北11、安徽6、湖南7、江西4、山西2。無論在華東六省一市還是中部六省都處于落后地位。
馳名商標發展不平衡,在三次產業中分別為39、73和5個。商業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等新興領域的品牌建設滯后。皖江城市帶擁有馳名商標89件,占全省總數的76%,皖北地區不少縣域,至今還未實現“國字號”品牌零的突破。
目前,1 353個安徽省名牌產品中,加工制造業占絕大多數。然而,發展很不平衡。大多數集中在冶金、線纜制造、家電、有色冶金及鍛壓加工業等領域,而在大型超市、IT產業、裝備制造業等領域,很少有安徽的知名品牌。
從地域分布來看,呈現“南多北少”的局面。在近5年全省731個安徽省名牌產品中,大多集中在合肥、蕪湖、馬鞍山、宣城和安慶5市,而皖北沒有一個城市上榜企業數超過32個,品牌分布十分不合理。
省級層面品牌戰略發展的文件和規劃尚未出臺,品牌建設缺乏頂層設計和協調推進機制。各相關部門都在評選自己的品牌,且存在交叉重疊。如名牌評選有質監部門的安徽名牌、商務部門的出口名牌;地理標志保護有工商部門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質監部門的地理標志產品和農委的地理標志認證;質量獎有省政府質量獎,還有省質量協會的省質量獎。各類品牌資源缺乏有效整合,影響了社會公信度,增加了企業負擔。
①加大安徽品牌形象的宣傳與推廣
品牌塑造需要正確的輿論導向。建議將品牌宣傳列入省、市對內對外宣傳的重要內容,在全省和各市形象推介、新聞宣傳等方式中,對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和品牌區域進行重點宣傳報道。借助多種手段,通過展會、比賽、文化節、媒體宣傳等形式加大對安徽自主品牌的宣傳力度,還可以創新宣傳方式,比如在網上設立安徽名品館、集中區域建立安徽品牌展示區、在商場建立專門銷售專柜、建立品牌銷售專區等,為實施品牌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②加大品牌知識和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
對品牌知識的宣傳能夠讓品牌理念深入人心。應利用現代媒體向廣大消費者傳播品牌理論知識。對于品牌有關的優惠政策,應該把它們集中在一起,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出去,讓企業、消費者對政策有深入認知,以便品牌建設更好地推進。
①做好質量、標準、管理、商標等基礎性工作
支持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完善企業計量保證體系,推廣質量、環境、職業安全健康等國際通行的管理體系,提高產品質量。鼓勵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企業文化,從被動創牌向主動創牌轉變。支持建立各行業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優化機構設置,合理布局平臺,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整合重組、資源共享、開放合作。積極引導企業注冊并規范使用商標、商號。
②加強品牌建設方面的人才隊伍建設
進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勵企業培養和引進品牌經營、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高級人才,并且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針對中小企業,通過建立服務性的專家團隊,為企業提供專業咨詢。不定期開展培訓,尤其針對企業管理人員,引導他們增強品牌意識,充分發揮其在品牌創造、品牌經營、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開展品牌相關研究工作
建立安徽省品牌戰略研究機構,加強品牌發展研究,學習知名國際品牌成功經驗,引導和支持現有品牌的發展。開展品牌價值測算研究,為企業品牌管理、提升品牌價值提供服務指導和技術支撐。開展消費者對品牌的顧客滿意度測評工作,并且定期發布相關信息。建立品牌大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
①加強品牌建設統籌規劃
成立由省政府牽頭、各相關部門組成的品牌建設領導小組,對全省的品牌建設統一領導,從品牌建設的各部門職能、產業布局、重點行業等進行統籌規劃。解決品牌建設中出現職能交叉的問題,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形成合力;充分發揮政府在企業創名牌中的作用,做好服務、引導工作;對于已經頒布的優惠政策,必須及時兌現,樹立公信力。
②建立品牌建設服務大平臺
探索建立科學高效的品牌服務機制,構建品牌建設服務大平臺。以服務企業為宗旨,建設信息化平臺,在政策信息、人力資源、與品牌建設有關的諸如名牌、商標、知識產權、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等方面共享資源。平臺應開展與品牌建設有關的培訓、研究和調查,并且能夠為企業提供經驗交流機會。
①建立品牌建設專項資金和政府采購制度
建立品牌發展基金,專項用于支持品牌建設。各市及有條件的縣(市、區)也應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在同等條件下,政府優先采購省級以上知名品牌產品。應每年舉辦一屆國家級和省級知名品牌產品博覽會,進一步擴大安徽品牌的影響。
②加強財稅、金融支持
在財稅、金融上給予政策支持。如在科技研發、技術改進、項目引進等方面給予財政支持;對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企業的境外宣傳、參展、推銷和企業走出去等開拓國際市場活動給予重點補助等。對一些高新技術品牌企業,可以將前期的投資列為費用支出,在稅前扣除,從而降低稅賦;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可定位于產業研究和開發階段,采取撥款和貸款貼息的優惠政策。對知名品牌企業給予金融信貸支持。適時開展以品牌無形資產為擔保的貸款服務;對知名品牌企業發展技術的貸款,給予優先保證,并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予適當的利率優惠。
堅持創名牌與保名牌并舉。完善省內執法聯動機制和維權網絡,加強與其他省市的協調合作,積極探索建立共同保護名牌的聯動機制和網絡體系。引導企業對知識產權、品牌專利的認知,加強知識產權、專利品牌保護。出臺品牌保護條例細則,嚴厲打擊非法侵害企業專利與知識產權的經濟犯罪。對于出現損失的企業,應簡化維權之路,出臺相應的賠償、補貼制度。依法嚴厲打擊無證經營、以假充真、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行為,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于目前的招投標制度,也應該及時改善,保證質量,保護品牌。
[1] 高翔,呂慶華.名牌戰略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及其對策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2(10):84-89.
[2] 余明陽,姜煒.品牌管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This paper offers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basic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nhui Province's brand building,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The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building in Anhui Province.
Brand;Brand build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作者單位:安徽省標準化研究院)